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影像学的发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核磁血管成像(MRA)、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核磁共振(DWI)和微栓子(MES)监测,为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现就此领域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朱振国  黄艳君  陈艳艳  殷为勇  叶祖森  林源绍  邵蓓 《浙江医学》2016,38(13):1066-1068,108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 464 例,根据头颅 MRA 和 颈部 CEMRA 结果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 199 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ECAS)组 47 例、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IECAS)组 113 例和无颅内颅外动脉狭窄(NCAS)组 105 例;其中 ICAS 组颅内动脉狭窄率≥50% 135 例、<50% 64 例。测定与比较以上 4 组患 者间血清 TG、TC、LDL-C、HDL-C、载脂蛋白 B(apoB)、载脂蛋白 A1(apoA1)、尿酸(U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差异,采用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 以上 4 组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 病患病情况,TC、LDL-C 水平,apoA1、apoB、apoB/apoA 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显示,颅 外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颅外段为主,颅内动脉病变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为主。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 apoB 水平明显高于单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0.05)。apoB(OR=8.821)、apoB/apoA1(OR=10.149)和吸烟(OR=2.093)是脑梗死伴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论 apoB、apoB/apoA1 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今后临床 上筛查与治疗高危人群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血清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EA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贵州省骨科医院随诊的脑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ICAS/EAS分为狭窄组(150例)和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UA水平和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I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9年12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TA或MRA等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A(无狭窄)、B(狭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合并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体重较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较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中有约2/3的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性别无关,与年龄、体重、合并症等有关,在今后的临床诊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Xue MZ  Li YJ  Gao XG  Zhang C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62-765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情况,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搜集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由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色超声、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存在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428例脑梗死患者资料,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组,比较各组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差别.结果 颅内动脉病变组199例(46.5%),颅外动脉病变组129例(30.1%),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100例(23.4%);颅内动脉病变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DL-C)水平高于其他两组(TC:P1=0.001,P2=0.000;LDL-C:P1=0.004,P2=0.039),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男性比例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组(P=0.003).结论 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于颅外,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脂控制欠佳,大多数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并不是动脉狭窄发生部位的决定因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cerebral arteries in Chines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determine if there are any factors correlating with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Methods For this study,we enrolled 428 consecutive in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 and carotid duplex ultrasound to detect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ies,some also were examin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and/o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they were all diagnosed as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 of lesions,the frequency of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dem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se groups.Results 199 cases (46.5%) had only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129 cases (30.1%) had only ex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100 cases (23.4%) had both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stenosis (combine group).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the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 a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TC:P1 = 0.001,P2 = 0.000;LDL-C:P1 = 0.004,P2 = 0.039),the combine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higher ratio of male than that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 (P =0.003),there were no any other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had association with the location of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stenosis in intracranial arteries is more frequent than that in extracranil arter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he lipid level is higher in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most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may not be major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for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数目与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头颅磁共振确诊的脑梗死病人;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量表)衡量;颅内狭窄的血管采用颈部MRA评估,统计双侧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血管的数目,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数目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及空腹血糖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的数目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单支低于多支(P < 0.01),单支和双支、双支和多支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数目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为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36例,不伴有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244例,应用颅内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再对影响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不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χ~2=4.309,P=0.044)、吸烟(χ~2=10.206,P=0.001)、糖尿病(χ~2=7.560,P=0.006)、高血压(χ~2=4.4477,P=0.034)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显著相关。