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35例肝癌49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对治疗前后病灶的超声影像、超声造影、螺旋CT检查、肝功能、AFP变化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以评价疗效。结果RFA后5min,超声造影,肿块中83.7%(41/49)各个时相无增强,即回声缺失;1周后彩超示肿块中87.8%(43/49)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1个月后螺旋CT扫描肿块中81.6%(40/49)大小无明显变化,但肿块内无强化。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甲胎蛋白下降,CD4 、CD4 /CD8 明显升高,sIL-2R明显降低。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其为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性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超声监测免疫抑制大鼠CBRH 7919肝癌模型的建立情况 ,并探讨大鼠肝癌的超声造影二维灰阶影像。【方法】经60 Co照射和氢化可的松联合免疫抑制建立了 17只大鼠肝癌模型。 2周后用超声观察肝内肿块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表现 ,并经股静脉通道注入超声造影剂“全氟显” ,观察肝内肿块的二维灰阶增强效果。【结果】超声检查发现大鼠肝内有肿块存在 ,肿块直径平均为 (1.0 2± 0 .15 )cm。二维灰阶造影增强发现肝内有异常的占位性病变 ,分为动脉相、门静脉相、毛细血管相和延迟血管相四个时相。【结论】超声检查可监测大鼠CBRH 7919肝细胞性肝癌模型的生长状况 ,超声造影可提供肿块血供及血流灌注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附12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72,自引:8,他引:7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120例HCC经皮穿刺植入单导或双导微波天线对肿瘤进行一次整体覆盖原位凝固灭活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3~60个月,肿块内血流信号消失率90.4%,增强CT或MRI治疗后无强化率91.5%,AFP转正常水平占86.2%,肿块缩小率61.1%,再活检肿瘤完全坏死率90.6%,局部及全身免疫均明显增强,总生存率78.3%。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凝固一次整体原位灭活治疗肝癌方法简单、省时、安全,微波热场可控、凝固效果确切,其增强免疫的效果可能为改善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方法12例原发性肝癌经皮穿植入单导或双导微波天线对肿瘤进行一次整体覆盖原位凝固灭活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3.60个月,肿块内血流信号消失率90.4%,增强CT或MRI治疗后无强化率61.6%,再活检肿瘤完全坏死率90.6%,局部及全身免疫均明显增强。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凝固一次整体灭活治疗肝癌方法简单、省时、安全,微波热场可控、凝固效果确切,其增强免疫的效果可能为改善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肾肿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2例肾肿瘤患者(22个病灶),其中肾癌1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肿瘤直径1.0~3.8 cm.治疗时在超声引导下将水冷式微波天线植入肿瘤内,瘤周放置测温针实时监测温度,肿瘤直径小于2 cm者使用一根微波天线,肿瘤直径大于2 cm者使用2根微波天线.微波消融后3 d内行超声造影观察有无残存肿瘤,造影无肿瘤残存者治疗后1、3、6个月,随后每6个月行增强CT/MR或超声造影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20例病灶在一次消融后完全坏死,2例病灶在二次消融后完全坏死,微波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内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肾肿瘤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是治疗局限性肾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8个病灶)和4例转移性癌患者(8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评价治疗后肿瘤灭活、残存或复发情况。结果 36个病灶中,27个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见增强,提示肿瘤完全灭活;9个病灶在动脉相呈局部形态不一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消退,提示有残存肿瘤。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性为91.7%,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9%。结论超声造影判断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准确性较高,可作为肝癌局部治疗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7例,共结节21个,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超声造影观察术前、术后结节的大小、位置、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追踪随访至少约1年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超声造影发现结节早期呈不均匀高增强或等增强,后期呈不均匀稍低增强,结节内部分表现为无增强,根据造影剂灌注程度发现血供丰富结节15个、乏血供6个。(2)微波消融后,超声造影检查发现完全消融结节17个、未完全消融4个,完全消融率为80.9%;增强MRI检查发现完全消融结节15个、未完全消融6个,完全消融率为71.4%;超声造影与增强MR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0.469,P0.05)。(3)临床疗效判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0例,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创伤小,是临床值得推广的微创治疗方法。超声造影能实时动态观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对微波消融疗效的判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结核局限性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32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局限性病灶共38个,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前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大小、部位、病灶内血流灌注,术后观察消融范围;随访约1年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波消融后超声造影观察9个病灶范围明显缩小(缩小范围50%),1个病灶范围稍缩小(缩小范围50%),28个病灶完全消失,38个病灶消融后均无造影剂灌注。