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对介入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进行研究.方法本组36例均属于中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28岁~68岁.原发性肝癌34例,转移性肝癌2例.采用Seldinger氏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做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证实.治疗方法:灌注抗癌药物表阿霉素40mg~60mg、丝裂霉素30mg~40mg、卡铂150mg~300mg、栓塞剂为无水酒精5mL~8mL,碘化油10mL~15mL,明胶海绵颗粒20粒~40粒.结果本组36例中有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和肿块缩小.18例AFP转阴,全部病例均随访8a,其中失访4例,随访率90%.36例中有18例在治疗后8mo~14mo死亡,生存1a以上仅有14例,生存率38.9%,生存2a8例,生存率22.2%,生存8a以上5例,至今健在,8a生存率13.8%.结论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对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姑息治疗方法.肝动脉栓塞主要针对肿瘤血管,使肿瘤组织有不同程度缺血坏死,最后达到萎缩和消失,对正常肝组织细胞影响不大,对较大肝脏肿瘤行肝动脉栓塞时,应掌握一定的栓塞剂量,分期进行栓塞才能达到治愈目的.从而提高生存率,优于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2.
温脾汤治疗肝癌介入术后腹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脾汤对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以及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部分脾栓塞术(PSE)术后出现腹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的33例77人次肝癌介入(单纯TACE或者TACE+PSE)术后腹痛患者,分成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1)。治疗组采用消炎痛栓塞肛和中药温脾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口服治疗,连用5天。对照组采用消炎痛栓塞肛,连用5天。结果:两组腹痛缓解程度和缓解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药温脾汤随证化裁可以减轻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出现的腹痛。  相似文献   

