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FLASH模式血管造影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行DSCTA检查的321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运用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对所有患者图像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3 216例患者DSCTA中共检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361例,包括冠状动脉走行变异297例,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2例,冠状动脉数目变异4例,冠状动脉结构变异16例,冠状动脉终止变异12例。结论双源CT FLASH模式能准确、安全地发现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患者受到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病理解剖和胚胎学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1998年2月到2007年8月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进行外科手术病例,其中24例患者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男13例,女11例;年龄3月到41岁。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按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进行冠状动脉分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直接冠状动脉移植12例,肺动脉内隧道2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中2例在非体外下进行冠状动脉移植,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进行房间隔封堵术,2例进行肺动脉内隧道,6例进行了直接移植。1997年10月~2007年8月共完成动脉掉转手术170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R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其余分类形式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有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男28例,女20例,年龄4天~6岁;简单型大动脉转位中18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复杂型大动脉转位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T-B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结果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病例中,左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1,右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2;异常肺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无手术死亡。动脉掉转手术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中,其中1L2RCx占18例1、R2LCX 7例1、LR2Cx 6例、2LCx2R 6例、2LCxR 5例。异常主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死亡9例,死亡率为18.7%。其中2004年前死亡7例,死亡率29.2%(7/24),2004年后死亡2例,死亡率8.3%(2/24)。结论提高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病理解剖,胚胎发生学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病理解剖和胚胎学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1998年2月到2007年8月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进行外科手术病例。其中24例患者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男13例。女11例;年龄3月到41岁。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按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进行冠状动脉分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直接冠状动脉移植12例,肺动脉内隧道2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中2例在非体外下进行冠状动脉移植,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进行房间隔封堵术,2例进行肺动脉内隧道,6例进行了直接移植。1997年10月--2007年8月共完成动脉掉转手术170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R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其余分类形式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有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男28例,女20例,年龄4天~6岁;简单型大动脉转位中18倒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复杂型大动脉转位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T-B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结果冠状动脉起源乎肺动脉病例中,左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1,右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2;异常肺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无手术死亡。动脉掉转手术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中,其中1L2RCx占18例、1R2LCX7例、1LR2Cx6例、2LCx2R6例、2LCxR5例。异常主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死亡9例,死亡率为18.7%。其中2004年前死亡7例,死亡率29.2%(7/24),2004年后死亡2例,死亡率8.3%(2/24)。结论提高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病理解剖,胚胎发生学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对7例超声诊断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进行心导管检查,总结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超声特征。结果:7例患者中超声误诊2例,分别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左冠状动脉瘘各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具有左房左室增大,右冠状动脉增宽,肺动脉内异常射流束等特征。超声心动图诊断与心导管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为诊断该病的首选,准确、无创,结合心导管检查可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异常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8日至2009年2月1日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共635例。对每位患者图像行容积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心脏及冠状动脉,分别观察冠状动脉起始部位、走行情况。结果:635例冠状动脉各段清楚显示,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23例(23/635,3.6%),以起源于主动脉窦上方为主;发现心肌桥共132例(132/635,20.8%),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心肌桥为多,共127例(127/132,96.2%)。结论:64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关系直观、准确,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AO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在本院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 269例患者资料,对患者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结果 3 269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检出率为1.13%,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64.86%),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35.14%)。所有图像通过不同后处理方法均能显示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结论 DS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分析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51例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资料,统计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并分析冠状动脉畸形的CT影像表现。结果2051例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人群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57例,检出率为2.8%,其中51例为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异常,3例为冠状动脉瘤,3例为冠状动脉瘘。