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的急诊再灌注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血流再通,但不同于心肌水平的再灌注.虽然有心肌磁共振显像、心肌超声造影等技术来评价心肌水平的再灌注,但因设备、费用及患者病情等使得这些检查在大样本研究中难以全面开展,临床研究中的可行性不高.如何在再灌注治疗中即刻判断AMI患者心肌水平的微灌注,临床尚缺乏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以恢复冠脉血流并达到心肌组织的完全再灌注。然而,急性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PCI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准确  相似文献   

3.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8-1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能使血栓性闭塞的冠脉迅速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可能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组织无再流(myocardial no-reflow),其发生率高达37%~43%。心肌无再流是发生于再灌注后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住院病死率增加5~10倍,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实现心肌组织完全再灌注是现代AMI再灌注治疗的最重要目标和再灌注治疗后时代的研究重点,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也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无复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复流指闭塞的冠状动脉在开通后,除外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等机械阻塞的情况下,出现的血流减慢(≤TIMIⅡ级)和心肌组织无灌注现象,即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后不少病人会出现梗死相关血管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部分患者即便恢复TIMIⅢ级前向血流,但仍有心肌水平的再灌注不良,达不到组织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再灌注,即“心肌组织水平no-reflow”。临床上则表现为心外膜成功再灌注治疗后近远期预后不理想,尤其是心功能进行性恶化或重复的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病理生理AMI时组…  相似文献   

5.
回顾分析我院19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关系,以探讨老年AMI患者行PCI的最佳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早期判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同期收治的104例AMI患者,入院后即刻及治疗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活性(CK-MBact),判定心肌灌注情况;并观察心电图ST段偏移峰值及卵段下降率。结果CK-MBact显示治疗后心肌再灌注40例、心肌低灌注11例、心肌无复流53例,其治疗前盯段偏移峰值均无显著差异,心肌再灌注者卯段下降率显著高于心肌低灌注与心肌无复流者(P〈0.05、0.01)。结论体表心电图钉段下降率可早期、准确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有利于准确了解AMI患者病情并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以恢复冠脉血流并达到心肌组织的完全再灌注。然而,急性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PCI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成为今后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1冠脉造影评价1.1TI MI血流分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 MI)血流分级最初是被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死闭塞的冠脉再通(包括溶栓或急诊PCI)后冠脉血流的情况,分为:0级(完全闭塞,无前向血流)、Ⅰ级(微前向血流,心肌无灌注)、Ⅱ级(血流缓慢,部分心肌灌注)和Ⅲ级(血流正常和完全心肌灌注),目前已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血流评价。研究显示:它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分级越高,其预后越好。一项包括5498例AMI患者的荟萃研究也显示,溶栓治疗90min后达到TI MIⅢ级的患者死亡率为3.7%,而TI MIⅡ级和TI MI0/Ⅰ级分别为6.1%和9.3%。由于TI MI血流分级应用简便,一些学者也用它来间接评价心肌组织灌注。冠脉开通后无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而血流...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是尽早重建那些因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血栓栓塞而其功能和存活受到严重威胁的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IRA正常前向血流的恢复与重建可以挽救那些处于“顿抑”状态下的心肌组织 ,从而保护左室机械功能及对临床终点事件产生有益的影响。实质上IRA开通的有益作用已超越了挽救濒死心肌的作用范畴 ,因为IRA晚期开通并不能改善左室功能 ,但却似乎可以改善患者长期存活。在IRA前向血流恢复至正常的患者中有约2 5 %的患者并没有达到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要求 ,因此 ,再灌注治疗的目标不仅要保持心外膜上游…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采用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均能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组织,缩小AMI梗死范围。但是,再灌注治疗在恢复冠脉血流的同时也可加重组织损伤,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等严重现象。有研究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最多可占心肌梗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行急诊PCI能挽救缺血心肌,从而改善近期和远期的预后。然而,AMI急诊PCI使冠脉再通后,约10%~30%的患者可并发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不能实现心肌组织的有效再灌注,结果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灌注疗法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使病死率大大下降,已成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再灌注后会出现心肌无再流、再灌注损伤和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等临床问题。尽管中医不可能替代西医的再灌注疗法,但利用中西医的互补性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使再灌注疗法的疗效进一步提高。1无再流及中西医结合对策再灌注疗法可快速疏通冠状动脉,但Ito等使用心肌声学显影(MCE)发现,AMI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心肌组织却无再灌注,称为无再流现象,其发生率高达37%[1]。有研究[2]显示AMI经急…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对我院68例AMI患者溶栓后ST段变化及心肌灌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溶栓治疗已被证明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标准方法之一。目前临床判断溶栓血管再通常以胸痛消失,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为指标,但只有后者可能是反映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临床指标。本文旨在探讨抬高的ST段早期回降与否对AMI住院期间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其主要目标是:1.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缩短发病至开通时间;2.恢复心肌有效再灌注。然而,AMI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供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无再流现象(myocardial no-reflow phenomenon),发生率高达3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溶栓后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5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后测定心肌组织灌注分级,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组PCI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 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增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PCI后心肌组织灌注TMP 2级以上者均明显多于直接PCI组;2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联合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微循环灌注好,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PCI后的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因AMI行PCI的患者388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87例及中青年组(<60岁)201例。通过观察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blush分级(MBG)及术后ST段回落比例,评价2组患者的术后心肌组织灌注及预后。结果中青年组较老年组病变血管数明显降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明显缩短,术后MBG 3级、术后TMP 3级及ST段回落比例及LVEF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PCI术后虽病死率低于中青年,但组织水平灌注和心功能较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脂联素是一种来自脂肪的血浆蛋白,心肌缺血损伤时用之有益。曾有研究报告,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损伤的救治。作者观察循环中的脂联素水平是否影响AMI病人的心肌功能及心肌损伤。共选人48例AMI后成功再灌注的患者。急性期用Imethyliodophenyl pentadecanoic,远期阶段用99^m锝tetrofosmin扫描影像评估心肌功能及灌注缺损。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一种临床常见急症,多见于老年患者。对AMI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尽早实现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最大限度的保护心室功能。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影响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从而影响PCI术后心肌灌注。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预后的关系,探讨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介入或溶栓治疗后不少患会出现慢血流或无再流(no—renow)现象,但是即便在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恢复TIMI Ⅲ级,仍有一部分患会出现心肌水平的再灌注不良。这使得罪犯血管虽然能够再通,但达不到组织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再灌注,即“心肌组织水平无再流”。临床上可表现为心外膜成功再灌注治疗后近远期预后并不理想,尤其是心功能进行性恶化或重复的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贝那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影响及对无复流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贝那普利组[3 mg/(kg.d)]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将冠状动脉结扎60 min、松解120 min,制备AMI再灌注模型。梗死前、后和再灌注后,用导管法进行血液动力学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及心肌组织中ET-1的水平,最终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贝那普利组能明显降低兔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中ET-1的含量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贝那普利可促进AMI后心功能的恢复,减少无复流的面积[对照组为75.3%结扎区(LA),贝那普利组为35.9%LA,P<0.01]。结论贝那普利能有效降低血浆及心肌组织中ET-1的水平,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地防治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