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胆囊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74例原发性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石蜡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Kaplan-Meier生存比较和Cox风险模型分析VEGF与胆囊癌VM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结果 VM(-)胆囊癌VEGF表达明显高于VM( )胆囊癌(P=0.018 2); VM( )胆囊癌肝转移组VEGF表达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32 3);Nevin S3~S5期,VM( )胆囊癌VEGF表达明显低于VM(-)胆囊癌组 (P=0.049 0); VEGF阳性表达组,VM(-)胆囊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期明显长于VM( )组(P=0.007 2), VM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VEGF表达差异与胆囊癌VM相关, VEGF是判断VM阳性胆囊癌肝脏转移的指标,与VM同作为预判胆囊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胆囊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74例原发性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石蜡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Kaplan-Meier生存比较和Cox风险模型分析VEGF与胆囊癌VM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结果VM(-)胆囊癌VEGF表达明显高于VM(+)胆囊癌(P=0.018 2);VM(+)胆囊癌肝转移组VEGF表达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32 3);Nevin S3-S5期,VM(+)胆囊癌VEGF表达明显低于VM(-)胆囊癌组(P=0.049 0);VEGF阳性表达组,VM(-)胆囊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期明显长于VM(+)组(P=0.007 2),VM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VEGF表达差异与胆囊癌VM相关,VEGF是判断VM阳性胆囊癌肝脏转移的指标,与VM同作为预判胆囊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4.
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VM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病理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指标;应用HE染色、CD31和PAS双重染色,观察胆囊癌患者是否存在VM,并作上述相关参数的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比较和Cox风险模型分析。结果在74例胆囊癌患者中发现13.5%(10/74)存在VM。胆囊癌VM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瘤体大小、分化程度、Nevin分期、浸润深度、局部淋巴转移无关;但与组织类型(x^2=10.241,P=0.017)、肝转移(x^2=11.904,P=0.001)和生存期(x^2=5.7221,P=0.0168)有关。Cox分析表明,VM(F=24.0508,P=0.0001,相对危险度=11.868)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手术方式(姑息手术)一样,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人原发性胆囊癌存在VM,有VM存在的胆囊癌患者,易发生血行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MP-1,- 2,- 9,- 14表达与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和有/无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IHC)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高/低免疫反应性截点得分选择和ROC曲线被用来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和14)在89例胆囊癌(GBC)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VM)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MMP-2与MMP-14(MT1-MMP)表达明显与胆囊癌VM相关(P均<0.01),与Nevin分期、分化和无VM组肝转移程度相关(P均<0.05);此外,MMP-2表达也与浆膜浸润和VM组肝转移相关(P均<0.05).在胆囊癌VM患者中,MMP-2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如中度分化、Nevin分期(S3-S5)、肝转移、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14表达与分化程度(G2和G3)、Nevin分期、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阴性肝转移和浆膜浸润相关(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MMP-2与MMP-14为胆囊癌VM阴性或阳性患者总生存和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MMP-2、MMP-14是有/无VM胆囊癌患者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在VM形成和GBC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胃癌肉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拟态(VM)。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PAS染色技术,对27例胃癌肉瘤分别进行VEGF与PAS、CD31与PAS的双重染色,计算MVD、VMD及GF表达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5例胃癌肉瘤组织中存在VM,含有VM者5年生存率为0,无VW者5年生存率为41.7%(5/12),两者相比P〈0.05。含VM者VEGF表达量为(101.09±18.79)个/HP,无VM者为(134.50±23.48)个/HP,两者相比P〈0.05。含VM者MVD为(57.55±10.39)条/HP,无VM者为(70.84±13.80)条/HP,两者相比P〈0.05。结论部分胃癌组织中存在VM,含VM者胃肿瘤组织VEGF、MVD水平较低,但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对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三维培养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影响.方法 Transwell小室及鼠尾Ⅰ型胶原收缩试验测定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迁徙力,运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建立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观察细胞侵袭力高低与血管生成拟态相关性,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构成;在三维培养模型中加入NCTD后动态观察NCTD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影响.结果 ①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著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P=0.0013),高侵袭GBC-SD胆囊癌细胞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中均能形成管状结构,而低侵袭SGC-996胆囊癌细胞不能形成管状结构 ②第1天至第4天,GBC-SD TIMP2干预组收缩指数明显低于GBC-SD组(F=353.88,P<0.0001;F=525.8,P<0.0001;F=190.02,P=0.0002;F=196.26,P=0.0002),高侵袭性GBC-SD细胞收缩指数显著高于低侵袭性SGC-996细胞(F=318.73,P<0.0001;F=911.25,P<0.0001;F=268.88,P<0.0001;F=243.14,P<0.0001);仅第2天,GBC-SD TIMP1干预组收缩指数显著低于GBC-SD组(F=52.66,P=0.0019)③NCTD可抑制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促使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三维培养基质中管道形成.结论 三维培养模型能模拟体内细胞生长条件,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著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并能在三维培养基质中形成管状结构,NCTD能抑制胆囊癌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拟态是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的肿瘤血管模式,它描述了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可以发生基因逆转,表达内皮细胞相关基因在三维基质中培养时形成管状结构或网络样管道的特有能力。研究证实其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血管生成拟态的特点、发生机制、对肿瘤治疗的意义以及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孙伟;范跃祖;张文忠;葛春艳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英文版》2012,(1)
