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2例起搏器综合征(PMS)特殊表现———术后切口渗血报道如下。例1女,13岁,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性逸搏心律、反复晕厥入院。入院时心率41次/min,血压117/66 mmHg(1mmHg=0·133 kPa)。行VVI起搏器置入术,起搏频率设定为60次/min。心电图示起搏器起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性 ,68岁 ,因脉搏缓慢 ,胸闷 ,乏力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频率 3 8~ 60次 /分 ,于 2 0 0 1年 6月 2 2日在我院经皮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埋置VVI型永久起搏器 (Medtronic公司SS10 3 ,系列号PJG2 185 0 4M ;电极 40 2 3 ,系列号LAK 175 5 63V) ,术中起搏阈值 0 .5V ,起搏阻抗 64 6Ω ,手术顺利 ,起搏功能良好 ,起搏频率 60次 /分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术后定期门诊起搏功能检测 ,起搏器VVI正常工作。 2 0 0 3年 2月 2 4日 ,患者感觉有胸痛 ,胸闷 ,晕厥 ,心电图及磁铁试验均未见起搏信号 ,程控检测各项起搏…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7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VVI);此次以 "晕厥并心肺复苏术后半小时"为代主诉而急诊入院.患者深昏迷,心电监护可见(图1):起搏心律并异位心律,频发室性早搏,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正常.(图2):起搏心律并异位心律,心室颤动,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正常,噪音反转功能启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2岁。5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外院安置VVI型永久性起搏器,术后能从事日常工作。本次因轻体力活动时发作胸闷并晕厥、伴呕吐1天就诊。体检:T 36.5℃,P40次/min,R19次/min,BP18/10kPa(135/75mmHg)。心电图(附图)示:频率为71次/min的起搏信号,其后绝大部分无QRS波群。可见窦性P波,P波频率为75次/min,并伴窦性心律不齐,其P波后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1岁,7年前因3°房室传导阻滞伴多次晕厥而住我院安装右室心内膜起搏器。安置起搏器时发现右室心尖部多数区域不起搏或起搏阈值高达3-5.5V,经反复尝试于右室心尖部近脊柱左旁觅到一起搏阈为0.8V,阻抗845Ω的区域,即固定起搏电极,起搏方式为VVI,起搏率72/分。术后起搏情况良好,能正常工作及生活。近10多天来发现心跳突然变  相似文献   

6.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5岁.因不慎滑倒来院就诊.患者4年前被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西诺36型VVI起搏器,程控参数:基础起搏频率51次/min,起搏电压3.0mV,感知灵敏度2.4mV,心室不应期320ms.人院心电图连续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不齐,频率48~65次/min,QRS波群呈室上性型,VVI起搏频率55次/min,部分起搏的QRS波群后可见P-波,R-P-间期固定为0.36s(图1中行R7、下行R2~5).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5岁,7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VVI);此次以“晕厥并心肺复苏术后半小时”为代主诉而急诊入院。患者深昏迷,心电监护可见(图1):起搏心律并异位心律,频发室性早搏,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正常。(图2):起搏心律并异位心律,心室颤动,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正常,噪音反转功能启动。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73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 VVI起搏器 4.5年后动态心电图(CM1、CM5导 )示 :起搏信号规则出现 ,其后均随宽大畸形的 QRS波 ,频率 83次 /min(因患者心功能不全 ,起搏频率调置相对较快 ) ,不应期 30 0 ms。起搏的 R1、R4 、R7后的 ST段上可见倒置的 P-1波 ,R-P-1间期 2 0 0 ms,而在起搏的 R2 、R5、R8的 T波后亦可见倒置的 P-2 波 ,其 R- P-2 间期 440 ms,其 P-2后均有正常的心室波下传 (R3、R6、R9) ,其 P-2 - R间期 1 60 ms为心室起搏引起的反复搏动。反复搏动被起搏器感知 ,使起搏器发生顺延 …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报告患者6年前因三度房室阻滞置入圣犹大5256双腔起搏器,术后自我感觉良好,近5 d晨起起床时出现头晕伴黑蒙,无晕厥,无肢体活动不灵,无恶心、呕吐,休息后逐渐缓解,伴有起搏器周围肌肉跳动感,为求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入院。入院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步态正常。体温:36.3℃,脉搏:79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40/70 mmHg;听诊:心率:79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  相似文献   