3.
华蟾素肝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华蟾素肝动脉栓塞和灌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不宜手术的原发性肝癌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先以华蟾素肝动脉灌注及与碘油混合作肝动脉栓塞后,于左锁骨下埋植导管药盒,连续肝动脉灌注华蟾素15天,对照组采用常规右腹股沟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NC)7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70.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4%,33.6和25.7%。大部分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肝功能急性损伤,部分病例肝功能较前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A、HA、LN、PCⅢ和Ⅳ-C均有所降低。对照组CR5例,PR18例,NC6例,PD1例,总有效率76.1%;1、2、3年生存率42.6%、24.5%和17.9%。结论:华蟾素肝动脉灌注,在抗肿瘤的同时具有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延长,尤适宜晚期肝癌肝功能不良患者,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408例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术后二周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情况。甲组75例,肝动脉化疗后未使用甲氰脒胍;乙组333例,肝动脉化疗后常规使用甲氰脒胍。甲、乙两组肝功能无显著性差异。肝动脉化疗方式有三种:(1)单纯肝动脉化疗,甲与乙组均无上消化道出血。(2)碘油化疗药物混悬剂栓塞化疗,甲与乙组出血各为19%与2.5%。(3)LP-TAE+明胶海绵栓塞,甲与乙组出血各为17T及3.2%。肝功能A级、B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大剂量化疗药栓塞治疗老年人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30例,经肝动脉插管灌注顺铂100-160mg,阿霉素30-60mg,丝裂霉素6-20mg,其中21例用40%碘化油栓塞,共治疗72次,与同期59岁以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进行比较。疗效:老年组无完全缓解者,部分缓解14例(46.7%),好转10例(33.3%),病情稳定6例(20.0%);对照组分别占3.3%,50.0%,36.7%,10.0%。两组之间的疗效,生存期和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留置IDDS诊治肝癌的特殊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留置全埋植式给药装置(IDDS)在肝癌诊治中的特殊临床价值.方法剖腹手术肝癌患者40例,术中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至门静脉主干,导管与埋植于腹壁皮下的注药盒连接,术后经其进行自由门静脉压(FPP)的直接动态观察、门静脉造影及保肝治疗.结果24例肝癌患者伴有门静脉高压(FPP≥245kPa),8例FPP≥343kPa者术后全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32例FPP<343kPa者均未发生出血.肝癌切除、肝动脉栓塞化疗均造成FPP升高.门静脉显影良好,显影率分别为Ⅰ级0%,Ⅱ级20%,Ⅲ级525%,Ⅳ级275%,尚发现门静脉主干癌栓6例,门静脉逆肝血流8例.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组26例中仅2例发生肝切除后肝衰,而历史对照组40例中发生11例(P<005).结论肝癌术中门静脉留置IDDS,对于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及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衰的防治,都具有特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单纯化疗(A组);化疗加碘油栓塞(B组);化疗加碘油加明胶海绵栓塞(C组).结果5年内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428例,386例经2个月~50个月随访.肿瘤缩小率:A组14%,B组55%,C组79%(三组间P<001).肿瘤基本消失:C组5%,A,B两组无1例消失.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A组0%,B组10%,C组45%,其中12例患者获Ⅱ期手术切除,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见肿瘤区癌细胞全部或部分凝固坏死,瘤旁癌细胞稀疏.结论影响疗效因素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血供情况,门静脉主干瘘和癌栓、肝动脉插管治疗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大肝癌10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5例大肝癌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Hepatic arteial chemoembolization,HAE)治疗,化疗栓塞剂用阿霉素、5Fu加碘油。以寿命表法统计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为52.4%,27.5%,14.7%,12.2%。其中以导管栓塞组65例和手术中栓塞组40例比较,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值得推荐作为首选的姑息性治疗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抗癌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50例肝癌患者施行了肝动脉抗癌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其中对114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灌注加栓塞治疗后半年、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5.7%、56.4%、26.7%、15.0%,明显 优于单纯灌注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NBCA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盐(NBCA)行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疗效。方法将3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应用NBCA栓塞肝动脉分支,闭塞肝动静脉瘘口,然后于X线透视下注入碘化油-顺铂乳剂栓塞肿瘤血管。对照组单纯行经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结果观察组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8.8%、47.1%,对照组分别为26.7%、6.7%。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应用NBCA行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超选择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35例病人经皮股动脉超选择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并注入栓塞剂。结果 94.3%病人Kamofsky评分术后较术前增加10分以上,生存质量提高。1~3年生存率分别为77.1%、65.7%、42.9%。71.4%的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发热、胃肠反应、肝区疼痛及肝功能损害。结论 肝亚段动脉栓塞可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术前指导、术后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是保证其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探讨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40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术后血清TNF-α、IL-2、sIL-2R和VEG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和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IL-2升高(R<0.01);双灌注治疗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5%和25%,而TACE治疗组则分别为60%、30%和6.7%,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灌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中晚期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高龄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随访资料。结果102例老年中晚期肝癌进行147次化疗栓塞,总有效率(CR+PR)72.5%,半年生存率为79.1%,1年生存率为39.5%,2年生存率为7.8%。结论老年中晚期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是安全而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癌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E):肝癌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阻断肝动脉可使肝癌血供减少90%以上,使肿瘤坏死,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少。但肝动脉阻断(结扎)后由于侧支循环建立较快,所以疗效短暂。而使用各种栓塞剂可以阻断肝动脉大部分分支,有效地延缓侧支循环的建立,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脓肿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自1993年1月至2003年6月,本中心共行OLT274例,术后并发肝脓肿6例(2.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腹痛、身目黄染、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或CT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脓肿抽吸引流、清除胆泥.抗炎和支持治疗。结果6例中2例治愈,3例放弃再次肝移植术,2例死于严重全身感染,治愈率为33.3%。结论OLT后肝脓肿病因较复杂,可能与肝动脉血栓或狭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胆管炎症和介入治疗等有关。OLT后肝脓肿的预后较差.应加强预防措施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后出现发热、腹水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入组的方式,将拟行TACE初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及腹水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最高体温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可以减轻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出现的发热症状。  相似文献   

17.
经皮经肝动脉,门静脉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经肝门静脉化疗栓塞。结果治疗后门静脉癌栓消失和缩小21例,肝癌缩小23便,术后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0%和6.6%。认为经皮经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介入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群  周祝谦 《山东医药》1998,38(5):23-24
CT对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的评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李群周祝谦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选择近年来施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肝癌患者100例,从CT影像角度对其疗效进行评价。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92例,女...  相似文献   

19.
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较有效的方法,我院自1993至1997年采用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26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功能Child C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1例Child C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术前半年内有肝性脑病8例,有上消化道出血5例,有顽固性腹水8例。采用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术后观察肿瘤大小、AFP等肿瘤标志物以及生存期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在术后2月评估,完全缓解5例(23.8%),部分缓解10例(47.6%),稳定3例(14.3%),进展3例(14.3%);术前17例AFP上升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至正常者7例(41%);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6.2%和38.1%。结论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有选择的对肝功能Child C级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仍然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