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法将自体浓缩红细胞注入大鼠基底节制作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干湿重法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HO-1的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HO-1在6h即开始表达,24h明显增多,48-72h达高峰;脑组织含水量在24h无明显变化,48h有所增加,72h显著增加并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二者呈正相关(r=0.760,P%0.05)。ICH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相应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HO-1表达的水平呈正相关(r=0.669,P〈0.05)。结论HO-1的表达在红细胞致ICH后迟发性脑损伤和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control)组和脑出血加局部亚低温(LMH)组。每组分为对照和脑出血后6h、24h、72h,5d、7d共6个亚组,亚低温组于注血后给予4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应用Evans-blue测定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以及应用免疫组化对血肿周围脑组织HO-1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BBB通透性以及HO-1表达的增加始于脑出血后6h均至72h达高峰。HO-1表达的变化与脑血肿周围组织水含量的变化成呈正相关(r=0.79)。LMH组的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和HO-1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脑出血后红细胞的破坏可以导致HO-1表达上升。局部亚低温可抑制脑出血后HO-1表达,减轻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黄芪多糖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铁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及含水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3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与黄芪多糖治疗组.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法制作SD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Ⅶ型胶原酶;黄芪多糖治疗组给予黄芪多糖25 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直至处死.分别于脑出血后12 h、24 h、2 d、4 d、7 d 5个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和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O-1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4 d 血肿周围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 脑出血组与黄芪多糖治疗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 HO-1 表达以及脑组织含水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均P<0. 01);脑出血后12 h HO-1蛋白即有表达, 2 d 达高峰, 尔后逐渐下降. 黄芪多糖治疗组与脑出血组比较, HO-1表达的变化相同,但各时间点表达均高于脑出血组(P<0.05~0.01);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5~0.01);4 d、7 d时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减少(均P<0.01),神经元超微结构病理改变轻.结论 黄芪多糖可促进脑出血后脑组织HO-1的表达, 这可能是其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体不凝血注人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表达;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CH 6h组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表达开始明显增加,ICH 48h组达高峰,并持续到ICH 1周(P<0.01~0.05);脑组织含水量ICH 12h组开始增多,24h组显著增高,72h组达高峰;NF-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ICH 24h~1周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H后NF-κB阳性细胞数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644,P<0.01),NF-κB表达从开始到高峰均早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论 ICH后脑组织NF-κB表达增加,NF-κB可能通过炎性机制参与了ICH后继发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核因子-кB(NF-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NF-кB表达;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H6h组血肿周围脑组织NF-кB表达开始明显增加,ICH48h组达高峰,并持续到ICH1周(P〈0.01~0.05);脑组织含水量ICH12h组开始增多,24h组显著增高,72h组达高峰;NF-кB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ICH24h~1周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H后NF-кB阳性细胞数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644,P〈0.01),NF-кB表达从开始到高峰均早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论ICH后脑组织NF-кB表达增加,NF-кB可能通过炎性机制参与了ICH后继发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脑出血急性期灶周组织水肿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脑内缓慢注入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6组,测定实验性脑出血6h、12h、24h、3d、5d、7d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逐渐增加,于3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肿周围组织中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IL-6及TNFa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显示脑出血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即可见IL-6、TNFα较高水平的表达,24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脑出血急性期(6h)II-6及TNFα参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过程.IL-6变化曲线与脑水肿曲线呈现出一致性,推测其参与了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IC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MMP-9蛋白动态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以及观察七叶皂苷钠对MMP-2、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5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ICH组和七叶皂苷钠治疗组各80只,于制模后6 h、12 h、24 h、48 h、72 h、120 h、7 d、15 d 8个时间点,测定各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较ICH组明显改善,尤以6 h~7 d时明显(P<0.01~0.05);6~120 h各治疗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较ICH组明显减少(P<0.01~0.05);ICH后MMP-2蛋白表达在6 h达到高峰,12 h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治疗组MMP-2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较ICH组明显减少(均P<0.01);ICH后MMP-9蛋白表达在6 h开始上升,24~48 h达高峰,72 h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表达水平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 (r=0.949, P<0.05);治疗组MMP-9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较ICH组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 大鼠ICH后MMP-2、MMP-9蛋白的表达是ICH后早、中期脑水肿形成主要因素,七叶皂苷钠能降低MMP-2、MMP-9蛋白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对ICH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补体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补体C9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补体C9在ICH后脑水肿中的作用以及应用眼镜蛇毒因子(CVF)干预后对血肿周围组织C9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出血组和CVF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连续切片分别作补体C9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并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干湿重法)。结果ICH后2h血肿周围脑组织开始表达C9,24h达高峰。