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6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CPR)操作培训考核调查,从中找出临床护理人员应用CPR技术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急救能力及复苏成功率。方法:考核先应用心肺复苏模拟人对60名临床护理人员培训,培训后进行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将考核中的问题记录并汇总分析。结果:通过CPR培训考核,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并能够熟练掌握CPR操作步骤。其中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准确率及开放气道不到位考核效果欠佳,分别占13%、12%、35%。结论:每位临床护理人员都应掌握CPR急救知识及操作流程,但对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准确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应定期组织培训并考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双人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培训与考核策略,提高操作水平。方法制定标准操作流程,拍摄标准操作视频,使用心肺复苏模型和除颤仪模型对我院1258位护理人员进行双人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培训与考核,并分析成绩。结果1258位护理人员考核全部合格,最终得分中位数为88.0分,四分位数间距7.5分。所有步骤中,正确使用除颤仪、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面罩辅助通气和复苏质量评估三个方面的得分率和满分比例最低。而判断病情、启动应急系统则掌握较好。已聘职称组护理人员(89.0,7.5)的操作考核总成绩高于未聘职称组的护理人员(87.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已聘职称组护理人员在胸外心脏按压/辅助通气(P<0.05)和复苏质量控制(P<0.05)步骤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对全体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技能的定期培训与考核,建立完善的培训与考核制度,运用科学、高效的培训方法。特别要强化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反复培训与考核,从而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校2014级护生在单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考核中的常见错误,探讨对策,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方法:对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6个班的学生进行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考核,针对考核中出现问题较严重且重要的胸外心脏按压部分,每班随机抽取25名学生,共计150名学生进行操作错误分析并寻找解决对策。结果:考生在胸外心脏按压操作的按压部位、姿势、深度和频率等方面错误率均较高。结论: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尝试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采取措施,共同努力,以提高护生实践能力和教师护理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单人心肺复苏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实际操作状况,分析对心脏按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地区6家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422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肺复苏调查表记录操作人员的一般情况,使用菲利普公司提供的QCPR3535型多功能除颤监护仪及ANNIER 复苏模拟人,对每个操作者2 min内按压频率、按压幅度、按压间释放压力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记录.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项指标均达标的总合格率为32.0%(135/422);按压频率、按压幅度和按压间释放压力的合格率分别为59.0%(249/422)、53.6%(226/422)和76.1%(321/422);每年参加过培训、按压动作培训和参加过急诊工作是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论单人胸外心脏按压的合格率较低;规范化培训、长期培训和定期培训反馈对提高心肺复苏操作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中胸外心脏按压循环周期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心肺复苏模型对106名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循环周期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胸外按压循环周期越多,出现按压偏轻的人数和次数也相应增多。结论为了提高CPR的有效性,在临床工作中实施CPR时,每4—5个循环周期应更换按压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反馈系统对护生胸外心脏按压的环节质量进行考评,为提高教学实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护生80人并对其进行CPR的理论及操作实训,依据《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重点讲授关于环节质量的重点、难点,应用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实训,考核胸外心脏按压效果。结果:80名护生中按压频率≥100次/min的占65.00%,按压深度5 cm的占21.84%,定位正确率为91.51%,按压放松时胸壁充分回弹率为96.60%,各指标均达标的按压占30.88%。结论:重视环节质量的培训,能有效提高护生的胸外心脏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7.
曾沛扬  谢树锋 《吉林医学》2014,(8):1735-1737
目的:探讨新上岗医护人员单纯胸外按压的耐力状况。方法:经CPR培训的104名新上岗医护人员(分新毕业生和实习生两组),对模拟人持续进行单纯胸外按压术4 min,每1分钟收集按压频率和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结果:新上岗医护人员胸外按压频率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且新毕业生组每分钟的按压频率均较实习生组高(P<0.05),两组按压频率均达到指南要求。两组的第2分钟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均较第1分钟明显迅速下降(P<0.05),但与第3分钟、第4分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未能达到指南按压要求。结论:应重点加强新上岗医护人员持续胸外按压下正确按压深度的耐力培训。  相似文献   

8.
