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考察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及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以湖北省8~15岁的留守儿童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及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集中施测。结果:(1)在不同类型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比较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最低,曾留守儿童次之,非留守儿童最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F=96.561,P=0.001);(2)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中,母亲单独外出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学业、自由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父亲单独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F=7.68,3.39,9.37,6.01,3.54,13.51;P0.05);(3)在双亲外出的情况下,由学校及托管中心监护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祖辈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F=7.264,P=0.001)。结论:留守经历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乐观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取样法抽取385名大学生参加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解释风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结果:(1)总应激量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1),其中人际因子、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0.25;P0.01;r=-0.12,P0.05);消极事件解释风格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2)负性生活事件与乐观的交互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F=7.04,P0.01)。结论:解释性乐观是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初中留守孩生活现状及心理特点.方法 选取福建省福清市初中留守孩356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测查工具,对留守初中生遭遇的生活事件进行研究.结果 ①父母外出在国内的初中留守孩遭遇的生活事件严重程度的平均水平略高于父母外出国外的初中留守孩(f=2.162);由亲戚,尤其是其他人代养的初中留守孩遇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活应激事件与希望感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儿童希望感量表(CHS)对1313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希望感的动力因子、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因子和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99,4.82,6.11;P0.05);2生活应激事件、抑郁和希望感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1);3希望感对抑郁水平的变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97,P0.01);生活应激事件中各因子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生活应激事件中的学习压力因子与希望感的交互作用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828,P0.001)。结论:希望感能够缓解学习压力给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CQOL)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901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有16.5%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处于差和较差等级,且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在总分及各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1.979,-2.647,-2.052,-2.406,-2.042;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成绩、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照顾者管教程度均影响其社会心理功能得分(t=3.849,-3.402,-2.943,-2.678,4.008;P0.05),成绩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得分(t=2.580,P0.01),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和照顾者聊天频率影响其生活环境得分(t=-3.727,4.478,P0.001),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父母期待获得的学历、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满意度得分(t=-2.749,-4.474,3.117,2.655;P0.05),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照顾者管教程度、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期待获得的学历、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总分(t=-3.067,-4.098,-2.789,4.089,2.334,2.655;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低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照顾者管教程度、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期待获得的学历、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学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利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流动儿童1198人、留守儿童1631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中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维度(CAPBQ-A)评估儿童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生活事件量表(LEQ)评估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社会心理处境分化量表中的父母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P)和教师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T)评估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结果:流动儿童CAPBQ-A得分高于留守儿童(P0.001)。对CAPBQA得分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的是儿童类别(β=-0.07)、LEQ得分(β=-0.04)、SPRQ-P得分(β=0.13)、SPRQ-T得分(β=0.31);SPRQ-P得分对流动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留守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SPRQ-T得分对留守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流动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均P0.01)。结论: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更差。人际关系对两类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相比负性生活事件更大;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留守儿童,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留守状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作为儿童实际照顾者的祖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在中国西北农村选取1069名年龄介于6-17岁由祖父母抚养的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安倾向),儿童祖父母的抑郁、焦虑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测量;同时收集外出务工父母"回家频率"和"与家庭联系频率"作为儿童留守状况的指标。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与其留守状况、其祖父母消极情绪均显著正相关(r=0.100.43, Ps0.01),与其祖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r=-0.24, P0.0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留守状况对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心理健康具有消极影响,然而留守状况并不能直接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χ~2/df=150.01/56=2.68, CFI=0.97, TLI=0.96, RMSEA=0.04, SRMR=0.03);(3)中介分析表明,留守状况通过祖父母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消极情绪,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结论:留守状况通过影响儿童祖辈抚养者的心理健康进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绪问卷对62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F=17.55,P0.001),在控制了生活事件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也能够显著预测消极情绪(F=65.37,P0.001);(2)生活事件、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消极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显著(F=72.59,P0.001);(3)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预测作用显著(F=29.81,P0.001)。