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 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责任动脉。结果 70例患者中检出血管狭窄或闭塞59例(84.3%),其中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或闭塞51例,症状相关侧对侧8例;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9%(73/84),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3.1%(11/84);56例(94.9%)可以判断责任动脉。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重要原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及颅内外血管病变与ICVD的关系。方法138例ICVD患者接受MSCTA检查,对其中发现血管病变的46例进行DSA检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其差异。结果两种检查结果均显示本组患者以颈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占优势,其中颈内动脉(ICA)病变所占比例最高(MSCTA:50/121,41.32%;DSA:18/56,32.14%),其次为颈总动脉(CCA)(MSCTA:27/121,22.31%;DSA:11/56,19.64%),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较少。两种检查比较病变血管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狭窄程度:1级狭窄MSCTA明显多于DSA,2级、3级、4级狭窄则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以DSA为金标准,本组MS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1.07%,特异度为93.62%,阳性预测值(PPV)为94.44%,阴性预测值(NPV)为89.80%。结论ICVD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病变,颈动脉病变与ICVD密切相关;MSCTA与DSA检查结果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78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178例TIA患者中,124例(69.66%)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40.32%)、后循环为44例(35.48%)、前后循环均有病变为30例(24.1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23.39%),颅外动脉为72例(58.06%),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为23例(18.55%)。发现狭窄血管共237支,其中单支血管病变58例、多支血管病变66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为81支,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最多为41支。结论 TIA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狭窄,准确地评价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5.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筛查,并与DSA检查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TCD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同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先有21例患者同时行DSA及TCD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另有111例ICVD患者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及其位置,判断责任血管。结果与DSA结果相比较,TCD特异性为98.5%,敏感性为61.9%。132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5例(64.4%),烟雾病9例(6.8%),动脉瘤5例(3.8%),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可判断责任血管68例(68.0%),脑梗死组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5),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可作为筛查缺血性脑血病的常用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一般。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梗死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和MRA检查。BAEP异常患者治疗1周后复查,分析其前后变化。同时选取36例健康人行BAEP检查作对照。结果:治疗前患者组BAEP异常44例(73.3%),MRA异常35例(58.3%);治疗后患者组BAEP异常14例(23.3%)。对照组两项检查均正常。结论:BAEP、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缺血定位。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给6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B超、经颅多普勒(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56例有明显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5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大动脉狭窄性TIA44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栓塞性TIA1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腔隙性TIA4例;血管痉挛性TIA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MRA、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学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TIA患者颈动脉超声与MRA检查结果,其中18例有DSA对比验证。结果:①38例(88.4%)患者颈动脉超声显示血管异常,有粥样斑块形成,20例(46,51%)有低回声或溃疡型斑块,15例(34.88%)示有管腔狭窄。②30例(69.8%)患者MRA示有脑动脉狭窄,以颅外动脉狭窄居多,同一病人可同时存在多条血管狭窄。结论:TIA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狭窄,因此对脑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青年及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DSA结果,了解其分布情况。方法 170例患者均进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血管狭窄及其狭窄分布特征,并判断责任动脉。结果中青年组及老年组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7.23%及88.18%,责任动脉检出率分别为68.29%及80.59%。中青年组颅内动脉病变53例(64.63%),颅外动脉病变17例(20.73%),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2例(14.63%);老年组颅内动脉病变24例(35.82%),颅外动脉病变28例(41.79%),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5例(22.39%)。结论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中青年患者以颅内动脉病变多见,老年患者以颅外动脉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报告55例脑血管疾病的3D-TOF法和MRA和常规MRI(其中21例经DSA证实)。结果3D-TOF法MRA不仅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异常血管,且能作出定性、定位诊断。提出3D-TOF法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高于MRI、SPECT、X-CT,尤其是动静脉畸形、静脉型血管畸形(静脉瘤)、瘤体直径>5mn的动脉瘤和严重狭窄和闭塞的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特征。方法对2007-2009年诊治的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92例ICVD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主要供血动脉颅外段病变发生率(82.6%)高于颅内段动脉(66.3%);多支动脉及前后循环同时病变的发生率较高(79.3%、57.6%);颈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外段(57.6%)、大脑中动脉(34.8%),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7.6%)、椎动脉颅内段(20.7%)。可干预危险因素越多,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越高,但无显著性差别(χ2=7.1;P=0.069)。结论 ICVD患者以颅外段动脉狭窄多见;颈动脉系统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好发于椎动脉颅外段。伴不同可干预危险因素组颅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 116例首次发生颈内动脉系统ICVD的住院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ACI)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4例,另选38例体检者(对照组),均行头颅CT、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血清PAPP-A检查;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按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39例)、稳定斑块组(60例)、内-中膜增厚组(20例)及无斑块组(35例),并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组问比较.结果 血清PAPP-A水平,ACI组[(5.64 ±1.92)mlU/L]及TAI组[(5.51±2.01)mlU/L]明显高于对照组[(4.12±1.98)mIU/L](均P<0.05);各组中易损斑块组的血清PAPP-A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内-中膜增厚组及稳定斑块组(均P<0.05).PAPP-A对易损斑块、ACI、TIA的诊断评估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61及0.57.结论 血清PAPP-A水平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存在的生物学标记物,其血清水平的升高可视为 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TCD、MRA对比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TCD、MR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3例颞窗良好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发现颅内脑动脉狭窄,全部病例3d内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TCD检测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236支,MRA检查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225支.TCD与MRA诊断相符大脑中动脉数为219支。结论TCD和MRA是诊断颅内脑动脉狭窄准确性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两者联合应用评价颅内脑动脉狭窄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脑血管改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DM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DM)组(73例)和非糖尿病(NDM)组(78例);入组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DM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76.7%)、多支血管狭窄率(73.2%)、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率(48.2%)明显高于NDM组(60.2%、53.2%、21.3%)(均P<0.05);(2)DM组受累动脉依次为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NDM组为VA、ICA、MCA;(3)DM组受累动脉中、重度狭窄常见,NDM组以轻、中度狭窄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M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好发于ICA、VA、MCA,以中、重度狭窄多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9例ICVD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斑块检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进行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及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无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又将各狭窄组分轻、中、重度狭窄亚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分析其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中399例ICVD患者(86.9%)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各狭窄组间对应亚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狭窄组中,中、重度狭窄亚组颈动脉IMT≥1.07 mm,斑块分级为3,均较无动脉狭窄组及轻度狭窄亚组显著增高(P<0.05~0.01)。ROC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分级增加可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均P<0.01)。将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作为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截断值,其敏感度均≥49.17%,特异度均≥81.67%,准确度均≥62.78%。结论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对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