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胸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中发生率较高,分别是29.4%和27.8%,且多为张力性气胸。预防气胸发生的简便方法是在保证有效通气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潮气量。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压力增高、患侧呼吸音降低、心率加快及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均高度提示并发气胸,试穿患侧胸腔有大量气体即可诊断。安置该侧胸腔闭式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秋月  杨青  韩芬  骆宝建 《医学综述》2013,19(13):2469-2471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气胸的诊治,为减少此类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机械通气的11例肺结核合并气胸患者的临床表现,气胸原因,治疗和转归情况。对比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11例患者均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及继续机械通气治疗,其中8例治愈,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治疗后PaCO2及PaO2显著上升(P<0.05)。结论肺结核机械通气患者合并气胸危害大,及时诊断、快速胸腔闭式引流以及防治气胸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32例新生儿气胸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新生儿中,18例(56.3%)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气胸,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后发现气胸8例(25.0%);28例(87.5%)行胸腔闭式引流,26例(81.3%)患儿气胸消失。结论:新生儿气胸部分是可以预防的,一旦发生气胸应早期诊断;机械通气中发生的气胸多为张力性气胸,需立即选用胸腔穿刺排气并闭式引流,及时对症处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为少量气胸,观察几天,自行吸收;7例为中量以上气胸,用针筒抽气1~2次,患肺复张;2例为张力性气胸,用8号一次性气囊导尿管, 作胸腔闭式引流,2~3天治愈出院.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要根据气胸性质和肺压缩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抽气后不能使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或胸内压不能降至负压时,临床上采取的首要措施是行胸腔闭式引流[1]。而引流术后的护理直接关系到引流的效果。现将我院1994年以来40例肺结核并液气胸病人采用不同方法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术后护理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4年4月至1997年4月收治肺结核并液气胸病人4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22~72岁。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体温38~39C)、咳嗽、气促、端坐呼吸、体质消瘦。治疗上予以紧急胸腔闭式引流,配合抗搭、对症、支待治疗,平均住院40天,液气胸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机械通气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其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的机械通气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胸腔闭式引流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3例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压下降,平台压下降,肺顺应性增加,氧合指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能够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改善氧合状态,对机械通气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应积极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尤其是肺顺应性良好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08例自发性气胸进行分析,本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8例、肺大泡20例、肺结核6例、特发性气胸34例。保守治疗,适用于首次发作,单侧肺组织压缩程度<20%,不伴有呼吸困难的闭合性气胸患者,给予吸氧、严格卧床休息及对症处理,2~3周内可基本吸收。胸腔闭式引流术,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20%、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发生气胸的患者,无论其气胸容量多少,均应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结果:本组病例104例治愈,其中保守治疗12例;胸腔闭式引流58例;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34例(其中有6例因引流后不满意及皮下气肿改为传统粗管闭式引流);4例因引流超过14d,肺未完全复张,水封瓶仍有气泡逸出转胸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闭合性气胸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明显的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8.
自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肺破裂病人27例,现就麻醉问题浅谈体会。一、资料与方法本组均为男患,年龄在18~60岁之间,此类病人均有血气胸、血痰、呼吸困难、肋骨骨折或皮下气种,出血多者伴有休克。麻醉方法:对有张力性血、气胸的病人,在麻醉诱导前先做胸腔闭式引(?)(?)(?)(?)静脉通道,以芬太尼、硫苯妥钠或安定、司可林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20例,发生呼吸道阻力逐渐增大1例(未做闭式引流),(?)侧血液返流入健肺及从气管导管流入螺纹管1例;余7例均于诱导后向健侧支气管插入26~32号气管导管,控制呼吸,行单侧健肺通气。当打开胸腔清除积血、缝合肺残端后边作支气管吸引边将导管退至总气管内,以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26例新生儿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自发性气胸1例,医源性气胸4例,病理性气胸21例,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9例,新生儿肺炎2例。25例为单侧气胸,其中7例肺压缩〈30%给予保守治疗,18例肺压缩〉30%,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12例给予静脉留置针胸腔穿刺排气后接水封瓶行闭式引流,6例行胸壁切开胸腔闭式引流)。24例治愈,1例死亡,1例双侧气胸合并其他广泛性气漏,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新生儿气胸主要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胎粪吸入综合征所致,因此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窒息发生,正确复苏,正确应用机械通气。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和胸壁切开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伴胸腔积液患者护理对策。方法配合医生对4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伴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穿刺后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加强了心理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呼吸道、呼吸机管理。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观察引流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87.5%;未发生拔管意外,无气胸、出血、感染、复张性肺水肿、胸膜反应等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病情危重自动出院。结论气管切开行呼吸机支持通气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后,应配合医生胸腔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同时应加强呼吸道、呼吸机管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锁骨下静脉穿刺管胸腔穿刺留置治疗自发性张力性气胸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本组68例患者设为治疗组,采用胸腔切开置硅胶管持续闭式引流治疗为主的68例类似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和分析不足.