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增减衣服秋季中午热早晚凉,要适时增减衣服,但不可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防一脱一穿息感冒。尤其老人代谢功能低,血液循环慢,怕热又怕冷,宜白天开窗,晚间关窗,不开空调,薄被盖腹,注意脚部保暖,防脾胃受凉。  相似文献   

2.
3.
立秋过后,夏季的暑气逐渐消退,天气慢慢转凉,标志着时节已经从初秋进入到仲秋. 秋季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季节.很多人也相信“春捂秋冻”这句老话,并没有适当增加衣服去进行户外运动.但是“春捂秋冻”这个说法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讲究.意思是说天气逐渐变凉,该增加衣物了,特别是有骨关节疾病的人,需要及时根据天气变化添加衣物,以防感受风寒,加重骨关节疾病症状.为避免在秋季诱发骨关节疾病,我们也可以在适当增加衣物同时,进行家庭简便自我推拿方法,通过简便的手法去预防骨关节疾病复发.下面介绍腰痛和膝痛两个常见疾病的自我推拿保健小妙招.  相似文献   

4.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另外适当早起,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一要早睡早起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另外适当早起,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二要适当秋冻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进行一点锻炼,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的变化。秋冻就是说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  相似文献   

6.
正秋季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特别是白露节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笔者认为,秋季保健必须重视以下七防。防暑热初秋尚在三伏之内,炎夏暑热未消,秋老虎肆虐,气候温度仍然很高,所以还要注意预  相似文献   

7.
进入10月,天气转凉了,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又开始升高了。这是因为:第一,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第二,寒冷的刺激还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第三,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元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或是有病史的患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提前做好准备: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下降时,要及时添加衣服,衣裤要保暖性能好、柔软宽松,以利血液流畅。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应当多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  相似文献   

8.
在养生保健中,处理好下面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对于健康长寿至关重要。饱与饥多食伤身,营养不足也损害健康。《抱朴子》中说:养生赖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身者。唐代诗圣杜甫就是因为饱餐一顿耒阳县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顺康年间,户部尚书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2月4日(农历腊月十九)是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时节三阳已成,而冬季的阴寒未尽,人体免疫能力和温差调节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肆虐,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年老体弱者和少儿要倍加留心。调整起居防旧病立春时节,万物复苏,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这是自然界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这种生命力被称为阳气,借助肝注入人体,冲击身体的病灶,所以春季最易旧病复发。要调整好生  相似文献   

10.
正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蒿、佩药囊、饮药酒、赛龙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那么,端午节前后应如何养生保健呢?粽子好吃莫贪食粽子是端午必食的传统食品。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  相似文献   

11.
阳春二月,风和日刚,万物萌发,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要特别提醒的是,老年人由于机体生理功能衰退,抵抗力减弱,适应性较差,外出春游时更要注意卫生保健,使自己高高兴兴地出门,快快乐乐地游玩,平平安安地返家,且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之目的。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志远 《药物与人》2011,(9):52-52
入秋之后,感冒、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急剧增加。对此,医学专家提醒,夏秋交替之时是感冒和一些"老毛病"的高发期,人们在饮食起居方面养生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禁忌,以便顺利度过"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医学观念,认为食物的性状、色泽与阴阳五行相对应。那么,一年不同的季节如何颐养五脏呢?明代名医张景岳曾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按照中医理论,春夏属阳,故此时饮食应以养阳为主;秋冬属阴,则应以养阴为主。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春季属"木"、与肝相应;夏季属"火"、与心相应;秋季属"金"、与肺相应;冬季属"水",与肾相应;夏秋之间的"长夏"时节属"土",则与脾相应,即一年各个季节相应于五脏。  相似文献   

14.
目前老年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内容常较繁琐,不易被老年人所接受。我们提倡老年养生保健需有九项注意,将繁琐的内容筒化,一看就明白,且易于记忆,有助于老年人科学养生保健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5月5日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气候多变,身体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容易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古话说春夏养阳,这个时节养生的关键在于让阳气更加合理、茁壮地生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七个要点。随气候变化及时减衣春夏之交,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体皮肤、肌肉血管的舒张增强,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以适应散发体热。故此时要注意及时减  相似文献   

16.
秋季养生     
秋天的本质在一个凉字,俗称秋凉。正是这种气温渐低的凉,常常容易诱发出各种疾病。秋天凉冷的气候导致人们精神和情绪上出现波动,常表现为乏力、不愉快、失眠、头晕和易激动等。怎样在秋季养生呢?本期养生专栏为您支招!  相似文献   

17.
秋季养生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季节。初秋,由于盛夏暑气未消,秋阳肆虐,气温仍然较高,加上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的说法。但在秋分、寒露、霜降的45天里,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就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人体内阴阳也随之由“长”到“收”发生改变,秋季应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因此养生保健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8.
秋季养生     
秋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秋天气温渐低而气压渐高,人体出汗减少,血液流向体表不如夏日那么盛,但脉管仍带有扩张的余势,故秋季正常脉表现为轻虚而微浮,似羽毛状. 2.秋季空气干燥,可使气管、喉、肺等呼吸道弹性降低并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少,使排出异物的功能减退;呼吸道血流减少,从而降低了吸气功能. 3.秋季易发疾病,如急性胰腺炎、风湿热、哮喘、慢性肾炎、感冒等.  相似文献   

19.
20.
木易女 《药物与人》2002,15(10):54-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