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生理状态下,脾胃脏腑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始终保持协调通畅,故而人体能够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若气机失调,升已不降,降已无升,升降混乱,则易致人体发病.故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俟脾气得运,胃气得降,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2.
气虚发热之病机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东垣指出脾胃的升降作用,不仅局限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得升,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阴火潜藏而不动,脾气不升而下流,则阴火内炽而上乘。因而,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郁而化火。  相似文献   

3.
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特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霖 《福建中医药》2005,36(3):29-29
唐江山主任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注重脾胃学说,善治胃肠疾病,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根本病机,提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总则。临证采用升脾气、降胃气,补脾阳、滋胃阴,疏肝气、宣肺气治疗方法,抓住调畅气机这一轴心,解决复杂问题,疗效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4.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以脾胃虚弱为主要病机.脾胃内伤,阳气不升,阴火内旺,升降失枢,邪气侵袭,故姜树民教授治疗时遵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辨清疾病的主要矛盾,以补益脾胃,升阳调中,兼以祛邪为立方之旨,使脾气健运,升降有序,气机畅达,阳气不得闷郁,则邪气自除.  相似文献   

5.
李凤栖 《天津中医药》2004,21(3):223-224
升降出人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是升降的枢纽,临床使用温胆汤可调脾胃气机,是治疗因脾胃气机失调而致疾病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6.
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新中医》2004,36(12):9-10
唐江山主任医师认为脾胃病升降失常是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关键,故治疗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临证运用升脾气、降胃气,使气机通畅;补脾阳以升脾气,滋胃阴以降胃气;疏肝气、宣肺气,以调畅脾胃气机等治法。结合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脾升胃降,是指脾气的运动趋向是上升,胃气的运动趋向是下降。脾气升胃气降是脾胃之气协调平衡的本质。胡珂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善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胡珂主任医师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之关键。脾胃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  相似文献   

8.
桂裕江是武汉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从医30余年,精研歧黄,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整理桂师临床运用疏肝法经验,以飨读者. 1疏肝当兼顾脾胃 肝属木,主疏泄且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而统血,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转输和运化是以脾胃的气机升降为根本,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胃升降的协调,即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气机疏通畅达的一个重要条件,故《素问》曰:“土得木而达”.若肝失疏泄,影响于脾,脾气不升,则飧泄,脾气不通则腹痛,而成为痛泄之证;影响到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胃气不通则脘腹胀痛.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黄穗平教授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FD)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出色的疗效。该研究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算法对黄穗平教授辨治痞满的经验进行研究、总结。结果表明,黄穗平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失调"是痞满发生的核心病机,治疗痞满应以"健脾理气"为大法,其中补益脾胃是治本之法,调畅气机是治标之法,治疗应时刻注意顾护脾胃正气,并注意调畅脾胃升降气机和调理肝之气机。脾气健运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脾气得升,胃气得降,痞满自消。  相似文献   

10.
升降是人体脏腑气机运行的重要机能,脾胃升降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脾居中央,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历代不少医家强调脾胃升降在整体气机升降出入中的主导地位,强调其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以及其病理变化在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本文浅析脾胃升降的意义、病理改变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