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胃肠道检查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复习本院就诊的4例Peutz-Jeghers的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2例有家族史,1例以腹痛、呕血、黑便就诊后诊断为肠套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另3例行胃镜、结肠镜见大小不等息肉,分次行内镜下部分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及腺瘤样增生,其中1例行多次内镜下治疗,发现未切除的息肉体积缓慢增大、部分有出血表现,但尚无癌变征象。1例发现一处息肉癌变,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是Peutz-Jeghers综合征重要的检查治疗手段,定期内镜下随访及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9岁。因原因不明间歇性黑便22年,于1994年4月15日入院。患者自1972年以来,反复排黑便约20余次。每次发作无诱同,无腹痛,不伴恶心、呕吐,曾多次作胃镜及钡餐检查,均未发现病灶。入院后体检无阳性发现。胃镜检查示:慢性钱表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钡餐检查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空肠、回盲部未见异常。遂行纤维小肠镜(Oly-mpusSIF10型)检查:插镜达十二指肠横部,见一枚长蒂息肉,长约12cm,蒂直径约1.3cm,息肉直径约1.5cm,表面略呈分叶状,局部有糜烂、充血,未见溃疡。活检病理示:增生性息肉。再次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3.
肠套叠内镜下酷似结肠肿瘤1例报告赵维慧,徐克成,林笑筑,左建生我院发现1例临床上以右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内镜下酷似结肠肿瘤,最后剖腹和病理报告显示为回-盲-结肠型肠套叠。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8岁。以上腹部疼痛20天伴血便2次入院。20天前出现上腹部...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3岁。因反复黑便伴上腹部不适2月余,加重1d入院。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后壁近小弯侧有一舌状粘膜样物紧贴胃壁通过胃角并向下脱垂而进入幽门孔,见图1,幽门孔处见金黄色泡沫样胆汁反流。胃镜印象:胃体部巨大息肉,不完全性幽门梗阻。第2d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体后壁有一蒂部直径约5cm的胃息肉肥厚下垂,长约15.5cm,息肉顶部中心溃疡形成,边缘散在糜烂,局部渗血,见图2。术后病理诊断:胃体巨大腺瘤样息肉。讨论如此巨大的胃息肉实属罕见。该患者发病来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检查并请省内专家会诊,考虑“胃体平滑肌瘤可…  相似文献   

5.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在幼儿期出现症状,儿童腹腔空间相对成人小,有更高的肠套叠风险。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已被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治小肠病变方法,但还需确定其预防性息肉切除治疗对PJS幼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8—2020年间被确诊为PJS的6例患儿(中位年龄10.6岁)资料,发现患儿中进行DBE治疗14次,其中3例患儿经DBE治疗成功解除肠套叠。切除的套叠息肉的大小分别为50 mm×60 mm,40 mm×35 mm,50 mm×40 mm。所有患儿在DBE治疗后,与息肉相关的症状(腹部疼痛、肠套叠和阻塞)得到缓解。手术过程中未发现出血或穿孔等直接并发症,且随访未见肠套叠复发。可见,DBE息肉切除术治疗PJS引起的肠套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452例内镜诊治结果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1997年8月至2000年3月,我科共应用富士能电子肠镜检查3758例,检出大肠息肉452例,并切除息肉851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452例,男282例,女170例,男女之比1.66:1,年龄15~92岁,以51~60岁居多。临床表现以便血或粘液血便为主,部分有腹部不适或排便习惯改变。2.肠镜所见:452例共检出851颗息肉。其中单发息肉为237例,多发息肉为215例,最多者为33颗。息肉分布:直肠281颗,乙状结肠305颗,降结肠110颗,横结肠72颗,升结肠55颗,回盲部28颗。…  相似文献   

7.
邱春东  孟现平 《山东医药》2006,46(18):11-11
2003年3月~2005年9月,我们应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9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96例肠套叠患儿中,男70例.女26例1年龄4个月~4岁,其中〈2岁者83例。手法复位证实为回一结肠型套叠80例,回一回型套叠10例,整复失败者6例改行手术治疗,证实为回一回结肠型套叠。  相似文献   

8.
黑斑息肉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  李雪媛 《山东医药》2003,43(8):68-68
黑斑息肉综合征(PJS)是一种少见的染色体遗传疾病,以消化道息肉和皮肤粘膜、肢端色素沉着为基本特征。约50%患者在20岁以前出现症状,表现为腹痛、肠套叠以及胃肠道出血。2002年3月,我院收治黑斑息肉综合征并肠套叠患者1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内息肉样多发性骨髓瘤转移1例吴玉娥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61主题词胃肿瘤多发性骨髓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21病例报告男,60岁.以双下肢浮肿2个月,加重伴头昏、气短20d主诉入院.3月前因受凉发热(T375℃...  相似文献   

