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通常情况下人类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大部分走行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但有时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会被浅层心肌即心肌桥(MB)所覆盖,其覆盖下的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就叫做壁冠状动脉(MC)〔1〕。MB多被看成一种良性病变,但是有报道MB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室间隔破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沈阳医学院姚万才,孙淑芬综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易承纯审校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一般位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的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的一部分被浅层心肌纤维覆盖,这部分冠状动脉被称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壁冠状动脉内的血流——如桥下流水...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心肌桥研究现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心肌表面。当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行走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覆盖,在心脏收缩时出现暂时性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则被心肌纤维覆盖的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这段心肌纤维称为冠状动脉心肌桥(简称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早在1922年Grainicanu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存在,但直到1960年Portmann和1wig才率先报道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即冠状动脉某一节段收缩期变得狭窄、模糊或显影不清,而舒张期显影正常。本介绍了心肌桥的发生、解剖特点、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冠状动脉心肌桥(简称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组织中,当一段冠状动脉被心肌包绕,则被心肌纤维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这段心肌纤维称为冠状动脉心肌桥。心肌桥曾被认为是先天性的良性变异,而近年来发现其发生率较高并且与心肌缺血相关,这引起学者们对心肌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心肌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肌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冠状动脉畸形,本文综述了心肌桥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由于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通常无症状,长期以来,这一解剖异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变异。但是,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应用普及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心肌桥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人类生命。目前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尚无明确的指南指导临床诊疗。文章就心肌桥的发病率、病理生理、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心肌桥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使越来越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  2 5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1 7例 ,发生率为 0 665% ,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50 %的有 1 4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5例行心肌核素显像的病人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 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 ,心肌桥于收缩期致 1 0 0 %血流阻断。 1 7例病人中有 3例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室壁肥厚。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心肌桥的存在可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 ,严重的心肌桥压迫可引起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8.
心肌桥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冠脉造影等技术的普及,心肌桥的发现并非罕见,被认为是良性变异的心肌桥也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有症状的心肌桥需要处理,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心肌桥严重程度不同, 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检测和评价心肌桥影像特征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2013年疑诊或确诊有冠状动脉病变、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后确诊存在心肌桥的患者169例,对心肌桥的病变情况、长度、位置和心肌厚度进行评估.结果 冠状动脉心肌桥位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比例分别为86.4%、10.6%、3%.浅表型和纵深型心肌桥比例分别为73.4%和26.6%,隧道动脉长度平均为(20.1±7.4)mm.心肌组织厚度(0.5~3.0)mm,平均(2.1±0.8)mm.心肌桥的长度与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70,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可用于评价心肌桥的结构及特征,是检测该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肌桥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解剖变异,临床意义一直是一个讨论和争议话题。以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肌桥可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因此,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根本上理解心肌桥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及时发现与心肌桥有关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心肌桥,正确掌握心肌桥的治疗原则。现就心肌桥最新研究结果予以概述,目的在于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优化心肌桥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Myocardial Bridge: a clinical review.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Human coronary arteries occasionally course intramyocardially--a condition termed Myocardial Bridge. We review the anatomic and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 Myocardial Bridge and discuss clinical presentations, prognoses and the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this interesting coronary angiographic variant.  相似文献   

12.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通过检测核素在心肌的分布,明确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因此,它能够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是否影响心肌供血及影响程度。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具有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且相对价廉、安全无创等优点,在评价心肌桥导致的心肌缺血及缺血的程度范围、判断预后及指导下一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心肌声学造影是诊断微循环水平心肌灌注的新技术。近年来无创性的心肌声学造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现将心肌声学造影在冠心病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病人患冠心病心肌代谢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糖尿病病人以及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心肌能量代谢,揭示了脂肪酸氧化增加和葡萄糖氧化降低是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抑制脂肪酸氧化,刺激或增加葡萄糖氧化,可以优化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心肌代谢.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无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并发无再流现象,是目前再灌注治疗时代的难点。已成为界内人士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无再流现象以下几个方面:(1)无再流的定义;(2)检测方法,其中介绍了心肌分级、心肌声学造影等;(3)临床相关因素,包括梗死面积、血脂、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生时间、血管斑块成分及血液的抗氧化因子;(4)可能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冠脉微循环在缺血时的变化和远端的栓塞;(5)最新的治疗方法。由此,我们对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再流现象有一系统了解。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冠脉心肌桥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β受体阻滞药(倍他乐克12.5mg,口服,每日两次)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口服,每日3次)。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胸闷、气短、心慌症状改善,能有效缓解胸痛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与对照组63.8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肌桥可以减轻心肌桥压迫,从而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on a case of an adult male patient with previously unknown coronary anomaly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The coronary angiography showed a single coronary artery with intertruncal course, arising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sinus, and thrombotic occlusion of the LAD. Successful transradi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as done with implantation of an intracoronary stent in the occluded artery. The postprocedural course was complicated b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mild transient renal failure. In conclusion, transradi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s safe and feasible in rare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even in an emergent setting. The finding of an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y should not be a reason to decline perform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pyright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