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科自1986~1988年共收治肾占位性病变病人59例。术前均经过B超、静脉肾孟造影或逆行造影、CT等两种以上检查,诊为肾肿瘤。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各类肿瘤共55例;其中肾癌43例,肾孟癌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0例,非痛性肾炎性肉芽肿四例。检查误诊率为6.7%。现就4例肾炎性肉芽肿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加以分析。临床资料一般:本组男、女各2例。年龄最大26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20.5岁。4例均为左肾病变。住院前病史最长2个月,最短半月。临床症状:4例均有患侧肾  相似文献   

2.
么恩亮  张秀虹 《海南医学》2007,18(10):39-41
目的 探讨CT对肾癌病人术前分期与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病人在手术前后的CT表现.右肾10例,左肾8例,术后7例行CT复查,复查时间3个月至1年半,CT发现3例病人有不同形式的复发与转移.使用GE Lightspeed Plus型CT机,全部病例行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CT显示肿块位于肾包膜内3例,突破肾包膜并侵及肾筋膜12例,肿块突破肾周筋膜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3例,其中1例侵及同侧肾上腺.未突破肾包膜的3例中CT表现与术中所见一致.12例CT显示肾周侵犯者中4例手术中和病理下未见肾周侵犯,为假阳性(4/12,33.3%),病理显示未受侵犯的肾周筋膜呈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改变.在CT显示肿块突破肾周筋膜产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的3例中,手术所见与病理结果一致,准确性达100%.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描绘原发肿瘤的大小,但对判断原发肿瘤有否突破肾被膜,肾周脂肪与肾筋膜是否受侵犯方面有一定限度,假阳性较假阴性率高.CT对肾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孙自发  肖榕 《新疆医学》2013,43(7):105-107
肾占位以往主要依靠静脉或逆行尿路造影或B超诊断。近年螺旋CT以超过普通CT的诸多优点,在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被临床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法[1]。笔者收集了2004年1月~2012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肾癌和28例肾错构瘤患者临床和CT资料,并与病理诊断分期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治疗体会,评价其预后和治疗价值。方法对1994年7月—2006年7月接受诊治的15例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单纯左肾静脉癌栓2例,下腔静脉癌栓Ⅰ型(肾旁型)9例,Ⅱ型(肝下型)3例,Ⅲ型(肝内型)1例。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1例完成肾肿瘤切除、静脉癌栓取除和淋巴清扫,1例左肾肿瘤因与周围粘连仅作姑息切除。3例未手术患者因癌症死亡,中位存活时间为7个月。12例手术患者中失访3例,其余9例随访4个月~6年,无瘤生存5年以上者3例.1~3年3例,因癌症转移1年内死亡3例。结论CT、MRI检查是目前无创诊断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最佳方法。术前肾动脉栓塞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方便手术完成。无转移患者行根治手术加癌栓切除能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肾癌及肾静脉癌栓组织中类肝素酶( Heparanase,HP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肾癌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6例肾癌及肾静脉癌栓中HPSE与VEGF的表达并与19 例因输尿管癌手术切除的同侧正常肾组织进行对照.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6例肾癌及癌栓组织中HPSE的阳性 表达率为67.3%,在4例正常肾组织中低表达,15例无表达;VEGF在肾癌与癌栓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77.4,在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1.1%.HPSE、VEGF在肾癌与癌栓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肾癌肾癌及肾静脉癌栓组织中HPSE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有助于肾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微血管密度与肾癌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肾母细胞瘤影象学检查与手术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手术及病理检查相关分析了解B超、CT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小儿肾母细胞瘤的价值。方法 :对 6 2例肾母细胞瘤影像学检查 (B超、CT和静脉肾盂造影 )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检查进行对照分析。患者年龄 6月~ 8岁 ,平均 2岁。结果 :研究显示B超、CT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95 5 % ( 5 9/6 2 ) ,90 % ( 9/10 )和6 3 6 % ( 35 /5 3)。 10例肾母细胞瘤被误诊为肾外肿物 ,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位于肾上极或肾下极 ;肾实质明显被推移但破坏较轻。结论 :与CT和静脉肾盂造影相比B超诊断肾母细胞瘤的符合率较高 ,应为诊断小儿肾脏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96例肾癌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96例肾癌患者均行肾癌根治术,24例术前行肾动脉造影栓塞术.随访8~110个月,生存5年以上者63例,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2%和65.2%.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病理类型1例为肾腺癌,另1例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及肺部转移.结论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肾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肾癌根治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前肾动脉栓塞有利于较大肿瘤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贾江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33-534
