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片对于确定股骨后髁扭转角的价值及在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4-01/2005-05在南方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2例,共30例膝(均可以弯曲到90°)行术前的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检查和膝关节CT扫描。轴位X射线片在膝关节屈曲90°,小腿重力牵引下拍摄,CT采用1mm薄层扫描。在X射线片和CT片上,分别标记出临床上髁轴和后髁轴,并计算出股骨后髁扭转角。应用SPSS13.0软件两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受检股骨远端在轴位X射线片上都得到了良好的显示,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没有感到明显的不适。由轴位X射线片和CT片上测得的股骨后髁扭转角分别为(6.9±1.6)°,(6.8±1.5)°,两种方法测得的股骨后髁扭转角平均差值为(0.6±0.5)°,无显著性差异,且存在强相关(r=0.903,P<0.001)。结论: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片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具有同CT相当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试验证实,采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进行精确地假体三维定位及下肢力线重建,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取得韧带平衡,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目的:拟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假体旋转对位的量化分析,验证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量化操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2-11/2003-06在法国亨利蒙多医院矫形与创伤外科完成.对象:纳入保守治疗无效的三间隔骨性关节炎患者21例(21膝),其中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所用假体为后稳定型人工表面全膝关节(Hermes(R),Ceraver,法国).方法:采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系统对21例患者(21膝)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系统提供假体预设方案,安置好截骨定位导向装置后进行截骨,注意保持良好的伸屈膝关节间隙和韧带平衡及关节稳定,额面上控制应力下膝内外翻在±3°以内,下肢力线(180±3)°以内,适当地假体旋转对位后行假体固定.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相关的临床体检、影像学和导航系统资料,对术中假体旋转对位测量值、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松弛度和髌骨稳定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保证下肢力线与膝关节额面松弛度于正常范围内,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5°.其中14例膝内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2°~外旋5°;7例膝外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4°,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 4°.置换后3个月时,膝关节最大屈膝度为105°~130°,平均115°,无膝痛、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膝关节额面松弛度无异常.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针对患者个体精确三维截骨和假体旋转对位,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等距间隙,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 避免髌-股并发症,可在手术中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3.
国人膝关节尺寸与5种人工膝关节假体尺寸的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膝关节假体,需要大量国人解剖学研究资料.国内目前尚缺乏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和髌骨的几何学、形态学相关的数据.目的:临床收集国人膝关节尺寸与目前国内常用(进口、合资)的5个厂家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进行对照,为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假体提供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与临床收集的膝关节截骨后尺寸进行对照分析,于2005-02/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进行.对象: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在术中保留髌骨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7例(105膝),男23例(32膝),女54例(73膝).人工膝关节假体:LINK GEMINI MK II,40%(42膝);中国台湾Unite-U1,34.3%(36膝);DepuyPFC,16.2%(17膝):Zimmer NexGen-Flex,9.5%(10膝).方法:首先行胫骨近端截骨,采用胫骨髓内或髓外定位,后倾5°-10°截骨,游标卡尺测量胫骨平台横径、内侧平台前后径、外侧平台前后径.然后行股骨远端截骨,股骨髓内定位,假体试模测量股骨远端前后径,股骨远端均采用外翻7°,外旋3°截骨.采用电动摆锯行股骨髁下部、前部、后部、前斜面、后斜面5个方向截骨.测量股骨远端及髌骨相关参数,可在截下来的后髁骨片上测量股骨后髁长度.主要观察指标:股骨髁前后径、股骨髁前部宽、股骨髁前斜面宽、股骨髁内外径、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结果:5种膝关节股骨髁假体的前后径,内外径与国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且比值偏大;而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和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的比率范围过于集中,胫骨内侧平台覆盖率不佳,外侧平台出现悬挂现象.结论:5种厂家设计的膝关节假体尺寸及各参数间的比率与国人有所不同,就其总体性能来看并不完全适用于国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方法 对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5例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及假体松动率、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5例患者(共117膝)按髋-膝-踝角大小分为内翻组(34例,41膝,髋-膝-踝角<177°)、中立组(41例,49膝,髋-膝-踝角177°~183°)、外翻组(20例,27膝,髋-膝-踝角>183°)。将95例患者(共117膝)按股骨假体角大小分为股内翻组(31例,35膝,股骨假体角<87°)、股中立组(45例,56膝,股骨假体角87°~93°)、股外翻组(19例,26膝,股骨假体角>93°)。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40根国人股骨标本的后髁角,为国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旋转对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应用多排螺旋CT对40根股骨标本的远端部位薄层扫描(0.625mm),数据传入AW4.2工作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选取股骨内、外上髁层面图像,作后髁角测定,并与西方人数据比对.