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仲景医著中运用"急"字处颇多,如"急与之"、"急下之"、"急当救表"、"急当救里",是指急不可缓;"脉紧急",是形容脉之至数和形状;"四肢拘急不解"、"脚挛急"、"项强急"等,是描述病人的自觉症状.历代注家,对此急字的解释,有的似是而非,有的视为无足轻重.其实这一急字,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廉生 《陕西中医》1992,13(2):65-66
本文根据各种急腹痛的病因、病位、病机和症状特点,总结出急腹痛的共同规律,再依其共同规律,归纳出急腹痛常见的5个基本证候,作为中医对急腹痛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谭跃  宫洪涛 《陕西中医》2021,(2):217-221
结合中医经典,探析《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内涵。肝体阴用阳,性条达。当肝体用失衡,影响肝之生发、条达、藏血、主筋等生理功能,出现“肝苦急”的病理状态。阐释“肝苦急”的内涵,从肝之体用方面试析“肝苦急”之病因,结合临床经验探讨“肝苦急”之病机,将其概括为肝用的不及、太过与肝体不及两方面,详述缓肝急之治则,肝用之急循辛补、酸补之法,肝体之急宜甘缓、酸补、酸泻之治,详辨不及与太过,总结用药经验,假借中药之性味,以中药之本性复肝之特性。有助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学习,对药物配伍及临床诊疗思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反复研读《伤寒论》,初起对书中阳明篇急下三证了解甚浅。《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乃阳明篇有名的急下三证。何以此三条为急下证,而急下的临床意义到底为何?笔者通过临证一例对此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相似文献   

5.
论甘草之缓     
甘草味甘性平,在中药中有"国老"之誉,五行为土,借甘以缓肝之急、缓中健脾、缓肺气之急、缓心之急、缓肾之急、缓百药辛烈之性,作用广泛又不失平和之性。但临床仍需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求熟用其甘缓之功。  相似文献   

6.
“里急”是经方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分析与张仲景生活时代相近的著作《说文解字》中“急”的字义,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里急”条文的证治,研究经方中关于“里急”腹证的论述。经方中的“里急”与现今中医学“里急”的概念非常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方剂也完全不同。经方中的“里急”应主要表现为腹部消瘦、腹部肌肉紧张、自觉腹部拘挛不适,治当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中补虚缓急之剂;现今之“里急”主要表现为腹痛窘迫、时时欲便,常与“后重”相伴出现,治当以白头翁汤、芍药汤等清热祛湿之剂,对两者的进行明确区分不仅有助于理解张仲景原文,也可避免临床使用经方时出现“虚虚实实”之误。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少阴三急下证,历代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对于少阴三急下的成因、病机、虚实多寡,特别是少阴三急下和阳明三急下的关系,鲜有明确的论述。笔者就此浅探如下。综合历代医家对少阴三急下的成因、病机、所及脏腑与阳明三急下的关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认为少阴三急下为阳明应下失下,伤及少阴阴津而成如《伤寒论译释》。2.认为少阴邪从热化,劫伤津液,复传阳明。如钱来天、柯韵伯等。3.认为少阴三急下分别为传经邪热亢盛,热邪传入胃腑,温邪发于少阴。如张路玉。  相似文献   

8.
“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类别的方剂,而“急方”则为其中之一。其方特点,正如王好古曰:“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客”指“客邪”,“急”即“急方”,“标”为致病的邪气,故此类方剂主要用于外邪客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由于外邪发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故必须用力峻效速的急方以治之。至于其分类和作用方面,张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  相似文献   