目的 探讨MSCT增强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肾细胞癌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癌24例的术前多层螺旋CT影像数据,经后处理技术显示肿瘤和邻近肾内动脉分支的关系,肿瘤血管、肾动脉有无变异和肾静脉以及其他血管病变等.结果 24例原发性肾癌中21例病灶均在皮质早期呈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19例肿块邻近动脉分支有受侵受压改变;20例见确切的一支或多支粗大的供血动脉及瘤体内肿瘤血管影;7例患肾出现静脉早显;5例肾有副肾动脉;无1例患肾动脉狭窄;14例有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3例孤立性肾癌.结论 Ms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原发性肾癌的定性诊断,更有利于原发性肾癌术前治疗方案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肾癌的临床诊断、分期及病理学分类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6例肾肿瘤病人的不同病理类型的 B超、CT的检查结果 ,并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的 B超、CT影像学特点不同。本组 CT诊断肾癌准确率为 93.2 % ( 2 2 0 /2 36) ,B超诊断准确率 90 .5 % ( 2 0 9/2 31 ) ,B超在肾错构瘤、乳头状肾细胞癌及肾盂癌方面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 CT检查。IVU和 (或 )逆行肾盂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42 .1 %。结论 :B超和 CT检查各有自身的影像学特点 ,任何一项检查必须结合病人病史及可能的疾病病理特点来选择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能谱CT在肾癌病理分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5例肾癌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然后利用GSI后处理软件,测量病灶内感兴趣区的碘-水浓度、水-碘浓度、能谱曲线及40140 keV下的CT值,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癌能谱CT的表现。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40140 keV下的CT值,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癌能谱CT的表现。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40140 keV下的CT值的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之间水浓度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具有不同的能谱曲线和碘含量,能谱CT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细胞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CT肾血管造影在肾移植术前精确测量及评价供体肾脏大小、肾动脉、肾静脉长度、管径以及肾脏排泄功能等所需数据;并通过与手术结果 对比,证明此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活体供肾者CT肾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本组100例活体供肾者,共200组动、静脉(左右分别为一组):126例为正常单支肾动脉供血;52例双支动脉供血;22例肾动脉肾门前分支,其开口处分支均大于1.5 cm,18例右肾双支静脉;5例左肾双支静脉并副肾走行于腹主动脉后方汇入下腔静脉;2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结论 经CT肾血管造影后所得数据,给予肾移植手术术前准备、供体肾脏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很大数据支持,并通过对比手术记录,CT肾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8%,因此CT肾血管造影有必要作为肾移植术前供体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儿童静脉复合麻醉经皮无痛肾活检与传统局麻下肾活检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无痛肾活检在儿童患者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将我科进行静脉复合麻醉无痛肾活检27例与传统局麻下肾活检23例患儿(均小于12岁)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成功率(肾小球数大于15个或能够作出完整病理诊断为穿刺成功)和并发症.结果 无痛组患儿均顺利完成穿刺,肾小球数8~49(23.3±10.0)个;局麻组肾小球数0~40(23.2±9.4)个,2例无法配合放弃穿刺,2例肾小球数低于15个,无痛组和局麻组总成功率分别为96.3%和82.6%,具显著性差异.并发症:无痛组穿刺后麻醉苏醒时间为2~5 min,1例苏醒过程中发生呼吸抑制,加大吸氧和畅通呼吸道后好转,局麻组无麻醉并发症;肉眼血尿无痛组和局麻组各1例,肾周小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2%和2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儿童静脉复合麻醉肾活检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其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肾细胞癌在多层螺旋CT肾脏皮质早期扫描及血管成像技术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孤立性肾癌5例的术前多层螺旋CT影像数据,显示肿瘤和邻近肾内动脉分支的关系、肿瘤血管、肾动脉有无变异和其他病变以及肾静脉等。结果:5例孤立性肾癌中5例病灶均在皮质早期呈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5例均见邻近动脉分支的受侵受压改变;1例见确切的一支或多支粗大的供血动脉及瘤体内肿瘤血管影;2例患肾出现静脉旱显;2例肾有副肾动脉;无一例患肾动脉狭窄。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孤立性肾癌的定性诊断,更有利于孤立性肾癌的术前治疗方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左肾静脉下移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改进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方法:2例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患者采用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结果: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4 min和13 min.