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防风始载于《本经》。异名:铜芸(《本经》);茴芸、茴草、百枝、简根、百蜚(《吴普本草》);屏风(《别录》);风肉(《药材资料汇编》)。李时珍曰:“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曰芸、曰茴、曰简者,其花如茴香,其气如芸蒿、简兰也。”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习称“关防风”或“东防风”。我国北方各省产量较多,主产于黑龙江安达、泰康、博兴图,兴安,肇东,肇州,肇源等地及平齐铁  相似文献   

2.
“感应”是古人用以解释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对范畴。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这就是说,“感”是甲作用于乙,“应”是乙作用于甲。感应之说最早见于《周易·咸卦·彖辞》:“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化生”,阴阳二气以感应的方式交互作用,推动宇宙间的事物发展和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变化之为用……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完全接受了《周易》的感应思想。感应的物质基础是“气”。古人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外篇·知北游》),宇宙的构成…  相似文献   

3.
茹藘一词,最早见之于《诗·郑风》,有“东门之蝉,茹藘在阪”和“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之句。《说文》:“茜,茅蒐也”;“蒐,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尔雅·释草》:“茹芦,茅蒐。”郭注:“今蒨也。可以染绛。一名茹藘,一名茅蒐。”茹藘,即茜草,是  相似文献   

4.
稽首     
古人讲究礼节,《十三经》中就有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介绍古代各种礼仪制度。其中一类叫跪拜礼,从恭敬程度上来说,分为九种,《周礼·春官·大祝》有所谓“九拜”的说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礼就是稽首。唐代贾公彦解释稽首的“稽”是稽留的意思:“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又说:“稽首,拜中最重要,臣拜君之,拜。”  相似文献   

5.
谷桂远 《养生月刊》2003,24(4):188-189
古人云: “善弈棋者长寿。”弈棋,古称“手谈”,不仅是紧张、激烈的智力竞赛,而且对人们的延年益寿也十分有益。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书籍《忘忧情乐集》,即如是加以说明。 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曾在棋局中得到乐趣和启迪,棋手长寿者  相似文献   

6.
芸台子为不常用中药,《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收载为十字花科植物芸苔BrassicacampestrisL.的干燥成熟种子。本品性辛温,具行血破气、消肿、散结之功效。能治疗产后血滞、腹痛、肿毒、痔痛等疾病[1]。1本草考证“芸苔”一名始见于《唐本草》,诸家本草中以《本草纲目》记述最为详尽,曰:“此菜易起苔,须采其苔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苔……芸苔方药多用,诸家注也不明,今人不识为何菜?珍访考之,乃今油菜也。九、十月下种,  相似文献   

7.
穴名探意     
十四经穴的命名,古人有许多方法,有的按经络学说,有的按藏象学说,有的按解剖特点,有的按经穴作用,有的按自然象形,等等。本文仅选择几个以取穴姿势命名的穴位作初步讨论。 1.环跳“环”是旋转的意思。《大戴礼记·保傅》日:“亟顾环面。”卢辩注:“环,旋也。”《周礼·春官·乐师》:“环拜以钟鼓为节。”郑玄注:“环,犹旋也。”取本穴时,必须伸下腿,屈上腿,旋转髀枢(髋关节),形成的姿态,如单腿起跳状。因此命名“环跳”。  相似文献   

8.
菊花拾趣     
菊花原产于我国,又叫黄花。春秋时的《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华,即花。这是我国关于菊花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田素英  梅全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175-2176
广东土牛膝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清·何克谏所著的岭南本草书籍《生草药性备要》,书中以“斑骨相思”为名记载其:“味甘,性平,治跌打伤,壮筋骨,补足胫”[1]。其后的岭南本草著作《本草求原》《岭南采药录》均将其作为专治跌打损伤的药物记载,直到1955年广东新会老中医黄华庭公布他用广东土牛膝治疗白喉有效后,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掀起一股研究应用广东土牛膝治疗咽喉疾病的热潮,其后,广东地区的中药专著《广东中药志》《岭南中草药撮要》《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等多把它作为治疗咽喉疾患的要药来收载[2],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后勤部编写的《常…  相似文献   

