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调查对象从我院2012年7月-2015年3月接收冠心病患者中抽选,将80 例分成两组后行不同疗法,即: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疗法)、实验组(氯吡格雷疗法),预后对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实验组患者预后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者2例,发生率为5.0%,和对照组25.0%相比较低,两者有区别(P <0.05).结论 临床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行氯吡格雷疗法作用显著,可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疾病症状,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
朱亚珅 《当代医学》2016,(35):150-151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时间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至术后半年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2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栓素B 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至术后半年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探讨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ACS并予以PCI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噻氯匹定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MACE的发生率为10%,治疗组为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1,P=0.396);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MACE的发生率为25%,治疗组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01,P=0.034)。治疗前,治疗组血栓素B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24小时血栓素B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5、3.334,P=0.001、0.001)。治疗前,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24小时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0、12010,P=0.000、0.000)。结论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且对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有积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防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致心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该院收治的60例行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噻氯匹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记录两组用药前后的血栓素B2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与用药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用药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栓素B2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术后患者心血管病变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杨俊  戴一扬  张召才  张彩伢 《浙江医学》2011,33(7):1010-1013
目的 系统评价氯吡格雷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数据库、医文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使用RevMan 4.2软件对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氯吡格雷单用和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且再次心血管不良事件或再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临床研究文献,包括51 191例患者,其中氯吡格雷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PPI+Clopidogrel组)有18 618例,单用氯吡格雷治疗(Clopidogrel alone组)有32 57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lopidogrel +PPI组再次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lopidogrel alone组(OR=1.55,95%CI:1.47~1.64,P<0.01).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结论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增加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再次入院的风险.临床医生应谨慎选择联合用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袁平年  王琦 《海南医学》2022,(23):3001-3005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氯吡格雷疗效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和汉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9例CH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PCI后行氯吡格雷治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空腹肘静脉血样本测定ALP水平,根据ALP水平分为高水平组(60例)和低水平组(89例)。采用改良血栓弹力图法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氯吡格雷疗效的因素。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通过绘制Kaplan-Meier曲线评价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水平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ALP水平分别为(3.56±1.01) mg/L、(2.69±0.48) g/L、(142.29±29.23) U/L,明显高于低水平组的(3.05±0.89) mg/L、(2.33±0.51) g/L、(126.25±28.18) 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为6...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以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同时,联用氯吡格雷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368例AMI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指南诊断标准[1],且无前期急慢性消化道疾病病史.按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法,将36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180例)和对照组(188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抗凝、扩血管等治疗;泮托拉唑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治疗,比较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80d随访结果显示,泮托拉唑组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AMI、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新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56%、2.22%、1.67%、0.56%、1.11%,合计为6.11%;对照组分别为1.06%、1.60%、1.06%、1.60%、1.06%,合计6.38%;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泮托拉唑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 vs 7.4%,P<0.05).结论 对AMI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在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新桥医院心内科2009年9月至2010年 7月期间112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前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 mg/d持续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92例,随机均分为2组(n=96)。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QCC组采用QCC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QC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4%,满意度为99.0%,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27.1%和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QCC模式护理,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PCI术治疗冠心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采取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微循环指标水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微循环指标、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研究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FR)、微循环阻力指数(IMR)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在冠心病PCI患者中应用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安全性高,能更好的改善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希玲 《海南医学》2012,23(22):144-146
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模式(QCC模式)在控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本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模式组)和观察组(品管圈护理模式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后的治疗态度、血小板活性检测项目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态度优于对照组,血小板活性检测项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护理模式可有效控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此类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4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成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6%,常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粘膜出血率、血小板聚集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予以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吴瑷斌  李亮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55+157-155,15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CH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总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检测患者凝血4项,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PT和PA与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PTT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显著,用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2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联合组(n=21)和单一组(n=21),单一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各项心功能指标以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各项心功能指标以及血脂水平与单一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介入治疗的疗效,以丰富临床经验。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介入治疗前后对照组给予标准量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大剂量氯吡格雷。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聚集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8.18%,显著优于对照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为(25.1±3.0)%显著低于对照组(34.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对照组为7.2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危险性的相对疗效和相对安全性。方法:计划入选120例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一临床组各入选60例,在随机化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组(60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随访3-6个月,研究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性死亡。统计两组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总结两药物的副作用。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治疗组51例中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48例中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氯吡格雷为7.84%,而阿司匹林为16.67.%。结论:长期应朋氯吡格雷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的总体安全性至少等同于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Clopidogrel low-responsive-ness,CLR)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择90例入住我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有27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及维持量75 mg/d,于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用氯吡格雷后7 d测定5μmol/L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根据△A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结果: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为24.4%。低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比较发现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糖尿病及置入支架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LR现象可能与TC、BMI、是否有糖尿病、是否置入支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