结果 右侧股骨22根后髁角平均为(3.35±1.23)°,左侧股骨18根后髁角平均为(3.69±1.25)°,左右两侧股骨40根后髁角0.6°~6.3°,平均为(31.5±1.24)°左右两侧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膝关节无严重内外翻畸形及股骨远端后髁完整的情况下,仍可按照传统的西方人股骨后髁外旋3°理论行股骨远端截骨;术前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股骨后髁角,有利于术中重建准确的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良好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后髁角度是确定力线的重要依据,后髁角度为股骨后髁轴与股骨手术髁上轴之间角度,MRI测量可清晰显示后髁软骨、外上髁突起及内上髁凹陷,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目的:测量保定北部地区人群中膝关节后髁角度,为临床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机对入选中青年人群膝关节进行扫描,取膝关节伸直中立位,扫描平面垂直于膝关节机械轴,选择T1像上最佳膝关节轴位平面,由两名观察者独自分析图像,通过Bravo viewer 6.0影像软件观察股骨内上髁存在率,画出股骨髁上轴线及后髁线并测量两条轴线之间角度,即股骨后髁角度。结果与结论:入选人群男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73±1.28)°,女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35±1.37)°,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MRI测量股骨后髁角具有较大优越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髁上轴线变异性较小,可参照后髁角度定位安装股骨假体,避免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MSCT后处理技术测量肩胛盂扭转角的方法.方法 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50个、成人肩关节防腐湿标本50个,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行轴位厚层、薄层多平面重组(MPR)测量肩胛盂扭转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肩胛盂扭转角厚层MPR和薄层MPR测量值配对t检验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干、湿标本盂扭转角测值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层MPR测量肩胛骨干标本盂扭转角(-0.40±4.10)°,肩关节防腐湿标本盂扭转角(-3.00±4.49)°;薄层MPR测量肩胛骨干标本盂扭转角(-0.34±4.21)°,肩关节防腐湿标本盂扭转角(-2.70±4.54)°.结论 多层螺旋CT厚层MPR测量肩胛盂扭转角简单、快捷.肩胛骨干、湿标本盂扭转角差异较大,肩胛骨扭转角呈后倾近3°,在肩关节假体设计中应考虑该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外侧支持带松解是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有些文献报道部分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并不满意。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后的髌骨轨迹,以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部分病例随访优良率下降的原因。方法:临床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7膝(34例)样本,松解前后分别行10°,20°,30°,40°屈膝位髌股关节CT扫描,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和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比较松解前后髌骨轨迹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通过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发现髌骨轨迹17膝松解后无改善,40膝明显改善。40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大于9°,17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小于9°。说明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可能是影响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髌骨轨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Tohn.N.Insall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2.3%,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而且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背景:磁共振图像三维测量法不仅能观察和测量一个方向或一个平面的膝关节径线,也可多方向测量多个平面径线和角度.目的:评价磁共振图像测量在临床上膝关节置换中假体旋转对线中的应用.方法:以"磁共振,置换"为中文关键词,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placemen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1-01/2009-10有关磁共振图像测量在临床上膝关节置换中假体旋转对线中应用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磁共振和CT同是三维测量,均能测量股骨外上髁最凸点、股骨内上髁沟最低点、股骨内上髁最凸点与膝关节后侧及远端关节线的距离,测量内上髁沟深度、宽度,并测量股骨远端内外上髁的前后径大小,以及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角度,所测量的数据在临床上均有应用意义,且磁共振成像显示软组织远胜于CT,故磁共振图像测量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临床膝关节置换中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研究多集中于软骨、后外侧结构及关节的松弛度等方面。目的:观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200N载荷下,测试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时,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后将12具标本的后交叉韧带全部切断再进行相同的测试。结果与结论:膝屈曲0°和3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30°~90°位时,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膝屈曲60°和9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拉应变较断裂前明显增大(P〈0.05),其中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拉应变,而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在后交叉韧带完整情况下膝屈曲60°时为压应变。说明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对30°内的膝关节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内、外侧副韧带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上髁轴与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外旋截骨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上海瑞金医院骨科就诊患者64例(118个膝关节)。采用CT扫描结合Photoshop软件对股骨远端影像学图像处理,对性别、侧别、内髁选取点、不同年龄组进行后髁角测量和差异的统计学比较。