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天山假狼毒和瑞香狼毒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以乙醚为溶剂,索氏提取法提取天山假狼毒和瑞香狼毒叶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挥发油成分。结果:共鉴定出天山假狼毒和瑞香狼毒中共120个挥发性成分,其中天山假狼毒73个,瑞香狼毒87个,有50个共有成分,其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正十六烷酸(n-Hexadecanoic acid)、9,12-顺式-十八碳二烯酸[9,12-(Z,Z)-Octadecadienoic acid]、9,12,15-顺式-十八碳三烯酸[9,12,15-(Z,Z,Z)-Octadecatrienoicacid]、二十碳烷(Eicosane)、7-己基-二十烷(7-hexyl-docosane)、四十六烷(Tetratriacontane)。这6种成分占天山假狼毒挥发性总成分的37.51%,占瑞香狼毒的46.81%。结论:天山假狼毒和瑞香狼毒花中挥发性成分有部分相近,这表明它们有一定亲缘关系,该研究为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后续进一步化学成分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9,(3)
目的:研究侧缘真龙虱Cybister lateralimarginalis(De Geer)药材中的挥发性、脂溶性组分。方法: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侧缘真龙虱药材中的挥发性和脂溶性化学成分。结果:自侧缘真龙虱挥发性提取物中共鉴定出38个挥发性成分,占总离子流峰面积的92.00%。其主要成分为:正二十一烷(14.38%)、(Z)-9-二十三烯(14.38%)、9-十九碳烯(11.66%)、醋酸(Z)-8-十四烯酯(10.06%)和10-二十一烯(7.07%);自脂溶性提取物中鉴定出29个成分,占总离子流峰面积的97.00%,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7.35%)、6-十八碳烯酸(17.35%)、棕榈油酸(16.26%)和亚油酸(12.28%)。结论:该研究为侧缘真龙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杏香兔耳风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从杏香兔耳风全草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对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百分含量。结果:共分鉴定出14种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59.92%。结论:主要挥发性成分为(3-乙基-8-甲基-S-三唑[4,3-a]吡嗪(43.37%)、石竹烯(8.89%)、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2.47%)等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费菜(Sedum aizoon L.)地上部分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静态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S-MS)检测,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所含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从中鉴定出24种成分,主要为香薷酮(17.07%),4-萜品醇(9.948%),己醛(9.109%)。结论:通过顶空静态进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可以对费菜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9,(2)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测定四磨汤口服液挥发性成分。方法通过HSSPME-GC-MS检测四磨汤口服液及单味药材中挥发性成分; NIST. 14谱库检索结合文献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以及成分比较。结果从中鉴定了13种挥发性成分,它们的峰面积和占总峰面积的91. 62%。其中芳樟醇、α-松油醇、(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和百里香酚等存在单味药材中,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香芹酮和顺式香叶醇是枳壳药材中特有的挥发性成分。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能实现复杂中药体系的挥发性成分分析,为完善和提升中药复方制剂质控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郭子钰  翟俊峰  赵锦花  李东浩  蒋世翠 《中草药》2019,50(15):3607-3614
目的比较分析家独行菜Lepidium salivum全草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气液微萃取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分别对家独行菜的全草及种子挥发性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家独行菜全草及种子中分别检测出90和92个峰,其中定性出84种和71种挥发性成分,全草和种子所含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及相对含量上有一定差异,全草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新植二烯(15.39%)、异硫氰酸苄酯(14.03%)、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9.01%)、1,2-环氧十八烷(6.24%)、苯甲醛(5.60%)、木焦醇(3.43%)、十八烷基醛(2.37%)、苄腈(2.12%);种子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苄腈(49.6%)、异硫氰酸苄酯(10.51%)、2-(3,4-二甲基苯氧基)乙酸(9.73%)、苯甲酸二甲基氨基乙酯(4.66%)、苯甲醛(3.63%)、2-苯乙酰胺(3.18%)、糠醛(1.73%)、苯乙酸(1.26%);全草和种子所共有的成分有苄腈、异硫氰酸苄酯、苯甲醛、糠醛、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等24种物质。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家独行菜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贵州产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MS进行鉴定。结果:从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中得到2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19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6.23%。主要挥发性成分为(S)-1-甲基-4-(5-甲基-1-甲基-4-己烯基)环己烯(48.83%)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6.15%)。结论: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干姜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干姜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干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干姜中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2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06%。干姜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为β-水芹烯(26.49%)和姜烯(15.61%),其次为β-倍半水芹烯(6.84%)、(-)-莰烯(6.68%)、α-姜黄烯(5.66%)。结论: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干姜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干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GC-MS分析臭常山根、茎及叶中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运用GC-MS分析臭常山根、茎及叶的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并比较其成分种类的异同与含量差异。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分别提取臭常山根、茎及叶的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用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臭常山根、茎及叶中分离出85个峰,共鉴定了83个化合物。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1-甲基-5,6-二乙烯基-1-环己烯(80.70%)和3-甲基-3,4-二乙烯基-1-环己烯(7.59%),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α-蒎烯(36.12%)、苄基异腈(14.46%)、苯乙基异氰(12.57%)、甲基辛基酮(4.59%),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2-己烯醛(21.11%)、Diktaminin(19.00%)、桧烯(10.79%)及氧化石竹烯(6.25%)。结论:臭常山根、茎及叶所含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共有成分11个(分别占根、茎、叶挥发性成分的93.15%,51.82%和20.33%),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臭常山根、茎及叶入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锦草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地锦草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地锦草全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地锦草中共鉴定出22种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93.89%,其中主要成分为酮(32.33%)、酸(25.32%)和酯(14.55%)等。结论:研究表明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为棕榈酸(20.35%)、植醇(16.41%)和2-甲氧基-4-乙烯苯酚(10.98%)。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可巴烯可能是地锦草主要的赋香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0个不同产地来源防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防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均含有人参醇、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六酸、油酸、匙叶桉油烯醇、肉豆蔻醚、庚醛、辛醛、壬醛、2-壬酮、桉油脑等11种化合物,其中防风挥发油中的特征成分人参炔醇以10号黑龙江的相对含量最高(60.87%),2号云南的相对含量(59.15%)次之,8号内蒙古防风相对含量(6.69%)最低.结论:不同来源防风挥发油中共有11个共有成分,但各成分含量在不同来源的防风挥发油中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鉴定美味猕猴桃根挥发油的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美味猕猴桃根的挥发油,用GC-MS分离分析其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其中16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9.37%。结论:美味猕猴桃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2,4-双(1,1-二甲基)苯酚、3-(4-甲氧苯基)-2-丙烯酸乙酯、(Z)-9-十八碳烯酸甲酯、八甲基环戊硅烷。  相似文献   

