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内脊柱旁髓外造血(EMH)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EMH的胸部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胸内脊柱旁EMH的影像表现为两侧脊柱旁沟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等密度(信号)软组织肿块影,病变边缘光滑,CT上密度均匀.MRI上信号均匀,T1WI为等信号, T2WI呈稍高信号,相邻椎体骨小梁增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胸内脊柱旁EMH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表现,结合贫血病史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髓外造血(EMH)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EMH的影像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行胸正侧位片,3例胸部CT,1例胸腹盆腔部CT,6例MRI检查,所有病例表现为椎旁多发瘤样肿块,1例合并腰骶椎管内肿块,1例合并双侧肩胛骨、双侧肋骨旁肿块,病灶边缘光滑,CT密度均匀,无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大小不一,可双侧或单侧椎旁发病,2例合并肝脏铁质沉积症,1例肝内低密度结节、脾大,网状骨质疏松,皮质变薄,椎体皮质呈斑片状、筛孔状侵蚀。6例行MRI检查,表现为T 1 WI、T 2 WI表现均匀等或高信号。结论::髓外造血除肝脾及淋巴结外,脊柱、肋骨、肩胛骨等含红骨髓部位均可出现,病灶呈多发瘤样肿块,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地中海贫血髓外造血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以我院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9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行M R I及CT检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影像学资料,分析髓外造血发生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129例研究对象中出现髓外造血的患者占比6.98%,其中重度患者发生髓外造血率较高(P<0.05)。9例发生髓外造血患者影像特征包括软组织肿块,肿块以圆形、椭圆形等为主,肿块边缘较清晰,肿块数量差异较大,少的为2块,多的10几块,MR I示T2W I、T1W I肋骨与椎体信号增强,CT可见肋骨明显的膨胀性改变,并椎体骨小梁粗大、稀疏等。结论:在鉴别地中海贫血患者出现髓外造血情况上,CT、MRI等检查手段各具特点与优势,CT、MRI准确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原发性骨淋巴瘤的MRI及PET影像特征,探讨MRI联合PE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1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PET表现.结果 单骨侵犯15例(股骨5例,椎体3例,髂骨3例,胫骨2例,桡骨1例,上颌骨1例);多骨侵犯1例(胸骨上段及右侧第7肋骨各一病灶).MRI表现:①16例均见髓腔内局部片状或弥漫性不均匀异常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不均匀或均匀强化;②均见明显软组织肿块,15例范围超过骨病变,1例与骨病变相当;T1WI多呈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稍高信号,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3例椎体者为单一椎体压缩性骨折伴局部呈硬膜外和(或)椎旁软组织,软组织范围超过病变椎体.PET:术前PET检查13例,均提示病变局部糖代谢增高,局部放射性浓聚,全身其他部位无异常代谢;3例椎体者均为术后PET检查,术后2个月术区局部复发1例.结论 MRI上原发性骨淋巴瘤骨质破坏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特征性;PET对骨原发性淋巴瘤无特异性,但对确定病变性质、鉴别原发与继发、以及术后随访具有优势.MRI与PET相结合为检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适当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柱淋巴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脊柱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影像诊断的确诊率。材料与方法:对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柱淋巴瘤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继发性T细胞源性1例、B细胞源性6例,继发性霍奇金淋巴瘤1例。MRI表现:11例均有椎体骨质破坏,单椎体受累2例,多椎体受累9例(2例为跳跃性,7例为相邻椎体),10例呈片状或淡薄斑片状长T1、长T2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1例呈较均匀长T1、短T2、STIR低信号;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块3例,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中-重度均匀性强化,椎旁软组织肿块6例;骨质破坏未伴明显椎管内或椎旁肿块形成3例;脊髓受侵3例,呈T2、STIR斑片状高信号。结论脊柱淋巴瘤MRI表现多种多样,MRI扫描可以明确显示椎体骨质信号改变、椎管内或椎旁肿块大小以及椎旁软组织受侵范围,对脊柱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脊柱累及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硬膜外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硬膜外的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PNET,肿块信号强度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在T2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2例,6例累及椎体或/和附件,CT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形成较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从扩大椎间孔向外蔓延,呈哑铃状。结论:脊柱硬膜外PNE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累及椎骨及椎管,伴有椎间孔扩大,形成较椎管内肿物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GCT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6例脊柱GCTB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观察6例患者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2例,骶椎2例。2例单椎体受累,分别为累及胸12椎体与腰4椎体,其中胸12椎体处肿瘤侵及椎弓附件及左侧第12肋骨头,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多椎体受累,分别为胸7~8椎体、腰4~5椎体、骶2~4椎体、骶1~3椎体,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椎间盘不同程度受累。MSCT显示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壁变薄,并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其中4例突破骨皮质向外生长,边缘见骨包壳形成;3例见不规则骨嵴,2例骶骨病变位于骶骨中线两侧未侵及髂骨。MSCT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较明显强化。MRI显示2例单椎体受累者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多椎体受累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病灶占据椎体大部,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囊性坏死区;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GCTB的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手术或放、化疗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儿童粒细胞肉瘤(GS)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例GS患儿的MRI资料,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特点、骨质破坏情况及强化特点。