1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相似文献   

12.
心脏起搏对血浆脑利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DDD与VVI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4 7例安装了起搏器心功能II级以上患者 ,分为DDD起搏组与VVI起搏组 ,术前测血浆BNP值及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术后 4~ 6月内随访血浆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BNP差别、心脏射血分数 (EF)差异。结果 :DDD起搏组BNP水平较VVI组为低 (5 7.2 3± 19.19pg/mlvs 88.35± 2 3.11pg/ml,P <0 .0 5 ) ;EF值在DDD起搏组较VVI组为高 (0 .5 6± 0 .0 8vs 0 .4 5± 0 .16 ,P <0 .0 5 )。两组患者的BNP与LVEF均呈显著负性相关 (P <0 .0 5 )。结论 :DDD起搏与VVI起搏方式相比血浆BNP水平较低 ,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83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单腔(VVI)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2周间断发现起搏器带动不良,经不断提高起搏阈值,均可起搏心脏。随访观察6周后起搏阈值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术后起搏阈值异常增高,应考虑为起搏器安置术后急性期阈值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 ,81岁 ,1 994年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了VVI起搏器 ,起搏器工作正常。 2 0 0 2年 2月因心房颤动 (AF)使用胺碘酮治疗 ,48h后转复为窦性心律 ,此后AF复发 ,继续胺碘酮负荷治疗 ,出现晕厥症状 ,后证实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经停用胺碘酮 ,调高起搏节律治疗 ,症状稳定  相似文献   

15.
1例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患者,术后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心电图出现起搏脉冲间歇不能夺获心室,类似心室起搏、感知不良。通过药物减慢心室率后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经程控仪调取起搏器腔内图发现实为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在发挥作用。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后在心室率快时如出现最短起搏脉冲间期和起搏脉冲与之前某个R波间期相等,则可能为起搏器噪音反转,需和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不良鉴别。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 8岁。因反复晕厥1年,2 0 0 2年11月2 5日Holter检查示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异搏心律,于2 0 0 3年7月9日入院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入院时查体:血压180 / 80mmHg( 1mmHg =0 133kPa) ,心率2 0~70次/min ,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余无特殊。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与交界性心律交替出现,窦性停搏最长3 4s。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右房室均正常,左室射血分数70 %。入院次日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常规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引入导引钢丝时无法沿正常解剖走行进入右心房和右心室,导丝下行止于心影中部(…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56岁。 1 962年跑步时出现晕厥持续约 1 0 s自行缓解。此后 1 9年共出现 5次无诱因晕厥 ,无发作时心电图。 1 976年患者常规体检时发现心电图有左前分支阻滞。 1 981年开始平均每月晕厥 1次 ,晕厥时家人摸脉搏最慢时为 2 8次 /min,可自行好转。 1 982年始发作频繁 ,最多 6~ 7次 /d。于我院查心电图发现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度房室传导阻滞 ,遂植入 VVI起搏器。此后 ,不服药生活可自理 ,但上二层楼或行走稍快时即出现胸闷、气短。因起搏器电池耗竭 ,患者分别于 1 984年及 1 992年两次更换起搏器。 1 990年患者活动后胸闷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观察静脉注射 (静注 )利多卡因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对 12例起搏器安置术后 3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静注利多卡因 2mg/kg ,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2h的心室起搏阈值。结果 :8例患者出现起搏阈值升高 ,其中 2例起搏阈值超过 2 .5V ,出现起搏夺获缺失。用药后即刻平均起搏阈值由用药前的 0 .55± 0 .12V升至 0 .93± 0 .6 9V(P =0 .0 4 ) ;15min时升至 1.0 5± 0 .6 9V(P =0 .0 2 ) ;30min时则恢复至静注前水平。结论 :单剂量静注利多卡因 2mg/kg可使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观察静脉注射 (静注 )利多卡因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对 12例起搏器安置术后 3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静注利多卡因 2mg/kg ,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2h的心室起搏阈值。结果 :8例患者出现起搏阈值升高 ,其中 2例起搏阈值超过 2 .5V ,出现起搏夺获缺失。用药后即刻平均起搏阈值由用药前的 0 .55± 0 .12V升至 0 .93± 0 .6 9V(P =0 .0 4 ) ;15min时升至 1.0 5± 0 .6 9V(P =0 .0 2 ) ;30min时则恢复至静注前水平。结论 :单剂量静注利多卡因 2mg/kg可使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