13.
利用GC-MS技术从两面针根和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别鉴定出31个和51个低极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27个,主要为斯巴醇(根18.49%,茎26.18%)、棕榈酸(根14.24%,茎12.79%)、芳姜黄酮(根6.95%,茎8.88%)、油酸(根8.39%,茎5.71%)和己酸(根4.39%,茎7.78%)等;体外MTT法测试表明两面针根和茎萃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uh-7和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均没有明显细胞毒性。实验研究表明两面针根和茎低极性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相似,其体外细胞毒活性也相似,可为两面针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和扩大药用部位提供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赶黄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赶黄草(Penthorum chinense Pursh.)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赶黄草全草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鉴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水蒸气蒸馏的得油率为0.30%;共分离出3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26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结论首次报道了赶黄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酮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是棕榈酸乙酯(18.64%),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双烯-2-酮(14.95%),(反,反)-6,10,14-三甲基-5,9,13-十五烷三烯-2-酮(10.42%),棕榈酸(9.60%),(顺,顺,顺)-9,12,15-十八烷三烯-1-醇(7.40%)等。  相似文献   

15.
GC-MS联用技术分析湖南产紫苏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南产紫苏的挥发油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检测,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紫苏的挥发油成分定性出51种挥发油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86.21%。结论:紫苏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和含氧化合物,主要有1-(2-呋喃基)-1-戊酮(11.10%)、石竹烯(14.18%)、α-石竹烯(3.21%)、顺-β-金合欢烯(1.17%)、顺,反-α-金合欢烯(2.55%)、5-烯丙基-1-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苯(4.89%)、α-金合欢烯(1.14%)、榄香脂素(17.00%)、1,2,3-三甲基-5-(2-丙烯基)-苯(1.05%)、石竹烯氧化物(4.05%)和芹菜脑(21.75%)。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银花泌炎灵片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丰富该制剂的化学成分研究,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中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对银花泌炎灵片的挥发油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以毛细管柱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19091M-436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0.25 mm×30 m,0.25 μm);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60℃,以10℃·min-1升温至280℃,保持12 min;进样口温度为280℃.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离电压70 eV,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范围m/z 20~500.结果:共分离出30个化学成分,鉴定出其中的21种成分,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棕榈酸(34.15%)、棕榈酸乙酯(21.01%)、1,5,9-三甲基-12-异丙烯基-1,5,9-十四烷环三烯(10.82%)、(Z,Z,Z)-9,12,15-亚油酸乙酯(7.71%).结论:银花泌炎灵片中挥发油成分主要包含棕榈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类成分等.  相似文献   

17.
Liu C  Xu YT  Liu DP  Tu J  Hu QS 《中药材》2011,34(7):1065-1067
目的:分析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小叶女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利用GC-MS法对小叶女贞挥发油进行了化学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共分离出76个色谱峰,并且确认了其中3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2.62%。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17.28%),其次为(Z,Z,Z)-9,12,15-十八烷三烯酸乙酯(12.13%)、叶绿醇(5.80%)。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首次从粉背薯蓣的块状茎中提取出挥发油,以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粉背薯蓣的块状茎中提取出挥发油,再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粉背薯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并检测其抗肿瘤和抗菌生物活性。结果:从挥发油中分离出7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对二甲苯(7.60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1.348%),联苯二甲酸丁醇辛醇酯(1.712%),正十六烷酸(4.61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891%),2,4-双(1-甲基-1-苯乙基)苯酚(3.471%),单(2-乙己基)邻苯二甲酸酯(43.875%),并对挥发油的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其化学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结论:首次从挥发油的角度来研究粉背薯蓣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山核桃青果皮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从山核桃青果皮中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分离得到65个组分,鉴定出其中55个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5.5%.结论 山核桃青果皮中主要成分为(反式)-1- (2,6-二羟基-4-甲氧苯基)-3-苯基-2-丙烯-1-酮(36.69%)、β-谷甾醇(11.83%)、十六酸(10.762%)、(Z,Z) -9,12-十八烷二烯酸(6.644%)、2,3-二羟丙-反-油酸丙酯(6.538%)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果大戟Euphorbia wallichii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大果大戟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共分离出25个峰,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分数,并鉴定出大果大戟地上部分挥发油中20种主要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28%.结论:大果大戟地上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包含有机酸、烷烃、萜类及其衍生物,萜类主要为倍半萜,其衍生物则主要为酮类,主要化学成分是十六烷酸(60.36%),其次是降姥鲛-2-酮(7.674%)和十四烷酸(5.4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