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及是否受伤在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量表,对256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施测。结果: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r=0.248~0.572,P0.001),心理韧性对于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预测作用(P0.001),是否受伤在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心理韧性是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受到是否受伤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学习投入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111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的预测作用。(2)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均部分中介了积极和消极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中介效应包括: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各自单独的中介效应以及心理控制源—心理韧性的序列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学习投入的重要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917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法检验心理韧性和生命意义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中产生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40~0.98,P0.01);中介模型检验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16,效应量为37.21%,生命意义感及心理韧性均能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0、0.15,效应量为23.26%、34.88%,且生命意义感-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效应值为0.02,效应量为4.65%。结论: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不仅能直接影响积极应对,还能通过生命意义感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以及生命意义感-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心理韧性在校园受欺负与儿童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儿童与青少年韧性测量简版量表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49名小学3-6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受欺负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在受欺负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调节效应不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60%。结论:受欺负通过心理韧性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儿童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心理韧性在童年创伤和抑郁发作之间的作用,研究心理韧性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CTQ-SF),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济宁市某医院住院部的10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取样,用SPSS 22.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童年创伤经历得分,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中老年显著高于青年;小学及其以下学历显著高于初中以上学历。(t=3.387,-2.777;F=3.250,P0.05);心理韧性得分,青年组显著高于中老年组(t=2.381,P0.05);抑郁得分有家族史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无家族史得分(t=2.040,P0.05)。心理韧性与抑郁、童年创伤呈显著负相关(r=-0.727,-0.262;P0.05)。中介效应检验可知,童年创伤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β=0.330,P0.05),加入心理韧性后,童年创伤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55,P0.05)。结论:童年创伤经历多,心理韧性越差,抑郁症状更严重。童年创伤、心理韧性、抑郁三者之间显著相关且心理韧性起部分中介作用。童年创伤能有效预测抑郁发生,并且可以通过增加个体的心理韧性减轻抑郁情绪。男性较女性受到更多的童年创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乐观、心理韧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生活取向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22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1在本研究中,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为14.6%;2乐观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乐观和心理韧性都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乐观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结论:心理韧性在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受艾滋病影响的青年群体中发放问卷,最终参与研究的有效被试为209名(自己身体健康,父母一方或双方感染艾滋病毒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分别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S)、创伤事件反刍量表(ERRI)、自尊问卷(SES)和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探讨心理弹性、反刍、自尊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PTGI得分(3.6±0.9);CDRS得分对PTGI得分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49);CDRS得分还可以通过自主反刍得分正向预测PTGI得分(中介效应值为0.12),或通过侵入性反刍得分经自主反刍得分正向预测PTGI得分(中介效应值为0.03);SES得分在CDRS得分至侵入性反刍得分的通径上起调节作用,表现为只有低自尊群体的CDRS得分对侵入性反刍得分有预测作用(简单斜率值为0.57),而高自尊群体不存在这种关系(简单斜率值为0.10)。结论: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心理弹性可以直接作用于PTG,也可以通过反刍的多重中介作用于PTG,低自尊个体还会通过侵入性反刍促进自主反刍,实现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在家庭韧性与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家庭韧性量表(FRA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心理韧性量表(RS-14)对273例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在家庭韧性与心理韧性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家庭韧性、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心理韧性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321~0.573,P0.05);中介模型检验表明,家庭韧性对心理韧性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126,效应量为34.90%,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在家庭韧性与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134、0.050,效应量为37.12%、13.85%,且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效应值为0.051,效应量为14.13%。结论:癌症患者的家庭韧性不仅直接影响其心理韧性,还可分别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对中国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并检验应对方式在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事件影响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234名经历创伤事件的消防员进行现场调查。结果:①积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其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276,-0.250,-0.299,-0.195;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其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r=0.438,0.394,0.443,0.336;P0.01);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其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446,-0.406,-0.429,-0.355;P0.01);心理一致感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r=0.276,-0.606;P0.01);②心理一致感可以直接预测创伤后应激反应(β=-0.29,P0.01);心理一致感可以预测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β=0.29,-0.72;P0.01);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能预测创伤后应激反应(β=-0.19,0.26;P0.01);③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在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48%、34.82%。结论:心理一致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影响消防员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具有双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盐城龙卷风后青少年的正念水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CPSS)、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和复原力问卷(CD-RISC)对822名盐城龙卷风18个月后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一方面,正念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也可以通过复原力的中介负向预测PTSD;另一方面,正念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复原力的中介正向预测PTG。结论:特质正念水平有助于提升灾后青少年的复原力,从而有助于缓解PTSD症状,同时还可以促进个体提高PTG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情绪共情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羞耻倾向和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内疚和羞耻倾向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640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绪共情、羞耻倾向、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情绪共情、羞耻倾向、抑郁均显著负相关;链式中介作用分析表明,情绪共情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羞耻倾向、心理弹性以及羞耻倾向—心理弹性在情绪共情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青少年的情绪共情既可以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羞耻倾向、心理弹性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羞耻倾向—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某部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与应激水平和情绪体验的关系研究。