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杀态度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16年12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天津市某大学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7.6%;年级对自杀意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P0.05),而性别、生源地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关爱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7,0.112,0.145;P0.05),母亲控制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3;P0.01),母亲控制、父亲控制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9,-0.157;P0.01),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092,-0.093;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55,-0.089;P0.05);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92,-0.177;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与自杀意念最抑郁时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17;P0.01),对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55,-0.127;P0.01)。自杀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共建立8个中介模型,且全部为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且部分是通过自杀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芜湖市大学生自杀意念人口学特点及其与死亡态度的相关性,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芜湖两所高校分层整群抽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SIOS)及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为测量工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950名被调查对象中,自杀意念平均分为(10.61±2.43)分,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7.1%,且在是否独生子女(χ2=5.957,P=0.015)特征上有统计学差异;大学生自杀意念得分在不同生源所在地及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死亡态度平均得分为(2.61±0.51)分;自然接受维度得分(3.58±0.80)较高,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者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维度和死亡态度总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者(P0.05);绝望因子与死亡恐惧(r=0.216)及死亡逃避(r=0.098)维度呈正相关,乐观因子与趋近接受(r=-0.132)及逃避接受(r=-0.155)维度呈负相关。结论:芜湖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自杀意念与死亡态度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中生自杀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量表,对河南省114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143名高中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4.004)、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12.312)、对安乐死的态度(t=14.552)在家庭居住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负相关,其中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负相关程度最高(r=-0.082,P<0.01);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3个因子能联合预测自杀意念的变异量6.1%的变异性。就个别变量的解释来看,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的预测力最佳。结论高中生对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居住地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态度持肯定认同者,其自杀意念越强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挫折应对时产生的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的影响,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方法随机选取20名有过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实施8次团体心理干预;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干预前后评估;采用访谈法对干预效果进行深入验证。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绝望因子(t=2.35,P〈0.05)、乐观因子(t=2.96,P〈0.01)和总分(t=2.87,P〈0.01)在干预前显著低于干预后,睡眠因子和掩饰因子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干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应对挫折和逆境的心理素质,改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子分离经历对个体成年后自杀意念、攻击性的影响。方法:采取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攻击性问卷对江西省2所高校4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亲子分离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无分离经历大学生(χ2=4.052,P=0.044),且在绝望(3.84±2.72)、乐观(0.96±0.99)、睡眠(1.74±1.26)、自杀意念(6.54±3.90)、愤怒(2.76±0.75)、敌意(2.70±0.62)、攻击总分(2.63±0.49)上得分显著高于无分离经历大学生(2.87±2.35,0.75±1.02,1.49±1.21,5.12±3.51,2.47±0.71,2.60±0.63,2.51±0.49,P0.05)。开始分离年龄越小、分离时间越长、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越少、由祖辈或其他人监护,成年后其自杀意念、攻击性水平越高。结论:儿童期亲子分离经历对个体影响具有持续性,会影响到其成年后的自杀意念、攻击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网络的视角探讨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与抑郁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贝克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贝克绝望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冲动人格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筛查出的189名抑郁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最近一周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有自杀意念的个体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分(t=-2.267,P0.05)和主观支持分(t=-1.990,P0.05)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的个体;最消沉时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有自杀意念的个体抑郁总分(t=2.913,P0.01)和父亲过度保护分(t=2.213,P0.05)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的个体。抑郁大学生最近一周与最消沉时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网络模型既有相似又有所不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均是两个网络模型的中心节点。最近一周的自杀意念的产生主要与绝望感以及母亲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而最消沉时的自杀意念的产生则主要与抑郁情绪、冲动性、父亲的过度保护以及主观支持有关。结论:影响抑郁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特点,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作为两个网络模型的中心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优秀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优秀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南某高校2007、2008年700名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大学生应用自编自杀意念问卷、自杀态度问卷等8个量表,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查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优秀大学生中有14.6%的人最近1年内出现自杀意念,女生比男生高(χ2=5.292,P=0.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自杀性质的认识,担心错误,心理疾病倾向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P=0.00)。结论心理健康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三者相互作用产生自杀意念,其中过度追求完美是优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索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尊调查表(SEI)和抑郁状态问卷(DS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面市随机抽取的477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独生子女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检出率.自杀意念检出丰与自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现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呈现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情感温暖理解比其它因子更能预测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结论 低自尊、更多体验到不良教养方式的高职大学生更易产生自杀意念;自尊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7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2.441~2.965,P0.05;F=2.855,3.577;P0.05);2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负相关显著(P0.05);3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复原力、挫折认知水平、信心、意志品质、挫折经验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F=58.575,P=0.000)。