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二级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261例脑梗死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及χ^2检验方法。结果: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原发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服抗凝药及嗜烟与脑梗死复发相关(P值均小于0.05)。年龄<45岁的脑梗死患者复发高于≥45岁的脑梗死患者(P<0.005)。嗜烟≥10年的脑梗死患者复发高于嗜烟<10年的脑梗死患者(P<0.001)。服抗凝药组(76例)与未服抗凝药组(45例)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服抗凝药≥2年的患者与服抗凝药<2年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首次发病年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原发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及嗜烟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年龄<45岁、嗜烟≥10年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服抗凝药可减少复发率,服药时间≥2年效果更好。对脑梗死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服抗凝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2.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1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 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白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或P<0.01).随访(1.5±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0.05)、4.7(95%CI,1.4~16.7;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探讨分析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的风险.方法 选择2003-06~2007-06我院门(急)诊和住院的TIA连续病例362例,于随访1个月末将TIA患者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分别分析TIA的类型、年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和相关病史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TIA的发病类型、年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血压、糖尿病、发作次数和脑卒中史均与脑梗死有关.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个系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大于年龄<60岁者(P<0.05);单侧肢体无力患者与言语不清但无肢体无力和其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持续时间>10 min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与<10 min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发作次数1次、2~3次、>3次三组之间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有脑卒中史的TIA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或P<0.05).按照ABCD2模型,分别在TIA后第2、7、30天评分6分以上的患者(高危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与6分以下的患者(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门(急)诊工作中可以根据ABCD2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早期病情评估,及时发现高危患者,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复发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84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的发生率为29.43%,发生时间最早在首次梗死后10 d,最多见于第1年内。843例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时的年龄、病情、病灶部位的差异无显著性,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饮酒、吸烟、房颤、血糖、血脂及血流变主要指标异常,二组差异无显著性。复发与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显著正相关,按复发率大小依次为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高血压。结论:脑梗死复发与性别具有相关性,男性复发机会高于女性,糖尿病是其复发的最危险的因素,其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首次发病时病情轻重及病灶部位对复发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ABCD2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7 d)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3分)14例,中危组(4~5分)36例和高危组(6~7分)10例,观察各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低危、中危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7.14%,22.2%和7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量表可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分越高的患者其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7.
于文霞  秦振新 《临床荟萃》2010,25(14):1231-123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天为观察终点,14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n=76),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n=159).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史(46.1%vs28.3%,P<0.01)、糖尿病史(51.3%vs 31.4%,P<0.01)、脑血管病家族史(68.4%vs 49.1%,P<0.01)、空腹血糖升高(55.3%vs 9.4%,P<0.01)、空腹胆固醇升高(59.2%vs 34.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3.7%vs 56.0%,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家族史(OR=1.615,P<0.01)、糖尿病史(OR=1.761,P<0.01)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史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和超声等检测手段早期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及时干预以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区级医院神经内科、CT室、经颅多普勒超声室.对象赤峰市元宝山区医院2001-01/2003-04门诊和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59.6岁.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住院后均给予常规量活血通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双侧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等有关动力学的情况.通过随访1个月和1年观察发生脑梗死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头颅CT检查结果.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③30例患者随访1个月和1年发生脑梗死情况.结果在出院后1个月和1年时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①CT检查10例有病灶性改变,占34%(10/30).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24例有血流异常改变,占80%(24/30).③30例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个月之内发生脑梗死4例,1个月~1年发生脑梗死6例.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异常情况早于CT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要及早给予抗凝治疗,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率减少,预防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青年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新疆地区5个城市5家医院脑卒中患者816例,年龄18~4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青年组,>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7例为老年组.