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4):501-503
间日疟原虫的研究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缺乏而进展迟缓。而体外连续性培养体系的建立由于间日疟原虫的本身特性及对侵入红细胞的特异性选择而受阻。近几年,研究用源自血色病患者血液和脐带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短期体外培养,可使间日疟原虫在体外生存达到一个月左右。目前,使用实验室源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红系细胞能够不断的提供网织红细胞以及源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细胞株HC-04的新建立,完成了间日疟原虫体外连续性培养的目的。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间日疟原虫的体外连续性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2.
间接荧光抗体实验观察大鼠体内约氏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付冉定,罗树宏,刘多,舒衡平关键词Yoelii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荧光抗体技术;大鼠约氏疟原虫(PlesmodiumYoelii)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EE)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苏发现有变异的间日疟原虫(据张奎等1977、1979年报道),主要特征为间日疟原虫滋养体期具有多核、同期和不同期的重复感染,部分疟原虫游离于红细胞外,受染的红细胞胀大变形等。据此,1980年10月起,我们复查了历年保持的广西间日疟原虫薄血膜制片标本。在查片镜检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异的间  相似文献   

4.
哺乳类疟原虫生活史中最为隐蔽并难于研究的是红细胞外期,如人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虽早1890年即已发现,但其红外期则在1949年才查明。至于与间日疟的复发及长潜伏期有密切关系的休眠体阶段更是80年代初期才被观察到。我国的疟疾种类以间日疟为主,并证明各地均兼有长、短潜伏期的病人,但越往北方,长  相似文献   

5.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志愿者血液中分离出感染间日疟原虫的红细胞。以此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d小鼠,获得5株杂交瘤细胞系。融合率平均为45%,抗体阳性率为0.66%。用IFAfoIPA染色进行免疫组化分析,4B2和8E3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呈较强的阳性反应,与约氏疟原虫红内期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5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症原虫,约氏疟原虫)中,可被间日疟、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的交及反应抗原。方法用50%、60%Percoll不连续梯度分离疟原虫感染红细胞,20mmolPBS被红细胞后,收集红内期原虫,以1%NP—40提取可溶性抗原。各种抗原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分别用间日疟、恶性疾病人血清进行免疫识别。结果3神动物疟原虫红内期抗原中有多条蛋白区带可被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其中合蟹报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伯氏疟原虫有16条蛋白区带被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分别多于其它疟原虫。间日疟病人血清可识别5种疟原虫共有的72kD蛋白,而恶性疟病人血清不识别该蛋白。结论人疟原虫和动物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支又反应抗原。会压滤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之间抗原相似程度高于其它疟原虫。72kD.蛋白在间日疟无疾学诊断方面可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建立及在献血员筛查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血液中疟原虫检测的核酸技术,探讨应用于献血员筛查的效果。方法根据红细胞内期疟原虫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三条扩增引物。将5份待检血样混合,采用蛋白酶K消化裂解法制备模板,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DNA,诊断鉴别恶性疟和间日疟。与厚血膜镜检法比较评价其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将3份恶性疟原虫及10份间日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样随机混入5000份无偿献血者血样中,每5份为一个检测单元,采用PCR方法从感染血样中扩增出分别为436bp和341bp的恶性疟原虫及间日疟原虫特异性的DNA片段,并经序列测定证实扩增片段的正确性;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样以及3份恶性疟患者血样均被检出,献血者血样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与厚血膜方法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且可以批量处理,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能有效降低疟原虫的输血传播,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成功以后,近年来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陆续有报道。Larrouy等(1981),Renapurkar等(1982)采用Trager和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蜡烛缸法培养间日疟原虫,结果未能获得长期传代培养,Brockelmen等(1985)使用RPMI1640、Waymouth  相似文献   