曹钰  刘君钊 《西部医学》2019,31(12):1805-1809
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术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多国心肺复苏指南均强调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的重要性。目前大量研究证实,除实施足够的按压深度、频率、减少按压中断时间、保持胸廓充分回弹等必要条件之外,按压者自身因素、患者胸廓结构力学特性及胸外心脏按压的动力学特点均可对胸外心脏按压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在按压过程中关注以上因素的影响,实施个性化按压方案,可提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本文对以上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胸外心脏按压的发展趋势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穿着三级标准防护服对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45名一线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先后穿着手术衣及三级标准防护服进行2 min胸外心脏按压,记录研究对象的自觉疲劳程度、按压疲劳率、按压频率正确率、按压深度正确率及按压部位定位正确率等.结果 两种着装的按压部位定位正确率、按压频率正确率、第1分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PR)装置对院内心肺复苏按压质量和复苏疲劳的影响。方法将12名医学生志愿者分为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组(LDCPR)(n=6)和徒手标准CPR组(STCPR)(n=6)模拟院内心肺复苏场景进行CPR试验。LDCPR组采用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对模拟人进行连续6min连续胸外按压,STCPR组徒手对模拟人进行6min连续胸外按压。监测复苏期间按压的深度、频率以及按压者的心率和疲劳程度等变化。结果随着连续胸外按压的进行,按压者的心率和疲劳程度都在不断增加,有效按压深度超过5 cm次数逐渐减少,但是在连续胸外按压的第4~6min,LDCPR组按压者的心率较STCPR组慢(P<0.05),疲劳程度较轻(P<0.05),有效按压的比例更高(P<0.05)。按压频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模拟人试验中,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可减轻按压者疲劳,有助于提高院内CPR时长时间胸外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在心肺复苏操作中应用实时反馈装置对不同人群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有抢救心肺复苏病人经验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获得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证书的医学生和仅简单学习过心肺复苏知识的旁观者各25人,先背对心肺复苏反馈装置显示屏按照2015年指南要求实施2min的无反馈胸外按压,在休息6h后再面对反馈装置的显示屏进行2min的有反馈胸外按压,记录受试者胸外按压质量。结果:3组受试者有无反馈装置的胸外按压质量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组结果分别为(53.7±25.2)%vs(18.3±23.2)%,(53.5±32.5)%vs(25.6±31.5)%,(33.9±30.8)%vs(6.9±15.8)%;旁观者无反馈的胸外按压质量明显低于医护人员和医学生(P<0.01),但使用反馈装置之后3组受试者按压质量的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使用实时反馈装置可以显著改善不同人群胸外按压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同人群之间胸外按压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培训对低年资护士胸外按压效果的研究。方法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新入职的低年资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AHA模式进行BLS培训,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培训,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在1年内完成BLS培训。1年后由护理部统一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胸外按压考核,对两组护士的按压频率、深度和回弹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5个循环的按压频率逐渐降低,两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按压比例高于对照组(71.71%vs 60.56%,P0.05)。两组的按压深度逐渐降低,第5个循环的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按压深度比例高于对照组(73.14%vs 64.23%,P0.05)。两组的CPR按压回弹率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回弹比例高于对照组(95.8%vs86.5%,P0.05)。结论 AHA-BLS培训能更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胸外按压的质量,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西北医学教育》2016,(6):957-960
目的探讨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标准化方案。方法选择于2016年4~7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的医生,根据是否自愿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系列培训课程,将受试者分为A组以及B组,比较两组的考核情况。结果两组在胸外按压(P=0.001)以及通气效果(P<0.001)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的男性(P=0.001)以及BMI较大的人群(P=0.005)在胸外按压效果方面有明显的统计学优势。结论心肺复苏培训系列培训课程,通过小班制上课、教-练结合、强调心肺复苏的实际质量、增加培训频次,可切实提高心肺复苏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5人次无菌操作的考核,针对部分护理人员由于无菌技术的概念不强.基本操作不正规、理论脱离实际等因素致操作中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一些现象连行统计分析.提出必须加强护理人员无菌技术的培训及管理。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实施护士"三基"培训的方法,分析评价培训与考核效果,了解影响护士"三基"培训的因素。方法:对近4年各级护理人员"三基"培训与考核结果以及影响"三基"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考核合格的主要原因中主观因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结论: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培训与考核,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按职上岗,所以目前护士的"三基"培训应该与岗位结合才更符合实际。从护理学科发展角度考虑护士按职上岗,分层次使用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简阳市中学教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方法在2017年2至6月对我市的300名中学教师予以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分析培训前、培训后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结果培训后的中学教师在呼救及拨打120电话、判断意识、心肺复苏体位的摆放、胸外按压的位置与深度和频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比例、开放气道、评估环境安全、人工呼吸等方面的掌握度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师能够扎实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便于提高急救意识、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英国圣彼得医院Turan进行的研究表明 ,好的心肺复苏(CPR)是复苏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无论在院前或院内 ,抢救者一定要以一个团队出现 ,提倡每个人按压 1分钟 ,而且最好至少要 3个人参加 ,不鼓励长时间胸外按压 (Resuscitation 2 0 0 2 ,5 4∶5 7)。很多研究探讨了影响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效果的因素 ,总的结论是 ,如果由 1个人操作 ,随操作时间的延长 ,持续胸外按压的效果逐渐降低。操作者性别、职业 (医师、护士 )、体重及身高并非重要因素。英国复苏学会对现有指南进行复习后 ,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为了保持有效的循环支持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阶梯式教学在急诊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对30名急诊护士具体实施以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项目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理论考试、急救技能及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模拟急救考核并总结护士每次考核的成绩,对护士进行年度综合考评的方法,验证实施阶梯式培训后急诊护士的急救技能及整体素质。结果:30名急诊护士考核成绩及护理综合质量考评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实施阶梯式培训,能有效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整体素质,也使师资力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对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9.
邱敏 《当代医学》2016,(22):163-164
目的:分析研究层次培训模式对临床护士技能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50名在岗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上述护理人员以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名。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模式,观察组则采取层次培训模式,对比2组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考核结果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对比2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考核评分、护理操作水平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床护理人员采取层次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规范护理操作,提高护理操作合格率,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故可在临床护士的日常培训工作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临床专业新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随时间变化的知识保留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再次培训时间。方法 选取2021年6~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10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均参与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培训,培训后即刻、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考核,比较不同时间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成绩。结果 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后即刻的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6个月的理论成绩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和培训后3个月(P<0.05);技能操作成绩随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其成绩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技能操作各项得分比较,培训后3个月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的得分均低于培训后即刻(P<0.05),培训后6个月呼叫帮助、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人文关怀的得分均低于培训后即刻(P<0.05);影响心肺复苏再培训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培训方法。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肺复苏培训后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成绩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再培训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