结果 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患侧肺复张、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例数、总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治疗自发性张力性气胸,可把锁骨下静脉穿刺针行胸腔穿刺并留置穿刺管行胸腔持续闭式引流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合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新生儿出现气胸后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并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 h后PaCO2由(10.13±3.18)kPa下降至(5.78±1.83)kPa(P<0.05),PaO2由(5.48±1.11)kPa上升至(7.18±1.63)kPa(P<0.05),24 h后PaO2为(9.30±2.03)kPa(P<0.01),并且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平均气道压等均逐渐下调。通过HFOV合并闭式引流治疗,10例患儿完全治愈,放弃治疗2例。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合并闭式引流对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好,且安全性高,比常频机械通气并闭式引流治疗有很大优选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自发性食管破裂(Boerhaave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经验,降低病死率。方法1990-02~2010—12共收治7例由基层医院以液气胸或脓气胸诊断行胸腔闭式引流后转诊患者。所有病例入院后继续行胸腔闭式引流,根据病史、体征及胸腔引流瓶内液体的性状,初步考虑为自发性食管破裂,然后急诊行胸部CT、电子胃镜检查,口服美蓝后根据胸腔引流液的性状得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均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急诊手术6例,继续行患侧单纯胸腔闭式引流及支持对症治疗1例。结果施行急诊手术的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肺部感染、肺不张、脓胸、食管胸膜瘘、呼吸功能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胸片显示肺部膨胀良好;施行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于第5天死亡。结论尽快做出诊断,早期胸腔闭式引流,及时开胸手术修补、术后充分引流和营养支持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气胸是胸科常见急症之一,在处理此类患者的过程中胸腔排气是解除患者缺氧和呼吸困难的有效措施。一般单纯性气胸在通过胸腔穿刺抽气后可达目的剩余少量气体可自行吸收。而张力性及性气胸,特别是前者或双侧气胸,如处理不及时,往往危及病人生命,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我院自2001.8~2003.8月共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134例,其中105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张力性气胸的救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性张力性气胸的救治。方法回顾分析31例创伤性张力性气胸患者的诊断、院前及院后处理。结果31例中治愈25俐,治愈率80.6%,死亡6例,死亡率19.4%。结论创伤性张力性气胸迅速正确的诊断、院前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及院后适当处理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期电视胸腔镜双侧肺大疱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对81例双侧肺大疱患者在电视胸腔镜下同期行肺大疱切除修补术的麻醉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麻醉意外及围手术期死亡。无通气侧肺大疱破裂;单肺通气时一过性低氧血症(SpO2〈90%)5例,复张性肺水肿3例,室性早搏1例,经处理后均恢复。结论手术前气胸侧胸腔闭式引流,双腔支气管插管确保双肺分隔,加强围术期呼吸循环监测,防止出现张力性气胸和复张性肺水肿,良好的术后镇痛,是同期胸腔镜双侧肺大疱手术麻醉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本院2001-2007年住院资料,分观察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46例,对照组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3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观察组张力性气胸比例高于对照组,行闭式胸腔引流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气胸病情重,张力性气胸发生比例高,根据病情应及早准备胸腔闭式引流,同时使用解痉平喘治疗是促进气胸愈合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马太容  邵洪淑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571-572,57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基安全性。方法:对4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胸片检查后以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结果:4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有43例安全有效,症状迅速缓解,肺复张后拔管出院,2例引流欠佳,改用传统粗管引流后治愈出院,1例为张力性气胸,先以粗针头穿刺排气后再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诊治中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9.
周波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9):747-748
目的 总结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诊疗经验,进一步提高我院新生儿气胸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50例新生儿根据胸片气胸面积大小、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选择治疗方案,10例给予镇静面罩吸氧等保守治疗,22例给予一次性患侧胸腔穿刺抽气治疗,18例予静脉留置针行胸腔持续闭式引流术。结果 50例患儿中治愈43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3例。保守治疗的10例全部自行吸收治愈,一次性穿刺抽气治愈20例,予胸腔闭式引流治愈13例,4例因合并严重低氧血症和Ⅱ型呼吸衰竭使用常频人工呼吸机治疗全部死亡,2例在胸腔闭式引流中不断抽出气体近千毫升,考虑为支气管胸膜瘘,家长放弃治疗后即死亡,另1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 凡有窒息复苏机械通气史或在治疗呼吸道原发病过程中出现气促、紫绀者均应及时床边摄X线片及早诊断;应根据气胸面积大小、血气分析结果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自发性气胸,肺压缩〈30%者大多可行保守治疗自行吸收;医源性、病理性气胸需及时胸腔穿刺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胸腔闭式引流合并使用常频呼吸机者疗效差,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20.
韩进天  陈蓓  段玉会 《广西医学》2011,33(12):1671-1672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方法对31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儿均原发疾病,其中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宫内感染性肺炎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7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4例,先天性梅毒1例,败血症1例。有明显诱因25例,其中面罩正压通气给氧17例,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5例,呼吸机正压通气3例,原因不明6例。右侧气胸24例,左侧气胸4例,双侧气胸3例。轻度气胸13例,中度气胸12例,重度气胸6例。保守治疗12例。胸腔穿刺抽气4例,胸腔闭式引流5例,胸腔闭式引流+呼吸机治疗10例,其中常频通气4例,高频振荡通气6例。治愈出院25例(80.6%),放弃治疗4例(12.9%),死亡2例(6.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宫内感染及早产,减少胎儿宫内窘迫、窒息的发生,规范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操作,正确合理应用呼吸机是预防新生儿气胸的关键.根据病情选择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术或者呼吸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