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211例成人腓骨的长度、滋养孔的数目、分布、孔向、孔径以及滋养孔至腓骨小头最高点的距离进行了观测。根据测量得出主滋养孔至腓骨小头最高点平均距离为16.06±0.26厘米。主滋养孔指数的平均值为47.70±0.72%。用 Crock 法,将腓骨等分为四段,算出滋养孔在第二、三段腓骨内的数目占总数的95.6%;主滋养孔在此两段内的数目占总例数的98.10%。为进行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时,宜截取第二、三段腓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带血管游离移植腓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69例尸体下肢标本上,对腓动脉起点至腓骨滋养动脉间的距离,腓骨滋养动脉至腓骨小头的距离,腓动脉行程、外径、周围关系以及滋养动脉的长度和外径进行了观察。结果 腓动脉起点至腓骨小头的距离为6.66mm±1.95cm,腓骨滋养动脉起点至腓骨小头的距离为13.20±2.46cm,腓骨脉外径为2.52±0.84mm,腓骨滋养动脉外径为0.79±0.23mm。结论 腓骨中段血供丰富,如果截取的腓骨超过腓骨全长的1/3,宜取中1/3为佳。如果截取较短的腓骨,宜取腓骨中、上段为佳。腓动脉走行紧贴或紧邻腓骨下行,手术中必须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解剖成人上肢标本34例,观察、测量肱骨滋养动脉39支。结果表明,肱骨滋养动脉多起于肱动脉,占79.41%;起于肱深动脉者占8.82%;其它起于尺侧上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肱骨滋养动脉起始端外口径1.16毫米,入滋养孔处外口径0.67毫米。滋养动脉主干平均长度为22.5毫米。另外发现,滋养动脉长度和入骨位置均与其起源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解剖法,铸型腐蚀法及X线造影法,对90例离体狗心室中隔内动脉来源、经过、分支作了观察。狗心室中隔动脉有6个来源: 1.前中隔动脉:发自前降支深面,有11~15条者65例(72.22±4.72%)。最多,供应室中隔前部0.6~1.6cm宽的区域。另有83例(92±2.47%)分布于心尖区。 2.后中隔动脉:发自后降支深面,有6~11条者(37例41.11±5.18%)多见,分布于室中隔后部上、中1/3处0.4~1.2cm区域,还有53例(58.89±5.18%)分布于0.2~1.0cm宽的心尖区。 3.后上中隔动脉:有1~3条,一条者68例(77.28±4.46%)最多,其中起于左旋支终末支者57例(64.78±5.09%),分布于室中隔后部上1/3区。 4.房室结动脉:大部分起于左旋支,83例(97.68±1.62%),有一条者77例(89.58±3.30%)最多,均分布于房室结区。 5.室上嵴支:出现45例,占50%,一条者33例(73.39±6.59%)最多,均发自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分布于室上嵴或膜性室中隔。 6.中中隔动脉: 该动脉为室中隔内最粗大的一条动脉,分布于室中隔中部。起于前降支者最多,59例(65.56±5.61%);起于左冠状动脉分叉32例(35.56±5.04%);起于左冠状动脉主干者5例(5.56±2.41%)。此动脉以两个弯曲可分为三段,第一、三段位置较深,第二段位置表浅。此动脉按其起点和分布区不同可分为6支①前支、②中间支、③后支、④前上支、⑤后上支、⑥后水平支等。在90例中,6例有两条中中隔动脉,其中一条与正常相同,另一条较直呈直线形,直接分布于室中隔中部,有的可达心尖区。两条中中隔动脉中,5例起于前降支、1例从中中隔动脉分叉而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30具成人尸体的胃后动、静脉进行较详细观测。(1)胃后动脉的出现率为76.6%;胃后静脉的出现率为73.3%。(2)胃后动脉(包括脾动脉上极支)起于脾动脉右1/3段为4例(17.4%);中1/3段为11例(47.8%);左1/3段为8例(34.8%)。其行经向上行于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膈胃韧带分布于胃后壁胃体上部(偏小弯侧占78.3%)。胃后静脉90%(21/23)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脾静脉或其上极支。(3)胃后动脉为1支者20例;2支者3例。(4)胃后动脉外径平均为1.53mm,长度平均为3.69cm。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腓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对腓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为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5例健康志愿者44侧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内径、走形、穿深筋膜位置、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并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侧腓动脉共44支,检出穿动脉总数161支,每侧2~6支不等,平均3.6支。穿支穿深筋膜位置大多(81.3%)在腓骨小头最凸点下方9~23cm。将腓骨小头最突出点与外踝最突出点的距离等分为3段,深筋膜穿出点位于上段者共36支,占总数22.3%,中段者共104支,占总数64.6%,下段者共21支,占总数13.1%。穿支动脉起始处内径平均为0.95±0.23mm,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为0.17±0.08m/s。最粗大穿支动脉血流峰值流速(PSV)左右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地显示腓动脉穿支的走行分布、评价血管质量,并能在体表准确定位,可以为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评估活体右半肝移植手术切面血管结构的价值。方法:对100例活体右半肝移植健康供体进行术前MSCTA评价,分析经过手术切面的Iv段动脉支和门静脉支,V、VIII段的静脉引流支(直径〉5mm)。结果:IV段肝动脉支起自肝右动脉约占28%,IV段动脉支起源距离肝右动脉根部距离为(9.8±3.6)mm。部分由门静脉右前支供应占3‰.V段和VIII段肝静脉分别汇入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者占14%和1%,主要汇入肝中静脉者占13%和26%,主要汇入肝右静脉者占14%和8%。VIII段主要汇入副肝右静脉者占1%,分别汇入肝中静脉和副肝右静脉者占6%。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时,V、VIII段静脉重建数目n:n=1分别占22%和24%,n=2分别占4%和3%。发现44支直径大于5mm副肝右静脉,其中7支引流V、VI段,37支引流VI和VII段,直径为(6.5±1.3)mm。副肝右静脉距离肝右静脉根部冠状面距离为(44.4±14.7)mm。结论:MSCTA可以有效地评估活体肝移植中经过手术切面的血管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69例尸体下肢的腓动脉与腓滑滋养动脉起点到腓骨小头的距离、腓动脉起点到腓骨滋养动脉起点间的距离、腓动脉的行程、周围关系、直径及滋养动脉的长度和直径进行了测量和观察.并对其中四侧新鲜肢体进行了腘动脉造影,证实了腓动脉、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出部位和滋养动脉进入腓骨骨干的确切位置.同时对腓动脉切取的长度与腓骨主要滋养血管的关系及保护支配胫骨后肌、胟长屈肌的神经免受损伤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用带血管的腓骨近段重建桡腕关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绘图法对15具尸体15对腓骨小头的胫腓关切面及桡骨腕关节面进行了解剖学的对比研究,观察了关节面形态,测量其长径、横径、关节面倾斜角度、曲率半径,发现腓骨小头的胫腓关节面和桡腕关节面解剖相似。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带血管腓骨近段移植重建桡腕关节4例收到良好的疗效,根据Green评分标准,腕关节评分为70-85分。  相似文献   