结果 4例GS,3例为多发病变,1例单发。1例病灶位于T3~T7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双侧上颌窦及蝶窦窦壁、眶周;1例位于L1~L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2~T4、T10~T1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11~T12、L4~S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左侧眼眶、蝶骨及右侧额窦窦壁;均在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或经椎间孔达椎管外形成椎旁肿块。3例骨髓信号受到弥漫性抑制。所有病灶的T1WI信号均较周围正常肌肉稍高,脂肪抑制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呈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T1WI明显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G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MRI术前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6例,诊断准确率85.7%;MRI示7例病变椎体均呈不规则骨质破坏,椎体变扁或呈盘状改变,6例伴椎旁软组织肿胀,3例冠状面扫描图像示软组织肿块呈套袖状,1例椎间隙轻度狭窄,1例椎弓根受累;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呈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示受损椎体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均表现明显强化,邻近椎间盘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罗金辉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116-1117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32例脊椎转移瘤共累及158个椎体,单发转移2例,多发转移30例,其中呈跳跃式分布28例。131个受累榷体呈稍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12个椎体呈稍不均匀的长T1、短T2信号,15个椎体T1WI为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低混杂信号,STIR上152个受累椎体见明显高信号、6个椎体未见明显高信号。本组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18个,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15例,合并附件转移16例,无一例出现椎间盘受累征象。【结论】脊柱转移瘤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和其他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pP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11~67岁,男7例,女2例.9例全部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行X线平片检杳.结果 9例病灶中1例位于鼻腔,3例位于胸壁,3例位于腹腔,1例位于子宫,1例位于锁骨.8例软组织pPNET CT表现为多数较大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的溶骨性破坏,肿块内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1例骨pPNET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1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中等稍高信号1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或分隔样改变;4例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 菊彤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均表达CD99和NSE,并不同程度表达波形蛋向(Vim)、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突触素(Sy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但不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结论 CT、MRI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髓外造血的影象学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接受治疗的髓外造血患者22例,选取时间为2008年5月-2018年10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MRI和CT(胸腔、肝、脾、肠管)影像学检查,对MRI和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病灶的部位、病变的情况、病灶周围的组织变化),总结该病的影像学的特点和表现。结果:在对患者实施CT平扫时发现,患者的软组织肿块的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MR表现为T1WI低信号以及T2WI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肝脾造血时可见肝脾增大,但缺乏特异性。结论:对髓外造血的CT或MRI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可以结合典型的影像学特点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的CT及MRI特征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纤维瘤共27例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检查12例,MRI检查14例,另1例行CT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27例共30个病灶,16个病灶发生于腹壁,14个病灶发生于腹壁外。形态:全部病灶均沿肌纤维长轴生长,20个呈梭形或类圆形,10个不规则形;7个边界较清,23个边界不清。与肌肉密度、信号相比:CT上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呈等密度,9个渐进性中度强化,4个不均匀性强化;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上15个呈高或稍高信号,3个呈混杂信号;STIR上均呈较高信号,15个内部见条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不均匀性渐进性中度强化,其中12个内部条状斑片状的低信号未见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内部见致密纤维组织及胶原组织,部分见黏液沉积。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肿瘤多呈浸润生长,瘤内出现特征性稍低密度或条带状低信号,无液化坏死区,渐进性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LCD)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LCD的CT和MRI(7例均行CT检查,仅有2例行MRI检查)表现。结果本组7例LCD经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1例。位于中纵隔2例、右肺门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1例。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分支状和斑点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强化。MRI检查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等、高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钙化呈低信号,增强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表现: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影像学显著持续强化的特点,有助于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40例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8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单侧32例,双侧8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50个病灶,30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灶最大径5 cm者44个,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 cm者6个,呈边缘不光整、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包绕同侧颈总动脉,1个侵犯气管,1个侵犯颈前肌群。