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期内未发现病灶出现活动性进展或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胸膜反应、气胸、出血、周围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结核局限性病变安全性高、疗效好,患者痛苦小、创伤少,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对乙醇消融量化治疗肝癌疗效评判与随访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乙醇消融量化治疗肝细胞癌疗效判断以及在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超声引导无水乙醇消融量化治疗肝癌54例,计54个肿瘤结节,分为A、B、C三组。A组于乙醇消融治疗结束时以及治疗后1个月复查,B组于治疗后12~14个月复查,C组于治疗24个月后复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肿瘤结节大小、内部回声、血流及造影改变,并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结果二维超声检查3组肝癌结节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缩小。A组肿瘤结节治疗结束时均为高回声,1个月后表现高回声或偏高回声者为52.4%(11/21),明显低于B、C两组表现为高回声或偏高回声的87.5%(14/16)、88.2%(15/17)(均P<0.05),而B、C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各组均未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A组结节在治疗结束时造影剂缺损区直径均超出原肿瘤,除A组3个肿瘤结节内见小片区域轻微增强外,余51个结节均未见增强。细针活检除A组3个结节内见残留肝癌细胞外,余均为纤维瘢痕组织及坏死组织。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好评判肝癌乙醇消融量化治疗疗效,随访中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凝固治疗肝癌(PMC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应用ECO-100微波治疗仪对24例患者41个肝肿瘤进行微波凝固治疗。每个点微波输出功率60.80W,作用时间15~20min。术后分别观察肿瘤大小、内部血流变化,肝功能、AFP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超声检查示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其内部回声增强,彩色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CT平扫及增强示密度减低,增强无强化。所有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21例出现轻至中度发热,23例出现伤口疼痛,1.3d后缓解。结论就近期疗效看,PMC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副作用小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远期疗效的评价,有待于进一步增加病例数和延长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DCP-MSCT)扫描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SCT平扫、动态增强图像,比较小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结果】小肝癌平扫多为低密度,部分为等密度,DCE曲线呈“高容低阻型”18例,“低容低阻型”4例,不典型型3例。肝硬化再生结节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DCE曲线呈“低容高阻型”14例,“等容等阻型”9例,不典型型5例。两组病例平扫和延迟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差异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CKMSCT在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各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91例、呼吸系统恶性肿瘤78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52例、泌尿系统恶性肿瘤10例、乳腺癌21例共25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健康人血清中GP73水平。【结果】①GP73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M=77.3μg/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O.01)。其中肝癌组的GP73水平(M=159.6/xg/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②呼吸系统肿瘤中肺癌组血清GP73水平(M=58.2μg/L)高于其他各组(P〈0.05)。③肝癌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其他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M=46.2μg/L)比较血清GP7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73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肺癌组中血清GP73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远低于肝癌患者,血清GP73有可能成为肝癌较好的血清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87例大肠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根治切除145例(77.5%),姑息切除42例(22.5%),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8年,5年生存率为:根治性切除组62.8%,姑息性切除组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切除足够的肠管,彻底清除淋巴结及其所属肠系膜,严格无瘤技术,消灭微小癌灶,确保根治效果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湘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05-1307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威肝素治疗组47例与对照组42例,治疗组术后12h、24h、48h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μ,对照组不采用预防性用药。两组均记录盆腔引流量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检测并比较术前、术后d3、d7双下肢静脉血管和血流情况,术前和术后d1、d2、d5、d7血小板、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盆腔引流量和拔管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血小板、凝血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D-D术后d1达到高峰,对照组D-D在术后d3达到高峰,且高值持续时间大于治疗组。血管彩超结果:对照组术后d7有7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术后d7有2例下肢静脉微小血栓。