10.
用绘图法对15具尸体15对腓骨小头的胫腓关节面及桡骨腕关节面进行了解剖学的对比研究,观察关节面形态,测量其长径、横径、关节面倾斜角度、曲率半径,发现腓骨小头的胫腓关节面和桡腕关节面解剖相似。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带血管腓骨近段移植重建桡腕关节4例收到良好的疗效,根据Green评分标准,腕关节评分为70~85分。  相似文献   

11.
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下颌骨提供解剖学依据,作者对下肢作了进一步解剖,对多种应用参数进行了观测.结果:腓骨全长338.4±26.76mm,滋养孔2±0.8个,腓动脉始于胫后动脉者为91.2%,其起始处外径为2.95±0.54mm,腓动脉起点距第一滋养孔长度平均52mm.并有2条静脉伴行.提示: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是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胎儿股骨滋养动脉的研究,本文作者曾报导:胎儿股骨滋养动脉的数量比成人的显著为多;方向相反的滋养动脉各占一半左右。本文再就胎儿胫、腓骨滋养动  相似文献   

13.
1.用成人脾16例,胎儿及小儿脾40例,共56例,用剥离,X线摄片、腐蚀等方法研究脾动脉的节段性分布。 2.脾动脉的一级分支,分为上、下二终动脉的有51例,占91.07%;分为上、中、下三终动脉的有5例,占8.93%,56例脾动脉中,单独有上极支的14例,占25%。单独有下极支的15例,占26.79%。同时有上、下极支的5例,占8.33%。这样,56例脾动脉中,共有上极动脉19例,占33.93%,下极动脉20例,占35.71%。 3.根据终动脉的分支及较粗大的上、下极动脉的分布,可以将脾动脉分为四型。其中四段型最多,有28例,占(?)0%;五段型次之,有19例,占27.5%;三段型7例,占12.5%;六段型2例,占3.67%。  相似文献   

14.
带血供腓骨下段骨瓣移位融合踝关节的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带血供腓骨下段骨瓣移位融合踝关节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在73根干燥、完整的成人腓骨标本,2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和5侧新鲜截肢标本上观测腓骨下段的骨性结构及其营养血管。对12例施术病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骨下段的内侧面较为平坦,与胫、距骨形成侧向相贴的构建,可就地取材,就近植骨。所携带的营养血管主要有腓动脉的弓形动脉和外踝后动脉。全部病例均经1~2年随访,术后3~4个月,关节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现象。结论经踝关节外侧入路,以带血供的腓骨下段骨瓣植骨行踝关节或四关节融合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在102例教学用过的下肢标本上,对腘动脉及小腿动脉进行了观察: 1.成人腘动脉的平均长度为17.36±1.17cm。膝上内动脉和膝上外动脉分别起白有腘动脉中段上1/3和中段中1/3各有40.59%和46.53%。膝下内动脉和膝下外动脉起自下段上1/3各有32.35%和36.37%。膝中动脉起自膝上外动脉38.78%。 2.腘动脉均在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后动脉在其始部的下方2.4±8.1cm处分出腓动脉,后者有3.92±1.92%特别发育,并代替胫后动脉分布。 3.测量小腿动脉的管径及与主干所呈角度。  相似文献   

