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危险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危险性关系陶志刚王洪敏急性心肌梗塞(AMI)常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尤其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可导致患者死亡。为研究QT离散度(QTd)与AMI患者危险性的关系,测定了100例AMI患者的QTd。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陈绍良,谢丹红,徐祖玲许多研究表明,QT间期离散度(QTd)较之QT间期更能准确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离散度。因此,QTd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的QT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56例AMI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动态变化,并以56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作对照,旨在探索溶栓治疗对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QTcd增大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已有较多报道 ,溶栓治疗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本文通过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 ,探讨溶栓治疗对QTcd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对象1993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 ,男30例 ,女18例。年龄40~67岁 ,平均 (50±3.5)岁。其中前壁心肌梗塞35例 ,下壁心肌梗塞13例。全部病人均有心电图及血清酶证实 ,除外血电解质紊乱、房颤及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条件为 :入院距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ST段呈墓碑型改变者的QT离散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墓碑型ST段改变(Tombstoning of ST segment)是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的一种类型,有此种改变者预后尤差。AMI早期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延长与早期原发性室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观察有墓碑型ST段改变者的QTd,以判断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问期和最短QT的差异程度,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即可发生变化。我们观察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QTD与正常人作对照分析,并与心室晚电位(VLP)检查结果作对照如下: 1 对象 AMI组45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0例,女15例,符合WHO标准,年龄50~70岁,平均62.4岁,选择入院时心电图符合:①可测量QT间期的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且是引起室速、室颤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70例AMI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目的是分析体表ECG的QTd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测定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测定其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探讨QT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溶栓成功血管再通组25例溶栓前QTd为78.10±21.62ms,溶栓后QTd为41.20±18.23ms,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溶栓失败血管未通组16例溶栓前QTd为79.10±22.31ms,溶栓后QTd为74.20±21.56ms,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AMI溶栓后QTd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溶栓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普通体表心电图QT最大间期(QTmax)与QT最小间期(QTmin)的差值,反映心室肌细胞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可用以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1]。有学者认为QTd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2,3]。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QTd和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及病情程度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为我院住院的60例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分为(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6±10.3岁。(2)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8例,平均年龄59.2±10… 相似文献
14.
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P<0.01),且前壁梗塞组QTd明显长于下后壁梗塞组(P<0.01或<0.05)。说明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Q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室颤的预测价值杨顺来刘兆昶姜意存王静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病死率较高的心脏病急症,原发性室颤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用心室晚电位(VLP)及心率变异(HRV)来预测,因需特殊设备不易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且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QT离散度 (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AMI患者入院 3天内心电图及UAP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及缓解后心电图 ,并观察住院期间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早期AMI、UAP发作时QTd均较心绞痛缓解时增加。在AMI及UAP中伴有心脏事件者较无心脏事件者QTd明显增大 (P <0 .0 1 ) ,若以QTd≥65ms为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值 ,则敏感性为 81 .5 % ,特异性为 37.9% ,假阳性为 37.9% ,假阴性为 1 8.5 %。结论ACS伴发心脏事件与QTd增大密切相关 ,对预测心脏事件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因,因此将其作为AMI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200例AMI患者QTd和JTd的动态观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1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及JT间期离期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MI早期原性室颤忠者QTd及JT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 相似文献
19.
20.
QT间期间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 者(P〈0.01),且前壁梗塞组QTd明显长于下后壁梗塞组(P〉0.01或〈0.05)。说明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