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30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盲瓣重建的患者及26例仅行右半结肠切除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行回盲瓣重建的病人肠道菌群较接近于正常人,而仅行右半结肠切除的病人则改变较大,术后腹泻,消化不良及营养缺乏等症状也较前者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9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了口服法结肠注气检查,并与常规钡餐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口服法结肠注气检查在显示回盲瓣、末端回肠及右半结肠方面优于常规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泻和大便次数增多,有些持续时间长、恢复慢。我科于1997~2001年采用人工回肠瓣防治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46岁。其中盲肠癌6例,结肠癌2例,升结肠慢性肉芽肿1例,回盲部结核1例。10例患者均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和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并做回肠人工瓣。 2 方法 在右半结肠切除后,将回肠末端与横结肠左半做端——端或端——侧吻合。然后在回肠距吻合口约10~15cm处将远侧回肠向近侧端肠腔内逆行套入1~2cm,最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服钡剂结肠注气法诊断右半结肠及回盲部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2例患者行常规法检查后再行注气法检查进行对比。结果72例患者中回盲部显示清晰者30例,回肠末端黏膜清晰者40例;回盲部解剖关系显示清晰者42例。结论口服钡剂结肠注气法对右半结肠及回盲部疾病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口服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本组26例,1例经气钡灌肠复位。25例手术治疗,其中小肠部分切除吻合8例,回盲部切除8例,右半结肠切除1例,肠粘连松解4例,复位后盲肠固定术4例。结果24例术后恢复良好,1例灌肠复位治愈,1例因回盲部术后坏死,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成人肠套叠以手术治疗为宜,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依据不同疾病类型采用相应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1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锵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129-130
目的探讨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同时切除阑尾,如吻合口距回盲瓣短于5cm者则经阑尾残端插入硅胶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口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之严重并发症。结果15例患者均于术后2~3d肛门排气,2周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在保证回盲瓣末端回肠段的血供及充分的小肠减压的情况下进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以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7年22例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临床病例。结果22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肠造口1例,合并右肾切除1例,回肠一横结肠捷径手术1例。结论因对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警觉性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详细询问病史,通过大便隐血试验、B超、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术中仔细探查,可有效的防范误诊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当术中难以确定肿块是否为炎性时,行回盲部切除也是恰当的。一旦确诊为恶性疾病,则行右半结肠切除。总之,回盲部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详细询问病史、查体、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和手术中仔细探查是防范误诊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夏敬民  陈桂钧  李芳 《医药导报》2002,21(12):764-765
目的;研究肠安颗粒剂对小鼠及大鼠胃肠运动及胃液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清醒状态下灌胃给药,测定给药后小鼠小肠内炭末前沿至幽门的距离占小肠全长、大鼠结肠内炭末前沿至回盲瓣的距离占结肠全长的百分比,小鼠胃内苯酚红的残留量、大鼠胃液与胃酸的分泌量和胃蛋白酶的活性.苯酚红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胃蛋白酶的活性采用Mett法.结果;肠安颗粒剂可增大小鼠小肠内炭末前沿至幽门的距离占小肠全长和大鼠结肠内炭末前沿至回盲瓣的距离占结肠全长的百分比,增加大鼠胃液、胃酸的分泌量以及增强胃蛋白酶的活性.可减少用药后30 min小鼠胃内苯酚红的残留量. 结论;肠安颗粒剂具有促进胃、小肠和大肠运动和胃液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2岁,因5月来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及进行性消瘦,于1978年11月2日入院后剖腹探查,发现回盲部位于左上腹部、盲肠固定、右半腹腔被小肠占据,小肠距回盲部150cm处有约10×10×5cm大小肿块,手术切除病变肠管25cm,病理报告:小肠腺癌Ⅱ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70~1981年11年中共进行15例广泛性小肠切除,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78岁。14例为肠系膜根部扭转,1例为坏死性小肠炎。术中保留小肠的总长度最短22cm,最长200cm。全部病例均为坏死肠袢一期切除吻合(其中有4例合并回盲部右半结肠切除或旷置术,有1例为空肠远端8cm肠段一期倒转空回肠对端吻合术)。有2例因术后并发营养障碍分别于术后3月左右进行二期小肠成形术(1例为空肠远端肠袢圈吻合,另1例为空肠远端肠段倒转吻合术)。手术效果:本组15例中3例死于术后休  相似文献   

11.
丁福浩  刘金余 《河北医药》1999,21(4):251-252
我院自1965~1997年,共作阑尾切除手术11589例,术中计71例阑尾较难找到,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现对这类阑尾的临床特点,术中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71例难找阑尾,占阑尾切除手术的612‰。男38例,女33例,年龄12~88岁,平均年龄396岁,各种难找阑尾的位置、原因、特点及例数详见表1。表1 71例难找阑尾原因及特点阑尾位置形态及原因特点例数位置变异 先天性变异阑尾位于后腹膜26结肠带下,结肠浆膜下8 继发性变异紧密包埋于小肠系膜之间6紧密包埋于小肠之间3回盲部移位 上移肝曲肿瘤牵吊盲部6 左移内脏反应2回盲部游离3…  相似文献   