并将术前测量的后髁角,与最终进行手术的28个膝关节术中实际设置的股骨假体外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侧别、内髁选取点不同对后髁角并无影响,年龄组中80岁以上的右膝后髁角与70岁以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和个体差异值较大所引起;术中假体外旋角=4.58+0.05×术前后髁角,相关系数r=0.057,决定系数R2=0.0033,不能确认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结论对于骨关节炎患者,如仅依据后髁角决定股骨假体的旋转,容易造成误差,使用平衡间隙法进行截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中。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是否比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更具优势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计算机辅助导航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后肢体和假体力线的恢复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6月前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ScienceDirect数据库,纳入计算机辅助导航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取髋-膝-踝机械轴或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胫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5个指标进行比较,以偏离中线2°或3°确定为力线不良。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2654例(3392膝)。Meta分析结果显示,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机械轴恢复精确率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其中偏倚3°时,P〈0.00001;偏倚2°时, P=0.0008。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冠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02);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0)。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矢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40);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50)。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冠状角恢复精确率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偏倚3°时,P=0.0007;偏倚2°时,P=0.002。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矢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30);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60)。提示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肢体力线、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偏倚3°以内的精确率均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但股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15.
活体前交叉韧带MRI功能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活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 ACL )功能解剖学的变化。方法:本组30例自愿者,共40侧膝关节,平均年龄23岁。应用3维MRI扫描序列,每个膝关节行4种体位扫描。膝伸直位(0°)屈膝位(30°、60°、90°),经斜矢状和斜冠状面图像重建,测量ACL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和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长度和上倾角的变化,并观察解剖形态学变化。结果:随不同屈膝度AMB和PLB长度发生变化,屈膝90°AMB最长,张力最高。而PLB最短,张力最低。屈膝时AMB与PLB可形成平行结构型和绞扭结构型。膝伸直位时,AMB与PLB上倾角分别为38.5°±4.9°和48.3°±6.9°。结论:应用MRI技术可行ACL功能及解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相对较少,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对于置换入路、软组织松解方法步骤及假体选择目前均无统一看法。目的:总结病例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一科同一组医师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37例(42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13个膝关节;女26例,29个膝关节。年龄56-78岁,平均63.7岁。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的差异,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置换前平均68.5°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08.5°,置换前股胫角平均16.82°。减少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5.62°,置换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39分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88分,末次随访时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是改善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背景:成人复发性髌骨脱位由于不必考虑损伤骨骺的问题,多数采用骨移植,但在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骨移植并不适宜,多数学者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目的:回顾性评估22例骨骺未闭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上海长征医院关节外科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22例共29膝,分别在移植后3周,6周,3个月,1年和此后每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髌骨稳定性、主观症状以及患膝康复情况。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中1例复发,1例发生髌骨内侧脱位,其余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软组织移植前后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46.99±5.91与94.40±9.70(P〈0.01),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在移植前后分别为44.37±4.49与90.10±11.00(P〈0.01),移植后髌骨一滑车适配角由移植前(16.27±6.74)°改善为移植后(5.33±8.78)°(P〈0.01),髌股外侧角由移植前(-1.92±7.64)°改善为移植后(11.95±3.99)°(P〈0.01)。软组织移植治疗骨骺未闭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疗效确切,有利于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