9.
林敏  张仁利  高世同 《热带医学杂志》2004,4(3):253-254,267
目的 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方法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以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结果 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 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一个碱基C。结论 成功克隆了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该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0.
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基因扩增、鉴定及其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扩增、克隆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编码基因特异性片段,分析其分子特征,评价其核酸诊断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间日疟原虫基因库相关核酸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提取物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分析其序列特征;以SSUrDNA为靶基因,建立间日疟PCR诊断方法,并以镜检法为标准评价其用于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检测效果。蛄果从间日疟患者血样中扩增的SSUrDNA片段大小约为267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267个核苷酸,与间日疟原虫Sall株孢子期SSUrRNA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9.3%,其中第220住为插入了1个碱基“T”,243住碱基由“G”取代了“T”。将纯化的含有SSUrRNA靶基因的重组质粒以正常人血液核酸提取液倍比稀释成浓度梯度作模板,PER扩增结果显示检测灵敏度至少迭102copy/μl;特异性检验显示仅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扩增出约267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而恶性疟原虫、弓形虫、血吸虫、肝吸虫感染患者血样及正常人血未见特异性扩增条带。以镜检法为参照标准,PCR敏感性为100%(102/102),特异性为100%(76/76)。结论所扩增克隆的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DNA片段序列具有种特异性且相对稳定,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克隆测序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应用。方法: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患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用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以SSUrDNA为靶基因,PCR诊断间日疟,双盲法检测40份血样(28份镜检阳性的血样,12份健康血)。结果: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1个碱基C;以SSUrDNA为靶基因,双盲法检测镜检阳性及健康人血样,结果完全正确。结论:所克隆的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适用于间日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体外培养子孢子提供对比依据,有必要从事疟原虫蚊体期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由于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又称猴间日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P.vivax)在形态和生活史方面十分近似,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qhemsi),详细观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作为对间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lasmodium lactate dehydrogenase,pLDH)活性与原虫密度,培养时间的关系。以及在监测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利用酶比色法对不同原虫密度不同培养时间以及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样进行pLDH活性检测。结果 pLDH的活性随恶性疟原虫感染率的提高,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地升高,最大活性是在虫体培养36-48h之间,虫体主要处在裂殖体期和滋养体期;混合感染(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液中pLDH活性明显降低,治疗5d后已检测不到pLDH的活性。结论 pLDH活性检测对于疟原虫克隆株鉴定,药物的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虽然 Mazier 等用人体肝细胞在体外已初步成功地培养了间日疟原虫红外期裂殖体,但未观察到裂殖子或休眠子。本文作者利用人体肝癌细胞(HePG2-A16)体外培养间日疟原虫红外期成功,并观察到在 HepG2-A16细胞中疟原虫分化成两种类型:一种有分裂活性释放出裂殖子,另一种无分裂活性,作者认为是休眠子。  相似文献   

15.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熟的疟原虫裂殖子周期性破坏红细胞所引起的。由于疟原虫的种类不同,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里生长成熟的时间不同,故发作的时间也就长短不一样。间日疟裂殖子发育成熟的时间为48小时,每48小时挤破红细胞释放裂殖子1次,故呈间日定时寒热发作。三日疟为72小时,故隔2天发作1次;卵形疟  相似文献   

16.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原虫,均属细胞内寄生(或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体积小.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54年以来,我室陆续在豫东地区发现有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1964年,我们在开封县防治疟疾期间,于所接触的患者中,看到当地间日疟原虫的形态虽然大部分仍与一般间日疟相同,但有少数的间日疟原虫及受染红细胞的变化,与一般寄生虫学著作和疟疾学专著上所描述的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试图对此问题加以研究,挑选了一  相似文献   

18.
洪美蕊 《河北医学》1996,2(5):515-516
先天性间日疟的临床护理(321400)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洪美蕊间日疟是感染间日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发热、寒战、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其临床特征。先天性间日疟是因母体怀孕时感染间日疟,疟原虫在胎盘滋生,引起胎盘病变从而传至胎儿;或在分娩时通过...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淮北地区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红细胞内期的形态异常,国外早有报道。国内自60年代江静波等(1961,1965)对广东的间日疟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以来,河南(1965,1982),广西,安徽淮南(1981)和山东(1982)等地都先后发现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重复感染及不同期混合感染。1982年7~9月,我们在安徽省淮北市验证5-对氟苯氧基伯喹柠檬酸盐对间日疟患者的毒副反应时,在收治的139例间日疟患者中,也发现6例原虫形态与经典描述  相似文献   

20.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疟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能鉴别诊断恶性疟原虫间和日疟原虫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89份门诊“四热”病人血样,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205bp的特异带,间日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120bp的特异带,PCR检测的阳性率为74.16%,镜检法为68.54%,PCR法与镜检法的符合率为94.38%。结论 P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镜检法,对于诊断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的间日疟原虫的混合感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