方法:某部新兵集训2个月时,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和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对1600名新兵进行调查。结果:1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总分为(119.55±21.70);2心理弹性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r=0.642,P0.01),与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107,-0.329;P0.01);3心理弹性高分组在正性情绪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在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分组(P0.01);4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心理应激水平能有效预测心理弹性,总解释率为43.8%。结论:某部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密切相关。提升心理弹性训练,有望降低新训时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应激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军校新生的心理适应水平,探究心理韧性、积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4个变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为军校新生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文修订的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中文版中的积极情绪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WCQ)中的积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以及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对方便取样抽取的某军校281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军校新生心理适应现状处于中等水平者较多,心理韧性对心理适应水平影响显著(R2=0.423)。结论: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提升促进军校新生的心理适应,还有本研究未纳入的变量对于心理适应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震后18个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对都江堰地区规模最大的某高中的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84份。结果:都江堰地区青少年震后18个月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13.3%,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地震暴露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弹性在父母关怀、父母过度保护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5.6%、15.6%,心理弹性在父母冷漠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对孩子较多的关怀和较少的控制干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对震后PTSD症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情绪体验、应激后成长和心理弹性的特点及三者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应激后成长量表(PTGI)、特质焦虑量表(SAP)对某医院就诊196名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的正性情绪与心理弹性、应激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r=0.657~0.705,P0.01),与特质焦虑、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99~-0.439,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负性情绪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472,P0.01),与心理弹性、应激后成长呈显著负相关(r=-0.575~-0.506,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应激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1),与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451,P0.05);结直肠癌患者的应激后成长与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537,P0.01);2负性情绪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应激后成长水平显著低于正性情绪组而特质焦虑则显著高于正性情绪组(t=-2.747~3.218,P0.05);3结直肠癌患者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特质焦虑具有预测应激后成长的可能,解释率为58.7%。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正性情绪体验越多,其心理弹性及应激后成长水平越高,焦虑及负性情绪体验越少,更有助于患者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压力知觉、情绪智力、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压力知觉量表、情绪智力量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8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大学生压力知觉与情绪智力、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60,-0.50,-0.40;P0.01);情绪智力、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33,0.38;P0.01);②压力知觉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情绪智力、心理弹性起间接预测作用。结论情绪智力、心理弹性分别在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压力知觉→情绪智力→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的路径也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了5所高校的560名大学毕业生,对其施测心理弹性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结果①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r=0.489,P0.01)和总体幸福感(r=0.541,P0.01)正相关,心理弹性与焦虑(r=-0.468,P0.01)和抑郁(r=-0.601,P0.01)负相关,积极情绪与焦虑(r=-0.230,P0.01)、抑郁(r=-0.392,P0.01)负相关,积极情绪与总体幸福感正相关(r=0.432,P0.01);②积极情绪能够部分中介心理弹性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和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当积极情绪进入回归方程时,心理弹性对抑郁的预测效应从-0.601降至-0.538,心理弹性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效应从0.541降至0.433。结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是通过积极情绪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ffect approximately 20% of adolescents. Traditionally, the principal focus has been on vulnerability and risk factors and less on protective factors. The study, therefore,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frequent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resilience factors among older adolescents. Method: 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Adolescents (READ) was completed by 307 Norweg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M = 16.4 years) along with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 and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 Results: Higher resilience scores predicted lower scores on levels of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fter controlling for age and gender.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that it may be fruitful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to attend to resilience factors in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older adolescent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Key Practitioner Message: ? Resilienc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older adolescen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age and gender. ? Resilience factors are differently expressed by female and male youths, but overall resilience is equally distributed among the sexes. ? Assessment of resilience factors may provide appropriate targets for interventions among youth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生正念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及抑郁、焦虑是否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向431名中南大学的医学生发放肯塔基州觉知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中文简体版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分析。结果:1医学生正念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r=0.41,P0.01),描述和有意识地行动两个因子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0,0.28;P0.01);2抑郁、焦虑在正念与心理弹性之间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2.00%,26.38%。结论:正念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因此,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培养他们心理弹性、正念等心理特质,减少抑郁、焦虑这些负性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积极情绪、个人资源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陕西师范大学877名大学生,运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检核表(PA-NAS)、自编积极体验问卷,及个人资源问卷,如自编心理弹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人际信任问卷(ITS)、社会支持知觉量表(PS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积极心境、积极体验、心理弹性、积极应对方式、人际信任、社会支持知觉得分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0.52~-0.11,P<0.05或0.01)。回归分析表明,积极体验、心理弹性、人际信任、社会支持知觉得分与SCL-90总分相关(β=-0.32、-0.38、-0.19、-0.21;均P<0.01)。路径分析表明,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总症状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路径系数为-0.01),而对个人资源的直接效应显著(路径系数为0.79,P<0.01);个人资源对心理健康总症状的直接效应显著(路径系数为-0.44,P<0.01)。结论:个人资源在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积极情绪能够通过建设个人资源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