目的 探讨人胆囊癌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以及VM、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HE和CD31-PAS 染色观察胆囊癌VM,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计算机图像、接收机操作特性曲线和高低免疫组化反应截止评分定量分析胆囊癌HIF-1α 、VEGF表达;同时评估HIF-1α、VEGF表达与胆囊癌VM 和无VM组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1.35%的胆囊癌存在VM,VM与胆囊腺癌和肝转移相关(P<0.01).VM阳性胆囊癌病人存在HIF-1α高表达和VEGF低表达(P<0.01).HIF-1α 与胆囊癌VM病人的浆膜浸润、分化程度(P<0.01)和VM亚组病人的Nevin分期、阴性肝转移和浆膜浸润、阴性和阳性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VEGF则与胆囊癌VM病人的肝转移、分化程度(P<0.01)和VM亚组病人Nevin分期、阴性肝转移和中分化程度(P<0.01)相关.多因素分析证实,VM、Nevin 分期和HIF-1α 是胆囊癌病人的独立因素.结论 人胆囊癌存在VM;HIF-1α 和VEGF表达与胆囊癌病人的VM和疾病进展明显相关;VM 和IF-1α是胆囊癌病人预后判断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人胆囊癌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以及VM、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HE和CD31-PAS染色观察胆囊癌VM,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计算机图像、接收机操作特性曲线和高低免疫组化反应截止评分定量分析胆囊癌HIF-1α、VEGF表达;同时评估HIF-1α、VEGF表达与胆囊癌VM和无VM组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1.35%的胆囊癌存在VM,VM与胆囊腺癌和肝转移相关(P<0.01)。VM阳性胆囊癌病人存在HIF-1α高表达和VEGF低表达(P<0.01)。HIF-1α与胆囊癌VM病人的浆膜浸润、分化程度(P<0.01)和VM亚组病人的Nevin分期、阴性肝转移和浆膜浸润、阴性和阳性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VEGF则与胆囊癌VM病人的肝转移、分化程度(P<0.01)和VM亚组病人Nevin分期、阴性肝转移和中分化程度(P<0.01)相关。多因素分析证实,VM、Nevin分期和HIF-1α是胆囊癌病人的独立因素。结论人胆囊癌存在VM;HIF-1α和VEGF表达与胆囊癌病人的VM和疾病进展明显相关;VM和IF-1α是胆囊癌病人预后判断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消化道双向分化恶性肿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PAS染色技术研究消化道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模式,收集消化道双向分化恶性肿瘤111例,包括恶性胃肠间质瘤80例;恶性黑色素瘤18例;癌肉瘤13例。分别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及PAS染色,通过体视学网格计数法计算VEGF的表达量、显微图像分析仪下分别计算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即微血管密度(MVD)与VM密度(VMD),根据三者的表达量研究VM并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消化道双向分化恶性肿瘤有VM形成,其内存在红细胞,含有VM的肿瘤其VEGF表达(89±20)及MVD(47±12)均低于无VM者(126±18,78±13,均P〈0.05);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VM肿瘤的比例逐渐增高,VM肿瘤VEGF的表达、MVD、VMD均逐渐增高,上述指标在各肿瘤的低度恶性(45±19,15±8,38±25)与高度恶性(128±42,81±17,122±39)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消化道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细胞具有可塑性,存在VM。肿瘤细胞通过VM可进一步获得血液供应和血道转移。 相似文献
15.
肿瘤血管和肿瘤的生长、转移等有着密切联系.大多数实体肿瘤都起源于没有血管的恶性细胞的聚集.虽然无血管的三维聚集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单纯扩散作用和周围环境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但其生长具有自限性(直径最多为1~2mm).只有在富含营养的血液流动引发时,肿瘤快速生长、浸润以及向其他器官转移才成为可能[1].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由MANIOTIS等[2]在研究高侵袭性葡萄膜黑素瘤微循环时发现的一种与胚胎发育中的血管新生类似的特殊的肿瘤微环境模式.随后,各项研究[3-5]证实在许多实体肿瘤中都有VM的存在.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以往的肿瘤微环境模式的挑战,也是其一个重要的补充.在研究中还发现晚期癌症病人的预后与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拟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6],这为肿瘤的转移评估和预后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也为肿瘤的抗血管治疗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17.
高侵袭性恶性肿瘤在缺氧的条件下,一方面肿瘤细胞的基因型发生了向多能胚胎样干细胞方向的转化,选择性地表达某些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基因,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样的表型;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周围间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层黏连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层黏连蛋白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分割成γ2’链及γ2x链生成拟态。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将对高侵袭性黑色素瘤等高度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血管生成是紧密相关的[1].本文就血管生成拟态(vascularization mimetism,VM)的近期研究,特别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VM的生物学特点
VM是种由肿瘤细胞包绕的环状通路,有的通路是实性的,有的是中空的[2].三维培养研究发现VM位于团块状肿瘤细胞的周围,并连接肿瘤血管.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针对内皮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均未发现这些管道的基质中存在内皮细胞[2].VM通常被发现于高侵袭性的肿瘤中,而弱侵袭性的肿瘤在相同的条件下却未发现类似管道,即使在培养基中加入生长因子或在低氧环境下也不能形成类似管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胶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并进一步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结构特点及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胶质瘤石蜡标本,其中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各40例,进行FⅧRag、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组织化学染色及双重染色,然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胶质瘤中高度恶性组FⅧRag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低度恶性组FⅧRag和PAS 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双重染色的组织切片上观察到典型的血管生成拟态图像及马赛克血管.结论 在胶质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且恶性度越高形成拟态血管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