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1 d、第4 d,镜下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5 d、第7 d.随访3个月,症状无复发.结论: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方法较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诊治情况。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450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0例患者中,男287例,女163例,平均年龄54.2岁。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375例,颗粒细胞癌40例,其它类型肾细胞癌35例。临床分期为T1NOM0267例,T2NOM0142例,T3期以上(含乃期)41例,其中偶发肾癌263例,有症状肾癌187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37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78例,其中静脉癌栓取出术8例,术后行α-干扰素治疗161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4个月~60个月)。结论:B超、CT是目前肾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对于局限性小肾癌而言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尤其适合对侧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联合生物治疗对肾细胞晚期病人的作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60例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探讨影响肾癌合并静脉癌栓预后的各临床因素.结果显示:有无临床症状、肾周脂肪受侵、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是影响肾癌合并静脉癌栓生存的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肾实质内病变病例78例,其中肾癌28例(肾癌组),乏脂肪型肾错构瘤(肾错构瘤组)5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CT扫描、CT灌注成像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常规CT扫描显示肾错构瘤组的杯口征与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82.0%和72.0%,而肾癌组分别为21.4%和25.0%,肾错构瘤组明显高于肾癌组(P0.05)。CT灌注成像参数检测显示肾错构瘤组的BF、BV、PS值均低于肾癌组,而MTT值明显高于肾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肾错构瘤组的MVD计数与VEGF OD值明显低于肾癌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PS、BV、BF值和肿瘤的VEGF OD值、MVD计数有着正相关的关系(P0.05),MTT值与VEGF OD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能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内病变内微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血流状态,且与免疫组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10例均行凹和B超检查,部分病例摄腹部平片和(或)静脉尿路造影。结果 肿瘤内脂肪组织是CT、B超诊断的主要依据,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直径15mm)术前误诊为肾癌可能。结论 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中,CT和B超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蔚山  林灼怡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63-3264
目的: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双侧肾癌2例,孤立肾肾癌2例,对侧肾有病变或潜在功能受损的肾癌8例,对侧肾正常肾癌9例,肿瘤平均直径3.3cm。21例中13例行肿瘤剜除术,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示肾透明细胞癌16例,颗粒细胞癌3例,混合性细胞癌2例。术后20例(95%)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0个月,平均随访56个月。5a、10a生存率分别为90%、81%。4例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细胞癌安全有效,尤其适于局限性低分期小肾癌患者。  相似文献   

20.
小肾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杰  夏术阶  高鹏  鲁军  唐孝达 《广东医学》2004,25(7):751-752
目的 探讨小肾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小肾癌保留肾单位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分析 6 0例直径≤ 4cm的小肾癌病例 ,分析小肾癌的临床特点及其合并疾病 ,比较B超、CT、MRI、DSA、IVP及ECT在诊断小肾癌中的特点和作用 ,随访观察各种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B超、CT、MRI、DSA在诊断小肾癌中的准确性分别为 85 7% ,96 3% ,82 3%和 10 0 % ,而IVP及ECT只能作为辅助检查。该 6 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 ,其中行肾肿瘤剜除术 6例 ,行腹腔镜手术 3例 ,3例先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然后行肾切除术 ,2例行肾肿瘤剜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为肾癌 ,术后 1周再次行肾切除术 ,行肾癌根治术 14例 ,行单纯肾切除术 32例。病理诊断 :透明细胞癌 5 0例 ,颗粒细胞癌 1例 ,混合型 (透明细胞癌 颗粒细胞癌 ) 6例 ,其他类型 3例。随访 4 6例 (76 7% ) ,随访时间 3个月至 7年。术后存活 5年者 14例。结论 B超、CT、MRI是诊断小肾癌最常用最准确的方法 ,更小肾癌需结合DSA检查和病理检查 ;小肾癌保留肾单位的治疗方法是小肾癌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