同期年龄18~45岁的外科住院患者23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及青年组中维吾尔族,汉族患者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青年组中维吾尔族高血压史及高脂血症史比例均高于汉族(P<0.05).青年组吸烟和饮酒史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史比例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研究探讨老年患者脑梗塞复发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系统中注册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55例,将其定为复发组,及同期注册的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2例,将其定为初发组.结果:2组患者危险因素出现比例最高为高血压,分别为67.09%与66.87%,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是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心房颤动,其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比例分别为27.03%与14.84%,存在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在脑血管病变情况(闭塞、狭窄、阴性)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脑梗塞复发的危险因素复杂多变,在患者出现初发性脑梗死时,应进行详细检查,找出病因,根据医嘱合理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禁烟禁酒等,积极配合治疗,降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等危险因素的影响,避免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TIA组,并选择11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TIA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体积(7.68mm^3 vs 11.2mm^3)、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1±3)vs(26±5);(14±2)vs(20±2);(7±3)vs(16±3)]P〈0.05。结论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进的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3例TIA患者,记录其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carotid ultrasound)的改良评分法(ABCD2-CU评分法)给TIA患者进行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2评分及ABCD2-CU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差异.结果 133例TIA患者7d内有35例(26.3%)进展为脑梗死.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血压≥140/90 mmHg(1 mmHg =0.133 Kpa)、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形及颈动脉狭窄等8项危险因素与TIA后早期脑梗死密切相关(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单侧肢体无力[OR(95% CI),3.52 (1.76~12.34)]、持续时间≥10min [2.45 (1.06~9.27)]、糖尿病史[3.37 (1.27~ 10.94)]、高血压病史[4.15 (1.71~13.34)]、颈动脉斑块[6.32 (2.46 ~ 19.40)]及颈动脉狭窄[12.73(2.67 ~44.35)]是TIA后早期进展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ABCD2-CU评分(AUC =0.802,95% CI:0.717 ~0.888,P=0.000)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AUC=0.614,95%CI:0.511~0.717,P=0.036).结论 ABCD2-CU评分较ABCD2评分在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以早期采取及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于文霞  陈艳洁 《临床荟萃》2010,25(13):1123-1125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按照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8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14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40例,14天内脑梗死2例,发生率为5.0%;评分4~5分的TIA患者30例,14天内脑梗死8例,发生率为26.7%;评分6~7分的TIA患者16例,脑梗死13例,发生率为81.3%;ABCD2评分4~5分组和6~7分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0~3分组(P<0.05),而6~7分组又高于4~5分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值越高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法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目前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阶段性改变模式对174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评估(高盐饮食、高脂饮食、锻炼、吸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吸烟、缺乏锻炼、高盐、高脂饮食这四项生活方式中,缺乏锻炼的患者在前意向阶段人数最多,目前有高盐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最多(93.8%)。年龄、性别与吸烟改变阶段呈正相关(r=0.605,0.159;P〈0.01或P〈0.05),教育程度、烟龄、每日吸烟支数与吸烟改变阶段呈负相关(r=-0.170,-0.845,-0.871;P〈0.05)。年龄、教育程度、职业、高血压病程与运动改变阶段呈正相关(P〈0.05),高盐、高脂饮食相关因素较少,高脂饮食只与性别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烟龄及每日吸烟支数对吸烟改变阶段有预测作用。年龄、受教育程度及高血压病程对运动改变阶段有预测作用。结论为高血压患者设计健康教育措施时,不仅要考虑患者所处改变阶段,而且对于年龄较轻,烟龄长及每日吸烟支数多的吸烟患者需要增加干预次数。对处于前意向阶段、年龄较轻、教育程度低及新发高血压患者需要加强促进规律锻炼的干预措施。在四项生活方式中,需要着重加强低盐饮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ABCD2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24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TCD及DSA相关临床资料。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n=150),4~5分为中危组(n=72),6~7分为高危组(n=24)。血管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50%为中重度狭窄。比较TCD和DSA分别对ABCD2评分低危组以及高危组TIA患者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结果104例(42.3%)患者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均〈0.01)。ANZIY评分中、高危患者中DSA显示血管中、重度狭窄患者(≥50%)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显著高于TCD患者(P〈0.01),而在ABCD评分低危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DSA检查能准确预测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脂蛋白(a)与年轻人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一些流行病学和动物试验显示高脂蛋白(a)与动脉硬化和脑梗死相关,但是高脂蛋白(a)是否为年轻人脑梗死潜在的危险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调查脂蛋白(a)与年轻人脑梗死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1995-01/2001-07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45岁的脑梗死患者.方法对年龄低于45岁的脑梗死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血清脂蛋白(a)和其他血脂成分的测定,询问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主要观察指标血清脂蛋白(a)和其他血脂成分及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和对照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差异未见显著性,脑卒中患者的三酰甘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高脂蛋白(a)的OR值为1.547(95%CI 0.601~3.982),而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压的OR值分别为2.597(95%CI 1.149~5.381)和4.639(95%CI1.949~11.040).结论脂蛋白(a)可能不是年轻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压则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lY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BCD2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