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36个,等密度14个;密度均匀47个,不均匀3个。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30个,中度强化16个,明显强化4个。4例伴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多表现为甲状腺区塑型生长、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大者易侵犯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 线、CT 及MRI 影像表现.方法 搜集2000 年~2005 年经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1 例,男13 例,女8 例,年龄6~59 岁.所有病例均行X 线平片;17 例行CT 平扫;MRI 平扫12 例,增强扫描5例(动态MRI 增强扫描3 例),完成三项检查10 例.病灶位于股骨8 例,胫骨7 例,髋臼、胸椎各2 例,锁骨及距骨各1例.分析X 线、CT 及MRI 对瘤巢及其周围组织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X 线、CT 及MRI 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57.1%、76.5%、75.0%,X 线、CT 上瘤巢为一小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中心有/无钙化和骨化,边缘有不同程度骨硬化;MRI 上瘤巢为一小圆形异常信号区,T1WI 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 呈低至高信号,边缘为低信号骨硬化,瘤周不同程度骨髓及软组织水肿;Gd-DTPA 增强扫描瘤巢明显强化,动态MRI 增强瘤巢呈高灌注表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快速上升后缓慢持续下降(C 型曲线).结论 CT 为诊断骨样骨瘤最佳方法,MRI 能够增加瘤巢可见度并能敏感显示骨髓及周围软组织水肿,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理组织特点,对骨样骨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CT 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50例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有影像资料的18例患者(3例超声,3例CT,3例MRI,6例行CT及超声,2例行MRI及超声,1例行CT和MRI)肿瘤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结构、强化或血流情况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8例腮腺恶性肿瘤表现为腮腺区结节或肿块,无痛性肿块16例,疼痛2例。肿块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肿块为实性16例,囊实性2例。部分不规则,边界清楚10例、不清晰8例。肿块可跨深浅叶(8例),可位于浅叶(10例)。单发17例,1例淋巴瘤多发。肿块多强化明显或血流丰富(15例)。肿块大小范围较大。肿块多有分叶征(15例)。转移瘤多发、常囊变坏死、边界不清。恶性淋巴瘤常多发、均质、边界清。结论腮腺恶性肿瘤有一定影像特征,但同良性肿瘤特征有重叠;合并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叶且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明显强化且不均匀或伴明显坏死等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纤维骨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纤维骨性假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平片检查5例,CT检查4例,MRI检查2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5例纤维骨性假瘤均发生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其中3例发生于拇指,术前临床x线平片检查均误诊,男1例,女4例,年龄15~36岁。3例X线平片和/或CT表现为指骨旁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骨性肿块,边缘清楚,邻近骨膜新生骨形成,其中1例MRI示骨性肿块信号类似与肌肉信号;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皮质侵蚀破坏、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未见肿块;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无骨质破坏,MRI示类似于肌肉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纤维骨性假瘤好发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常表现为骨旁边界清楚的骨性肿块,伴有邻近骨膜新生骨,骨质破坏少见,应注意避免误诊为骨旁骨肉瘤、骨软骨瘤或骨髓炎。  相似文献   

19.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accompanies a wide variety of diseases and is defined as the abnormal production of blood outside the normal confines of the bone marrow. Most of the time,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is found as microscopic foci in soft tissues; however, on occasion this process may reach a size that is detectable with ultrasound. Two forms are possible: "paraosseous"--in which the normal medullary tissue of the bone marrow ruptures through the bone to present as a paraosseous soft tissue mass,--and "extraosseous"--in which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occurs within soft tissue. These "masses" of hematopoietic tissue can appear almost anywhere in the abdomen and pelvis and can mimic a wide variety of more serious diseas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发生于多部位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多部位pPNETs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结果发病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4.29岁。除2例发生于皮肤下软组织病灶较小外,其余病灶都较大,最大平均直径为8 cm,表现为侵袭性软组织肿块,以替代和(或)推移邻近结构方式生长,CT表现为肿块内密度不均,其内未见钙化,骨质破坏区未见骨质硬化、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增强后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MR表现为肿块T1WI与肌肉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在DWI上呈高信号,瘤内多发囊变坏死区及纤细低信号分隔,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pPNETs的CT和MRI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CT与MR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发生部位、内部及周边结构关系及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和长期随访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