9.
“少阴三急下证”为后世对《伤寒论》少阴病篇中第320条、321条、322条论少阴痛三种当急下之证的简称.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病因病机历来存在认识分岐,仁智互见.试从伤寒病程的角度对“少阴三急下证”进行诠释,以期更加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少阴三急下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通下法在急重症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中药保留灌肠的急重症患者和同期、同类其它方法治疗的急重症患者,在病程与治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运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急重症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25%左右,病愈率提高近10%。结论运用中药保留灌肠通下法治疗急重症病人,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盆腔炎的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与治疗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如何对急、慢性盆腔炎进行诊断,在急、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剖腹探查的比率。结果对急、慢性盆腔炎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的诊断,要重视诊断的重点和难点,要与其他易混淆的疾病相鉴别。对急、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要遵循有理、有力、有节的综合治疗原则:结论对于急性盆腔炎应早诊断、早治疗,且治疗应彻底;对于慢性盆腔炎应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声像图对急性肝炎诊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38例临床及B超声像图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找出其共性诊断线索,提出对急性肝炎有价值的超声声像图。结果超声声像图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急性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尤其是门脉区及其分支显示管壁回声,其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对急性肝炎的诊断颇有价值,胆囊壁改变、脾大及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可间接反映病变进展。结论急性肝炎除病原、肝功能检查外,超声对急性肝炎的诊断及病情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①急性(慢性)鼻窦炎;②急性(慢性)鼻炎;③感冒;④急性(慢性)扁桃腺炎;⑤急性(慢性)气管炎;⑥支气管哮喘。⑦急性结膜炎;⑧中心性视网膜炎;⑨近视眼;⑩白内障。瑏瑡牙痛;瑏瑢拔牙后疼痛;瑏瑣牙龈炎;瑏瑤急、慢性喉炎。瑏瑥食道、喷门失驰缓症;瑏瑦呃逆;瑏瑧胃下垂;瑏瑨急、慢性胃炎;瑏瑩胃酸增多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肤悦康洗剂湿敷治疗急(亚急)性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急(亚急)性湿疹门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3%硼酸溶液湿敷及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周,分别观察两组的皮损严重程度及皮损组织中LTB4、LTE4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有效率、降低SASSAD积分及改善皮损组织中LTB4、LTE4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肤悦康洗剂湿敷可有效治疗急(亚急)性湿疹,改善皮损组织中LTB4、LTE4代谢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谢强教授采用刺营法从瘀热痰毒论治急乳蛾的学术思想。方法:以谢师治疗急乳蛾的临床经验和既往言论为研究对象,整理其诊治急乳蛾的思辨过程和具体方法。结果:谢师对急乳蛾的病因病机认识思路独特,治疗手段颇具特色:(1)强调对急乳蛾病因病机、治法的整理探讨应借鉴《内经》及早期医籍对喉痹病因病机的认识;(2)认为瘀热壅滞、痰毒郁结是急乳蛾发病的病机关键;(3)认为咽喉局部脉络痹阻为急乳蛾发病的经络学基础;(4)治疗手段上,擅长采用刺营法,在部位选择方面则强调咽窍局部、三商穴、耳轮三穴并重。结论:谢师采用刺营法从瘀热痰毒论治急乳蛾,切中病机,具有良好的疏风解表、清泻热毒、泄热逐瘀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出自《黄帝內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虽寥寥数字,却寓有深意。兹就此作一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恳请指正。“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历代许多《內经》注家都曾有过解释,但说法不一,大致有下列几种看法。 1.认为是肝志急,如吴昆云:“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也” (《吴注黄帝內经素问》)。 2.认为是肝脉弦急,如马莳云:“然肝脉主弦,最苦在急,急则肝病也。惟甘性缓,急食甘以缓之”(《黄帝內经素问注证发微》)。  相似文献   

17.
慢性重型肝炎急黄为肝病重症,"毒浊"作为其重要致病因素,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毒伏肝络、浊瘀互结、内毒丛生各阶段的变化,具有性烈善变、胶着壅滞、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急黄"毒浊"理论,从毒、浊、瘀3个方面探讨"毒浊"作为病因所致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证候特点,提示从"毒浊"理论切入,能更直接地指导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中医临床治疗,为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病机辨证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湿热病邪与新月体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疾病与湿热的关系已引起中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湿热是导致肾病迁延难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病机.多种肾脏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均可出现湿热证候,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以使病情复杂多变,病程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中药治疗急、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将患者 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自拟清热养阴中药,对照组予一般常规处理.结果 治疗组急、慢性咽炎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养阴中药对急、慢性咽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祁丽洁  毋桂花 《中医药导报》2019,25(21):111-113
报道毋桂花运用疏风清热汤治疗耳鼻咽喉部疾病验案4则,包括脓耳案、急鼻渊案、急喉痹案和急乳蛾案。毋桂花认为耳鼻咽喉部疾病的急性期多因外邪侵袭,以肺经风热证多见,以本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