10.
敬告读者     
黑斑息肉综合征(PJS)是一种少见的染色体遗传疾病,以消化道息肉和皮肤粘膜、肢端色素沉着为基本特征。约50%病人20岁以前出现症状,表现为腹痛、肠套叠及胃肠出血。2002年3月我院收治黑斑息肉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0岁。因上腹部隐痛半年,逐渐加重3天,伴呕吐胃液、胆汁,无肛门排气及便血而急诊入院。患者于20年前因小肠息肉致肠套叠行手术治愈。查体:腹部高度胀气,有肠型及蠕动波;腹软,于腹正中可扪及一粗大肿块,触痛,活动,叩浊,无移动性浊音,肝脾未扪及;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肛门指诊扪及一肿瘤样肿块,指套无血迹。腹部X线透视见中腹部有多个气液平面。初诊为小肠息肉致肠套叠。入院后,即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屈氏韧带100cm  相似文献   

12.
黑斑息肉综合征2例报告莱阳卫生学校(265200)黄晓红姜元庆莱西市中医院李淑贞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较少见。近年来我们收治2例,现举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21岁。因突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无排便排气1天,门诊以肠梗阻收入外科。患者于8年前曾因肠套叠行手术...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80年至1989年3月经手术治疗老年肠套叠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60~76岁,平均为61.6岁。病程6小时至2年。手术及病理证实有原发病变者8例,回肠腺瘤样息肉、回肠系膜炎性肉芽肿、美克尔憩室及盲肠平滑肌瘤各1例,盲肠、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癌各1例。套叠类型:回-回肠型2例,回-结肠型5例,结-结肠型1例,乙状结肠-直肠  相似文献   

14.
食管良性肿瘤在胃镜检查中较为常见,最常检出的为平滑肌溜,其次是息肉样病变。临床上发现的食管良性肿瘤都较小,绝大多数是因为胃部症状而行胃镜检查时发现的,我院在2003年11月发现1例巨大带蒂息肉样食 管肿物,六天后胃镜复查见肿物消失,自行脱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肠镜观察研究回盲部在小儿肠套叠发病中的相关机制。方法研究组选取106例用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的急性肠套叠患儿,均在治疗成功后12h行大肠镜检查,对照组为103例腹泻伴便血行大肠镜检查的患儿。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检观察回盲部征象改变:回盲瓣松弛、回盲瓣充血肿胀(脱垂)、回盲部炎性滤泡增生、回盲部黏膜损伤(充血、糜烂、瘀斑等),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在回盲瓣松弛65例(61.3%)、回盲瓣充血肿胀含脱垂36例(33.9%)、回盲部滤泡增生106例(100.0%)、回盲部黏膜损伤33例(31.1%),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1y及〉1y患儿的上述内镜观察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肠套叠的发生与回盲瓣形态功能变化紧密联系,1岁以内儿童发生肠套叠可能与回盲瓣松弛有关,且临床常表现为回结型肠套叠;1岁以上儿童发生肠套叠可能与回盲瓣充血肿胀(脱垂)有关,且临床常表现为回盲型肠套叠。  相似文献   

16.
早期肠结核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早期肠结核的病理变化。方法对结肠镜诊断的3例早期肠结核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肠结核的病理特征是:回盲部粘膜充血、水肿或(和)糜烂;纤维素样渗出及霜样白苔,回盲瓣红肿变形;无溃疡和息肉样增生;光镜下见粘膜层内结核结节,无溃疡和肉芽、纤维组织增生。结论认识早期肠结核的病理变化,对促进早期肠结核的诊断和完善肠结核的病理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病例:患者男,43岁,已婚。上腹不适伴腹泻一年,大便次数5-6次/d,无脓血。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溃疡、乙状结肠息肉,病理活检示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回盲瓣和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拟诊克罗恩病(CD)。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1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我院近3年肠镜发现的181例大肠息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将直径>2.0cm的息肉称为大息肉,直径>3.0cm息肉为巨大息肉。我们应用热电极在内镜下行电烙样加热,使息肉层层脱落、萎缩至完全消失,对防治大息肉切除术并发出血,有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经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直径2~3.5cm者56例共64颗,其中大息肉56颗,巨大息肉8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热电极电烙样加热法,即热电极的柱状探头对息肉的表面四周加热,不直接加热息肉的根蒂部,共30例35颗(巨大息肉5颗)。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8~76岁,平均40岁;单发26例,多发4例…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0岁,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近贲门处有-1.5cm×1.0cm大小的长息肉样隆起,表面糜烂(图1),于我院行内镜下经透明帽摘除(图2)。病理检查:食管息肉样组织为黄豆大小,显微镜下观察呈外生性生长,与食管黏膜之间有蒂相连,邻近表皮伴过度角化并有棘细胞增生,病变处被覆表皮扁平、萎缩、有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