两组病人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3DCRT)和静态调强(sIMRT)在肝癌放射性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原发性肝右叶癌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3DCRT和 sIMRT放疗,剂量均为50 Gy,分25次照射。比较不同放疗的靶区及危险器官剂量学参数、加速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参数等。【结果】sIMRT放疗的Dmax、Dmin、V95%靶区剂量学分别为(52.9±0.3)Gy、(49.0±0.2)Gy、(99.5±0.2)%,与3DCRT (53.1±0.4)Gy、(46.2±0.6)Gy、(97.4±1.5)%比较剂量明显减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RT的肝平均剂量(20.1±4.3)Gy与3DCRT的(21.3±3.4)Gy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3DCRT的 MU为(403±97)与 sIMRT(391±8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RT有效治疗时间为(2.0±0.1)min少于 sIMRT(4.9±0.6)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IMRT与3DCRT比较,可显著性提高疗效,改善肝癌靶区的剂量覆盖,因此 sIMRT放疗技术是治疗肝癌的更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赵志华  廖锦堂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04-2105,2109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64例,回顾性分析术前二维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及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64例乳腺癌的典型声像图特征: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高回声晕环、纵横径比值〉0.7、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肿块内点条状血流信号等,但小乳癌无上述特征;超声诊断符合率87.5%(56/64);CDFI显示血流0级10.9%(7/64)、Ⅰ级10例(15.6%)、Ⅱ级54.7%(35/64)、Ⅲ级18.8%(12/64)。【结论】超声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然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与趋势,探讨PCI术对QTd和HRV的影响,从而估计PCI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入院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8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2例、双支病变组24例及三支病变组14例 ,在术前d3、术后d10、术后1个月分别测QTd、HRV.[结果]PCI术前[d3(58.59±12.69 ms)]和术后[d10(45.64±10.45)、1个月(43.31±9.86)ms]的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术后d10和术后1个月的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CI术前d3 HRV 与术后d1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术后1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支病变组术后QTd和HRV改善程度[(22.09±2.01) 、 (36.69±5.61) ms]高于双支病变组[(18.37±2.25) 、(31.14±4.62)ms](P<0.05),双支病变组QTd和HRV改善程度高于三支病变组[(15.16±2.05) 、(26.10±3.36)ms](P<0.05).[结论]成功的PCI使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充足的血供,QTd改善迅速而显著,HRV在术后1月改善显著 ;且PCI术对冠心病患者QTd和HRV的影响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二维超声、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PDI)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小乳腺肿块(〈2.0cm)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CDFI、PDI等项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小乳腺癌与良性肿块在边界、后方回声情况、纵横比、有无钙化灶等四个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41例小乳腺癌中38例(92.7%)具有血流特征,其中穿入性血流23例(56.1%),25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45例良性病变中9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反应性肿大。结论小乳腺癌的二维图像、CDFI、PDI在诊断小乳腺癌及转移性腋窝淋巴结方面均有特征性表现,其特征性表现对提高小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和螺旋CT诊断肝肿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比较实时超声造影和螺旋CT显示肝肿瘤血流信号的特点.方法对29例肝肿瘤(原发性肝癌16例,转移性肝癌2例,血管瘤6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5例)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和CT检查.结果超声造影显示肝恶性肿瘤的整体型、血管瘤的周边型及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中央型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他病变(P<0.01).CT示恶性肿瘤中94.4%(17/18) 动脉期强化、门脉期低密度;血管瘤中83.3%(5/6)呈结节状强化;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期均明显强化.超声造影和CT鉴别肝肿瘤的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超声造影和CT都能敏感地显示不同肝肿瘤的血供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频彩超对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实用价值。【方法】乳腺肿块住院患者86例,应用具sonoCT技术的高频彩超观察乳腺肿块的二维声像图,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乳腺良恶性肿块在测量值的纵横比,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分级及RI值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肿块在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的表现上均有差异,高频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高,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