12.
1病案摘要例1.患者男,30岁。于2000年1月在外院施行阑尾切除术,术后2个月起发现右下腹肿块并渐渐增大,伴疼痛,于2000年8月24日以疑诊回盲部肿瘤收住入院。钡剂灌肠显示:升结肠中下段不能扩张,肠腔狭窄,粘膜紊乱。于2000年9月1日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发现回盲部肿块约10cm×6cm×5cm大小。术后病理诊断:克隆病。术后10天出现腹胀、腹痛,B超检查提示盆腔脓肿,于2000年9月13日再次剖腹行盆腔脓肿引流术。术中见盆腔积液700ml,为暗红色血性液体,考虑为腹腔炎症渗出。术后出现原右半结肠切口感染、裂开、不愈。于2000年11月25日从该切口流出粪…  相似文献   

13.
在回盲部疾病中,凡切除回盲部者术后易形成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常引起顽固性腹泻和营养不良。为此,我院自1979~1985年在回结肠吻合时采用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共17例。其中10例随访10个月至6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良好,一般每日成形大便一次。未发生腹泻及营养不良等,效果较好,介绍如下:手术方法在完成回盲部切除之后,即准备行回肠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先提起回肠末端,取肠系膜对侧为十二点,置一条牵引线,在距肠管切断缘0.3cm 处全层穿过回肠壁(每条牵引线均采用两端带针的4号线)用同样方法在八点半和三点半各缝一针  相似文献   

14.
1病例介绍患者男,44岁。因右下腹包块5天入院。查体:神清、消瘦,体温37℃,腹平软,右腹压痛( ),无反跳痛,右下腹可扪及一2.5cm×2.5cm包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化验血:WBC9.0×109/L,N0.72,L0.28。拟诊“回盲部肿瘤”,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盲部粘连于侧腹腹上,阑尾包于其中,稍充血,回盲部可触及2cm×2cm肿块,质硬,周围肠系膜上散在肿大淋巴结,质硬,行右半结肠切除,回结肠对端吻合术,术后切口Ⅰ期愈合,12天出院。术后病理报告:慢性阑尾炎伴阑尾根部包块形成,肠系膜淋巴结慢性炎。2讨论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后,阑尾常为…  相似文献   

15.
谭平洋 《贵州医药》2003,27(7):585-585
患儿男性,12岁,因腹痛1周,加重3天入院。在儿科治疗期间每天解暗红色稀便4~5次。体查于右下腹阑尾区扪及活动性包块。B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外周血象、出凝血时间正常。结肠镜检查中肠腔时有暗红色血液流出,插镜至回盲部,见人鞭虫一条及息肉样新生物,约3cm×3cm×3cm大小,表面渗出性出血,呈圆球状,基底不清。未活检,未见正常回盲瓣形态及阑尾开口,余所见结肠无异常。肠镜诊断:回盲部结肠息肉。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回盲部浆膜轻度发黑,扪及包块样团块,予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近端切除后缝合两残端。术后检视切除标本,未发现结肠息肉,仅见回盲瓣较正常增大。病理检查示回盲瓣脱垂并肠出血。术后按常规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84年至1991年10月开始对结肠癌手术的病人放弃常规鼻胃管减压,改为远端减压(即肛管减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年来我科共收治结肠、直肠癌手术98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28例、左半结肠切除36例,乙状结肠切除10例,回盲部切除9例、直肠部分切除12例,全结肠切除3例,全部手术术后均采用肛管减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采用外科手术治疗2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资料,依术前结肠钡剂灌肠检查所了解升结肠张力情况及术中探查情况,其中10例患者采用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11例患者采用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果两组均随访2~5年无复发,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发生,疗效相同。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10例患者,短期腹泻(1月内)3例(30%),明显低于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口服药物的控制后明显改善;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后无顽固性腹泻(超过1年),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后1例顽固性腹泻于随访2年后明显改善。结论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两种术式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满意疗效,但具体术式应依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发现决定,而不能单独倾向于某一种手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在630例全结肠诊断性内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疾病17种114例,占18.95%。其中:炎症为65.79%;恶性肿瘤和腺瘤各占7%;回盲部孤立性溃疡4.39%;累及盲肠的溃疡性结肠病2.63%;憩室病和各种肉芽肿各占3.5%;其他尚有小肠淋巴管扩张症、阑尾粘液囊肿等。本文对所见病变进行了简要描述和讨论,认为内镜对回盲部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组未见并发症发生。建议对回盲部肠道疾患者提倡尽量作全结肠性和末端回肠的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以婴幼儿常见。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有些促发因素导致肠蠕动的节律紊乱而诱发,如饮食改变、腹泻、病毒感染等。临床上肠套叠又分①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盲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②回结型:回肠从距回盲瓣几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③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预防结肠吻合口裂开及内瘘形成。方法:自1991年11月至2001年11月。对13例右侧结肠癌,2例Crohn病和1例Behcet病患,在施行右半结肠切除之后,应用逞血管蒂回肠肌瓣保护吻合口;同时,对1例乙状结肠癌伴梗阻的患,在根治性切除之后,应用带血管蒂双半环结肠浆肌瓣贴敷吻合口。结果:未发生1例吻合口漏。结论:带血管蒂小肠和结肠浆肌瓣,能安全有效地保护吻合口,避免发生吻合口漏,当术中难以采取和利用大网膜时,可以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