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在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并且在生活事件和消极情绪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loneli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r hundred and forty two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who completed the Social Anxiety Subscal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with both parent migration children, the score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mother-only and father-only migration children were strongly higher, but did not differ across genders and ages. Additionally,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negative predicted life satisfaction. More important, the mediation analysis revealed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in the links from social anxiety to life satisfaction. These findings call on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sectors of society, and propose that loneliness improvement program may have a preventive function for promot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与希望感量表对1238名11~17岁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47人,女生691人。结果:(1)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内化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682,-3.228,-3.310;P0.01);(2)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r=-0.202,P0.01)和内化问题行为(r=-0.125,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希望感(r=0.510,P0.01)、亲社会行为(r=0.370,P0.01)呈显著正相关,希望感与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38,P0.01),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66,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中介效应的检验表明,希望感在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1%、32.3%。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问题行为、希望感三者关系密切,且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特点。方法:选择陕北地区2~6年级农村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分别对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77.8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心理焦虑,各因子得分的均分为3.20~8.89,最高为学习焦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得分在对人焦虑上有差异(t=-2.147,P0.05);8个因子中,≥8分的检出率范围为2.97%~67.84%,检出率最低为孤独倾向,最高为学习焦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χ2=6.624,P=0.01)和孤独倾向(χ2=4.907,P=0.027)上有差异;男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的范围在2.27%~64.39%,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范围在3.65%~71.17%,女生的自责和恐怖倾向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延安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焦虑检出率高于榆林地区。结论: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较多的心理焦虑,尤其是学习焦虑,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问卷和SF-36生活质量问卷对147名留守妇女施测。结果:(1)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妇女在躯体功能(F=7.069,P0.01)、肌体疼痛(F=3.175,P0.05)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拥有不同子女数量的留守妇女在躯体功能(F=4.158,P0.05)、生理健康(F=3.863,P0.05)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留守妇女的家庭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2,P0.05),留守妇女家庭功能和生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5,P0.01)。结论 :(1)年龄是影响留守妇女的躯体功能的重要因素,50岁以上留守妇女的躯体受限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留守妇女;(2)子女数量对留守妇女的生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3)家庭功能得分越低,家庭功能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家庭功能、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上的差异,以及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安徽省278名(留守72名,非留守2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非留守初中生在主观支持上显著好于留守初中生(t=-2.076,P0.05);2留守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维度显著好于留守男生(t=2.788,P0.05);七年级留守初中生在问题解决上显著好于非留守初中生(t=-3.110,P0.01);3控制性别、不同类型后发现,留守初中生的角色维度通过社会支持预测问题行为。结论:家庭中角色功能通过影响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他们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6.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4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2%;(2)农村留守中学生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学生[如,MHT总分(42.7±1.1)vs.(33.6±1.6),P=0.004];(3)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8.8±0.4)vs.(7.6±0.5)、(7.9±0.4)vs.(6.3±0.6)、(4.4±0.2)vs.(3.0±0.3),P=0.031、0.027、0.000]及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6.2±0.6)vs.(3.9±0.2);(7.3±0.2)vs.(4.8±0.2),P=0.008、0.006、0.000]均高于非留守组;(4)相关分析表明留守中学生MHT总分与消极应付方式和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26~0.48),生活事件量表中丧失因子与MHT各因子相关性最低,应付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因子与MHT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r=-0.21~0.33);(5)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因子中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消极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最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最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为38%.结论: 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应付方式和消极应付方式都与心理健康相关,但消极应付方式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生命愿景与积极生活事件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命愿景量表、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和自编的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对全国18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生命愿景与积极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059,P0.05),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r=0.185,P0.001)。大学生积极生活事件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r=0.561,P0.001);(2)大学生生命愿景中的积极生命意义、意义的追寻因子对积极生活事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生命控制感和消极生命意义对积极生活事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积极生活事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在大学生生命愿景和积极生活事件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