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OR=0.353,95%CI=0.145~0.859,P=0.022)、吸烟(OR=0.468,95%CI=0.277~0.791,P=0.005)、糖尿病(OR=2.025,95%CI=1.186~3.458,P=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尽管采用抗栓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颅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过程、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42例,先作CTA检查,按狭窄程度不同,将病变血管分为基本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四级,并将其DSA结果作为标准,比较CTA对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42例之中,CTA发现狭窄血管共249条.以CTA结果和DSA结果比较,提示CTA在诊断上述血管狭窄四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8%与100%、96%与96%、94%与98%、100%与100%.结论 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上,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毒损脑络与毒损脉络是现代阐释中风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学说,其"毒邪可破坏形体,损伤脑络"之论在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简称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发病的认识中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释本病正气虚的发病基础,详述火毒、浊毒等毒损证素对脑血管狭窄的影响,分析"络虚—络滞—络损"病理演变过程,总结络虚毒损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曹丽 《中外医疗》2016,(2):184-185
目的 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的32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动脉斑块稳定性以及对其颈动脉斑块进行对比. 结果 72例脑梗死患者中共59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1.9%,32例非脑梗死患者中共2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率为6.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患者斑块通常为软斑和溃疡斑块,好发部位多存在于颈动脉分叉处.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关,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脑分水岭梗死进行分类、分层研究,了解脑分水岭梗死的血管狭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同期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分类:皮质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分层:按无血管狭窄、轻、中、重度血管狭窄分层。结果:在95例患者中,皮质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及预后情况:无血管狭窄15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14例)、轻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12例)、中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3例,预后好10例)、重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6例,预后好7例);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及预后情况:无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9例)、轻度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3例,预后好7例)、中度血管狭窄11例(预后不好4例,预后好7例)、重度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8例,预后好2例)。血管狭窄与不良预后关系: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分层X2=18.411,p=0.001(C-CWSIX2=8.204,p=0.042;S-CWSIX2=11.699,p=0.008),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分层影响预后。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预后有关,不同类型的分水岭梗死有区别,临床上应该进行分层评估血管情况,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脑合病中医不同辨证分型与血脂的相关性以探索心脑合病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982例确诊为心脑合病(本研究中特指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运用频数、构成比、百分比、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血脂和心脑合病各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和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中血脂异常的百分比较高,二者与非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和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具有相关性,血脂可以作为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痰瘀互结证及其兼夹证的客观化指标,临床可以通过调控血脂防治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需进行在心脑合病辨证分型基础上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北美地区8%~1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引起,在亚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30%-50%。小血管、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子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而不同的发病机制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式。目前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并加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内皮脂肪酶Gly26Se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对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中国湖南汉族266例ACI患者和91例正常对照者EL-Gly26Ser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EL-Gly26Ser基因存在GG和GA2种基因型;2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L-Gly26Ser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湖南汉族人群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丽  李宝丽 《医学综述》2013,19(13):2441-244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与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于唐山市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根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2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型76例、后循环梗死(POCI)型42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型9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分析斑块及其性质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①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之间斑块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5,P<0.05),OCSP分型与斑块出现相关(列联系数r=0.229)。②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之间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8,P<0.05),OCSP分型与斑块性质相关(列联系数r=0.215)。结论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其病理机制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早期发现、早期药物干预对减少或延缓脑梗死的发病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发现高危患者并行血管重建干预治疗仍是目前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林瑷琪  丰宏林 《医学综述》2014,(24):4492-4494
分水岭脑梗死(CWI)又称为边缘带脑梗死、交界区脑梗死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血管狭窄性病变作为CWI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研究报道指出,在不同类型的CWI患者中,通过行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灌注成像等血管检查技术,均能够发现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颅内大血管的狭窄性病变。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亦作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CWI的形成。由于可以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因此CWI的预后情况通常较好。对于那些不稳定斑块或血管狭窄病变的CWI患者,及早进行血管内治疗,必要时行血管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风险,对改善CWI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水平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例,分别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浆CTGF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CTGF水平(1.47±0.21)μg/L高于对照组(0.73±0.25)μg/L(P〈0.01);颈动脉彩超显示,病例组患者颈动脉IMT(1.20±0.21)mm高于对照组(0.91±0.25)mm(P〈0.01);有斑块组血浆CTGF水平(1.40±0.31)μg/L高于无斑块组(0.87±0.39)μg/L(P〈0.01)。结论:血浆CTGF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