16.
腓骨的血供与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骨的血液来源,为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移植手术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再测骨盘、细钢丝、游卡尺测量腓骨的长度,动脉的起点、间距、滋养动脉的口径和方向等。结果:腓骨的血供来源于腓动脉,以中段血供最为丰富,滋养动脉血供量占全部长骨血供量的50 ̄70%。结论:手术中保持动态和弓形动脉为血管蒂较为合理。腓动肪走向紧巾或肾邻排骨下行,在手术中必须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施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瓣手术时腓浅神经运动支的安全性.方法:对60 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小腿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腓浅神经走行及各肌支的分出点和穿入点的位置,定位采用以腓骨小头和外踝间进行八分法;测量分出点和穿入点与腓骨小头的距离等数据,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腓浅神经腓骨长肌第一、二肌支(玉型)穿出点均在-区间,穿入点均在三区间;腓浅神经腓骨短肌肌支穿出点均在三区间,而穿入点70%在四区间,30%在五区间;所有肌支由腓浅神经发出后均向后腓侧进入肌腹;腓骨短肌肌支分出点距腓骨小头90. 4依23. 5mm(44. 3~136. 5mm).结论:近侧蒂皮瓣的轴点和远侧蒂皮瓣的近端均应在腓骨短肌肌支分出点之下(腓骨小头下44. 3~136. 5mm,3 区),切取皮瓣时从前往后游离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跖骨滋养动脉的起始、经过和管径。方法:以5%明胶墨汁、硫酸钡墨汁或红色乳胶,分别对90例婴儿-87岁的新鲜尸体下肢的动脉进行灌注。经固定后,对跖骨滋养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跖骨滋养动脉的直径为0.24-0.30mm。第1跖骨滋养动脉59.6%发自足底深支和第1跖足底动脉,其它跖骨滋养动脉主要发自跖足底动脉、足底弓及其穿支。同时对此动脉入跖骨相关面的滋养孔进行了观察,发现905以上位于跖骨体中1/3段。结论:跖骨滋养动脉在临床手术中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观察53具成人尸体腹主动脉主要的脏支及其分支:腹腔干均为单支,46例起于T12高度,全发自主动脉前壁,90%相当于12点钟位,47例腹腔干为典型的三主支型,变异的仅6例;肠系膜上动脉均为1支,其中36例起于L1高度,全起自主动脉前壁,行向右前下,分支变异很少;肠系膜下动脉亦为单支,44例在L3高度发自主动脉前壁,全部行向左下,分支极少变异,左、右肾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左右侧壁,全部位于L1~2高度,始段与主动脉呈近直角的方向行向外侧入肾,左侧50例右侧49例均为单支型,余为双支型,肾副动脉出现率33%,均发自主动脉或肾动脉;左侧51例右侧50例具肾上腺中动脉,全为1支,101支肾上腺中动脉中,95支起自主动脉。  相似文献   

20.
国人髂内动脉的分支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观察了150例髂内动脉的分支,并按壁支及脏支作了较全面的探讨。一、壁支:1.臀上、臀下、阴部内动脉共分四型,其中第一、三型又分二个亚型,共有六类。第一型共74例,占49.33±5.76%。其中第一亚型有67例,占44.66±5.77%;第二亚型共7例,占4.66±7.74%。第二型共45例,占30.00土6.83%。第三型共28例,占18.66±7.36%,其中第一亚型有11例,占7.33±4.91%;第二亚型有17例,占11.33±5.99%。第四型共3例,占2.00±8.08%。2.闭孔动脉:共分三型。第一型有127例,占84.67±2.94%。第二型有21例,占14.00±2.82%。第三型有2例,占1.33±0.93%。3.髂腰动脉:髂支、腰支共干者有110例,占78.02±3.48%;髂支、腰支单独发出者共31例,占21.97±3.48%。4.骶外侧动脉:一支者共127例,占89.43±2.56%;二支者共15例,占10.56±7.95%。二、脏支:1.膀胱上动脉:一支者共82例,占57.34±4.13%。二支者共59例,占41.25±4.11%。三支者共2例,占1.39±9.79%。2.膀胱下动脉:一支者共105例,占80.17±3.45%。二支者共25例,占19.23±3.79%。3.直肠下动脉:起自阴部内动脉者共66例,占62.85±4.71%;起自臀下阴部内动脉干者共21例,占20.00±3.90%;起自臀上、下动脉干者共12例,占11.42±3.10%;起自髂内动脉者共6例,占5.71±2.26%;起于子宫动脉者1例,起于闭孔动脉者1例,各占0.95±0.94%。 4.子宫动脉:起于髂内动脉者共30例,占57.69±6.85%;起自脐动脉者共14例,占26.92±6.75%;起自阴部内动脉者共6例,占11.53±4.43%;起自臀下阴部内动脉干者共2例,占3.84±2.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