结论: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对自杀意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调节及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1120名医学生进行施测。结果:绝望感各因子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43,0.472,0.493,0.608;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绝望感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555,-0.300,-0.500,-0.470;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28,P0.01)。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同时具有补偿(β=-0.275,-0.247,-0.199;P0.001)、中介(β=0.455,0.481,0.515;P0.001)和调节效应(B=-1.096,-1.013,-1.105;P0.001)。结论:心理韧性是抑制医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它可以补偿、缓冲和调节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保护因素也会受到绝望感的削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学院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希望特质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在其中希望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某医学院各年级学生按比例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希望特质量表(DH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回收有效问卷148份。结果:样本中自杀意念检出率为8.1%,其中有自杀意念组抑郁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8.699,P0.001),希望特质评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t=-6.077,P0.001);抑郁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正相关(t=0.681,P0.01),希望特质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负相关(t=-0.328,P0.01)。并且分层回归显示,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t=-4.727,P0.01),即希望特质在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消极相关,与希望特质积极相关。关注大学生抑郁情绪,提高大学生希望特质水平,可以增强危机因素的抵抗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 SA)和B 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 I-CV)对334名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4个因子均分都在2.5~3.5之间;其与自杀意念强度、自杀危险程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表明,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影响自杀危险程度(近1周:χ2=2870.04,P<0.05,NNF I=0.88,CF I=0.89;最消沉抑郁时:χ2=1599.41,P<0.05,NNF I=0.94,CF I=0.95);在"近1周"和"最消沉"2个时间段,自杀态度对自杀危险程度的间接影响作用分别为0.308和0.410,P<0.05。结论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对自杀危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100名工科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5个维度和父母养育方式11个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 发现学生完美主义的适应性雏度,即“条理组织度”与父、母的“温暖理解”这个因素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过保护”、“过干涉”、“拒绝否认”等因素呈负相关。而完美主义的4个非适应性雏度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个别因素有关。结论 说明不良的教养方式不利于个体在完美主义的适应性方面的发展,但并不必然强化完美主义的非适应性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对228名大学生施测《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SCL-90人际关系敏感分测验》、《Beck抑郁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结果①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自杀意念存在显著负相关,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这些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对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4,P<0.05),条理性则存在负向预测作用(Beta=-0.14,P<0.01);③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和父母期望对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5,P<0.05和Beta=0.13,P<0.05);④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完美主义对自杀意念无显著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在完美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完美主义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有直接的影响,通过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恋爱压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70名大学生的恋爱压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恋爱压力在父母管教方式、父母陪伴情况、童年生活状况等变量上的差异,并将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恋爱压力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民主型和非民主型教养方式大学生的恋爱压力在家庭压力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94,P0.01);不同童年生活状况的大学生的恋爱压力在伴侣压力(t=-2.11,P0.05)、异性压力(t=-3.6,P0.01)、学业压力(t=-2.86,P0.01)、家庭压力(t=-2.41,P0.05)4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恋爱压力总分以及恋爱压力的6个维度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恋爱压力总分以及6个维度与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恋爱压力总分、伴侣压力、异性压力、失恋相关压力、家庭压力与母亲过干涉过保护维度呈正相关(r=0.174,0.184,0.137,0.220,0.155;P0.01)。结论:大学生恋爱压力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可基于家庭教养方式视角对大学生恋爱压力进行分层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初中的2265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47%;2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父亲职业是农民、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8,82.119,11.035,13.956,84.731,79.218,7.172;P0.05);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53,-25.108,-20.663,-18.947,-14.508,-11.480,-14.474,-19.018;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状况(是否是单亲家庭)、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一综合性大学2009届大一新生789名,收回有效问卷750份。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幸福感量表(GH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P0.01)。幸福感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0.51,-0.47,P0.01),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和自杀意念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6.8%。结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家庭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控制源量表(IPC),横断面整群随机抽取本、专科大学新生493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科生在内控性上显著高于专科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上显著低于专科生;2男生倾向于解决问题,女生倾向于求助;3母亲情感温暖是解决问题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父亲情感温暖是求助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4内控性是解决问题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机遇是求助的负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结论:1专科生相对于本科生感受到更多负性家庭教养方式、低内控,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2父母温暖理解是培养积极应对方式的主要成因;3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深远,建议由政府统筹开办家长培训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察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EOM-EIS-2)、自尊问卷(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齐齐哈尔医学院38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不同维度存有影响;②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