10.
古人心中的“思维”产生之处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人的精神活动,称为思维,《汉书·张汤传》作“思惟”。现在谁都知道思维是出之于脑,但包括医家在内的古人则大多认为出之于心。“脑”字出现,最早在《内经》。《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  相似文献   

11.
甘澜水,历来都释为即“流水杓扬万遍,名澜水,亦名劳水。”考“澜”,《唐韵》、《集韵》、《韵会》:“音澜,大波也。”《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广韵》:“音斓,义同。”又米汁也。《周礼·地官橐人注》:“潘澜戋馀不可橐也”。《礼内则注》:“()力旦反或作澜”。《辞海》“澜”条释通“澜”。淘米水。《礼记·内则》:“(火覃)潘清面责”。郑玄《注》:“潘,米澜也”。“潘”,《说文》:“淅米汁也。”“淅”《说文》:“汰米也。””汰”,《说文》:“滑也。”《后汉书·陈元传》:“洮汰学者之累惑。”李贤《注》:  相似文献   

12.
稽首     
古人讲究礼节,《十三经》中就有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介绍古代各种礼仪制度。其中一类叫跪拜礼,从恭敬程度上来说,分为九种,《周礼·春官·大祝》有所谓"九拜"的说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礼就是稽首。  相似文献   

13.
“淡附于甘”一语,最早见于元·王好古所撰《汤液本草》,曰:“味有五,气有四。……本草五味不言淡……何也?淡附于甘”。本人对此提出异议。文献直接记载甘味者,以《书经》为最早;淡味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  相似文献   

14.
汤羹食疗在药膳食疗中占据一半以上,是药膳食疗的主要组成部分。追溯历史,羹,据说是皇帝制出的。大概是有了陶器,也就有了羹。最早的羹是"大羹",是一种肉汁。《尔雅·释器》肉谓之羹。早时的羹是很浓的肉汁,《大戴礼记》说这种大羹是  相似文献   

15.
古医书《脉法》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法》是一本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抄录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古医书。全书十三行,约三百六十字。由于文字缺损较甚,尚不能了解其全部内容。但从已认出的一百八十余字研究而知,该书主要是叙述人体“十一脉”病证的治疗原则及灸、砭的具体规式。现分为五段诠释于下:第一段:“以脉法明教下,脉亦圣人之所贵也。”对于人体的认识,古人首先重视的是血与脉。后来的《灵枢·九针篇》说:“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王充在《论衡·论死篇》也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我国最早的血脉学专著从汉墓出土的医帛书《足臂十一脉灸  相似文献   

16.
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此亦可以看出古人对痹证形成的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医学源流问题上,长期流传着“三世医学”之说,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三版)也以此说立论,据说根据是《礼记·曲礼》及唐·孔颖达之注疏。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无论在原文引用和词语的分析认识上,都有欠妥之处,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首先,在原文引用上,是不实事求是的。我们先来看《礼记·曲礼》原文:“君有疾,饮药,医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里的  相似文献   

18.
正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此亦可以看出古人对痹证形成的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  相似文献   

19.
去菀陈莝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菀陈 艹坐”法 ,载于《黄帝内经》 ,杨上善《太素知汤药》曰 :“菀陈 ,恶血聚也”。《灵枢·小针解》曰 :“菀陈则除之者 ,去血脉也”。可以理解“去菀陈 艹坐”法即指活血化瘀法 ,是古人提出的治疗水肿三法中的一法。笔者用此法治疗慢性肾衰 30例 ,疗效颇佳 ,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一、人禀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终始。《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认为:“天气在上,地气在下,人居天地之中、气交之分,”人是禀受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就明确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本神》篇也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以上这些论述都说明天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元正气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