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如何早期正确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经冠状动脉造影、CT重建或手术证实的7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结果 7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儿,超声心动图确诊4例,2例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例漏诊,超声表现为各切面均未见左冠状动脉开口于主动脉左冠窦,右冠状动脉开口于主动脉右冠窦,肺动脉根部后壁、左前壁或右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左冠状动脉,部分病例肺动脉内见异常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够早期准确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关键是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其方法既无创又有较强的重复性,对尽早手术治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72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72例患者诊断无特殊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可确诊,治疗因症状不同而异。结论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开主动脉患者通常不引起任何症状,需要根据症状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时造影导管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源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使用双源CT机对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分析冠状动脉走行及心内外结构. 结果 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心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前降支主肺动脉瘘7例,其中5例合并右冠状动脉主肺动脉瘘. 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资料,观察有无冠状动脉瘘及其起源及行径。结果16683例冠状动脉CTA的患者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4例,检出率为0.20%,其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9例(26.47%),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1例(32.35%),两侧冠状动脉分支共同瘘入肺动脉14例(41.18%)。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及行径,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ˉ肺动脉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 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 ,DS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DSCTA及CDFI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检出的颈动脉斑块部位、数目、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有无差异性。结果76例患者中,DSCTA发现40例有颈动脉斑块、CDFI发现60例有颈动脉斑块,CDFI发现斑块数目多于DSCTA,但仅对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SCTA检出钙化斑块数目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FI检出混合斑块及软斑块数目多于DS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SCTA检出颈动脉轻度狭窄例数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SCTA与CDF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及局限性,二者互相补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ual—sourceCTangiography,D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AMI患者的DSCTA影像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合并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血管突然中断,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变小,钙化影;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显示为真假双腔,内膜片清晰。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肠腔扩张,肠管内气液平,肠壁增厚或变薄,腹腔积液。增强扫描时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延迟、减弱。结论DSCTA可准确显示AMI直接征象,是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化统的CT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随访中难以普及,寻找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支架内再狭带的评价就成了影像科医生非常关心的课题。目的:通过在不控制心率下双源CT冠状功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评估的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3例患者共75枚支架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等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自适应扫描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1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心率≥65 bpm)采用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模式,数据采集期相根据屏气时心率设定:A组24例患者(65 bpm≤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70%R-R间期,B组27例患者(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40%R-R间期。管电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 kg/m^2,120 kV;BMI〈25 kg/m^2,100 kV。分别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A组共评价299段冠状动脉,B组共评价345段冠状动脉。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为3-4分者分别占91.3%和92.2%;评分为1-2分者右冠状动脉(RCA)最多,其次是左回旋支(LCX);心率波动范围3-44 bpm。A组图像质量总体平均评分为(3.53±0.73)分,B组为(3.59±0.63)分。A组总体平均有效剂量为(2.85±0.93)mSv,B组为(3.10±0.86)mSv。结论:双源CT行低剂量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心率≥65 bpm的患者中也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其中18例患者有2周内的冠脉造影对比。结果:本组114例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为(63±8)次/min,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5±0.59)分,优良图像占90.35%,可诊断图像占99.12%;96.53%(1 252/1 297)的冠脉节段达到可供诊断的图像质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6.27±1.81) mSv;诊断冠心病38例,21例支架置入术后的48枚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43枚支架通畅,4枚支架内再狭窄,1枚支架内闭塞;18例72支冠脉以冠脉造影为标准,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按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96.00%、91.30%、97.96%。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是一种安全、有效、低辐射、无创的冠脉成像技术,也是一种有效评价冠脉支架通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计算机辅助下,从双源CT图像中把三维冠状动脉分割出来能为其定量评价提供基础。但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复杂多变,且其管径细小,因而实现冠状动脉的高精度分割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目的:解决冠状动脉难以实现高精度分割的问题。方法:采用三步数据处理策略实现冠状动脉分割。先采用阈值方法对三维双源CT图像进行预分割;然后,采用交互式的策略分割出与主动脉相连的左、右冠状动脉始端;最后,根据冠状动脉始端的位置,利用形态学方法和三维断层图像相邻层间的关系分割出三维冠状动脉。结果与结论:提出的基于形态学与断层图像层间关系的分割方法能较精确地从双源CT图像中分割出左、右冠状动脉,说明该方法适用于三维冠状动脉的分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所有141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其中内乳动脉桥39支,大隐静脉桥102支,通畅的桥血管102支(72.3%),不同程度狭窄15支(10.63%),完全闭塞24支(17.02%)。39支内乳动脉桥支33支通畅(84.62%),102支大隐静脉桥支69支通畅(67.65%),两种桥血管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源螺旋CT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