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ICH后2h开始增加(P<0.05),6h明显增加,24~72h达高峰(P<0.01),此后逐渐回落,1周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脑组织含水量与C9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38,P<0.01);对侧半球相应部位及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经CVF干预后,血肿周围组织C9表达明显下降,干预组与出血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VF干预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规ICH组(P<0.01)。结论脑出血后补体级联激活C9表达明显增加,并证明通过CVF干预后,C9表达下降,脑水肿减轻,能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及谷氨酸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出血组(n=32),脑出血组又分为脑出血后12h、24h、72 h、7d4个亚组,每亚组8只大鼠.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MMP-9、TIMP-1及谷氨酸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组各时间点亚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与MMP-9、TIMP-1及谷氨酸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脑出血组中,72 h亚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MMP-9、TIMP-1表达水平最高(P <0.01);24 h亚组大鼠脑组织谷氨酸表达水平最高(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组织含水量(Y)与脑组织MMP-9(X1)及谷氨酸(X3)表达水平呈直线关系,多元回归方程为Y=68.894+0.281X1-0.052X3.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含水量及MMP-9、TIMP-1、谷氨酸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MMP-9、谷氨酸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验性脑出血(ICH)血肿周围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制模后1h、3h、6h、12h、24h、36h、48h、72h、7d共9个时间点分别用干湿重法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的TIMP-1的表达;分析三者间的关系,并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CH后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0.01),均于ICH48h达到高峰,且二者呈正相关(r=0.940,P<0.01);TIMP-1在ICH12~36h表达明显减低,ICH1~24h TIMP-1表达量与脑组织含水量以及EB含量呈负相关(r=-0.922,-0.950,均P<0.05)。结论大鼠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TIMP-1表达下调,可能促进了ICH早期的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方法健康Wister大鼠72只随机分成脑出血模型组、假手术组、麝香组,分别于3h、24h、72h、7d取血肿周围脑组织检测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及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ICAM-1从3h起即有表达,72h达高峰,持续7d仍有表达(P<0.05)。脑含水量在24h后明显增加(P<0.01),7d时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CAM-1在血肿周围的高表达推测是脑出血后水肿形成和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ICAM-1的表达和脑含水量推测是复方麝香注射液的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大鼠脑红蛋白表达与脑含水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脑红蛋白(Ngb)的表达,探讨其与脑出血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动物在模型建立后1、6、24、48、72h5个时间点各随机分为5个亚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出血后脑含水量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内Ng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或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1h时血肿周围脑组织内Ngb表达开始增高(P〈0.05),24h时脑含水量开始升高(P〈0.05),二者均在48h时达到高峰并持续至72h(P〈0.01)。结论:脑出血后脑组织内Ngb表达上调。脑出血后Ngb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及大鼠神经行为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有效治疗脑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胶原酶大鼠脑出血模型,检测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调亡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脑组织含水量在建模后2h尚未出现,9h开始出现,1~3d达到高峰,3d后逐渐消退,7d趋于正常;TUNEL阳性细胞在建模后2h只有少量,9h已明显增加,并持续增多,3d达到高峰,7d数量下降;建模后2h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9~24h最明显,3d后开始减轻,7d明显减轻。结论出血后9h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时间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凝血酶受体(PAR-1)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脑出血组和脑出血 亚低温组。每组分为脑出血后24h、72h和7d共3个亚组。脑出血 亚低温组于注血后给予6h亚低温治疗。各组于注血后24h、72h和7d断头取脑组织,测定脑水含量(干湿重法),检测脑内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法)。结果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亚低温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低于脑出血组(P<0.01)。同时,亚低温组脑水含量在各时间点与脑出血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增加,其变化与脑水肿的变化一致,说明PAR-1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出血后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来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腹腔应用阿加曲班治疗脑出血(ICH)后凝血酶神经毒性损伤的可能性。方法:①研究阿加曲班对ICH及凝血酶注入后脑水肿、细胞损伤的影响。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只进针不注血);ICH组(50μL自体尾血注入右尾状核);ICH+阿加曲班干预组(50μL自体尾血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术后3和12h经腹腔给予阿加曲班0.9mg·kg-1,总量0.6mL);凝血酶组(10U·2μL-1凝血酶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凝血酶+阿加曲班干预组(10U·2μL-1凝血酶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术后3和12h经腹腔给予阿加曲班0.9mg·kg-1,总量为0.6mL)。各组均n=12,术后24h处死各组大鼠,每组中6只用于检测脑组织水含量,6只检测caspase-3免疫反应细胞及TUNEL阳性细胞数。②经腹腔注射阿加曲班对血肿容积的影响:建立胶原酶ICH大鼠模型组:注入Ⅰ型胶原酶+肝素;阿加曲班组:胶原酶ICH模型成功后3及12h分别经腹腔注入阿加曲班溶液0.9mg·kg-1,每次注入液体量为0.6mL,测定两组大鼠脑组织血肿血红蛋白的含量(测定血红蛋白A550值)以评价阿加曲班对血肿容量的影响。结果:自体血ICH及凝血酶模型大鼠在阿加曲班干预后,ICH组及凝血酶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或P<0.05),脑组织水肿含量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胶原酶ICH血红蛋白A值为(0.45±0.12),阿加曲班干预组为(0.46±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H后3~12h经腹腔注入阿加曲班可减轻ICH后的脑水肿及细胞凋亡性损伤,且没有血肿增大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TNF-α、ICAM-1的表达和脑水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TNF-α、ICAM-1在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中等 量大鼠自体尾动脉血脑出血模型(50μl),于脑出血后6h、24h、48h、72h处死大鼠,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并于脑出血后3h、 6h、12h、24h、48h、72h、7d处死大鼠,进行TNF-α、IGAM-1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鼠脑出血 后脑水肿于48h达到高峰;大鼠脑组织表达TNF-α也于48h达到高峰,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58.4±6.19和2±1.12,P <0.01;ICAM-1表达72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8±0.84和0.8±0.84,P<0.01。结论: TNF-α、ICAM-1在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表达的高峰与脑水肿高峰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高表达的TNF-α、ICAM- 1可能参与了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