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化生长因子-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世杰  胡素銮  王玉银  申纪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392-3394,i006
背景:哺乳类动物有3种TGF-β异构体即TGF-β1,β2,β3,这3种异构体各自具有独特而不同的生物学作用,TGF-β1是明显的促瘢痕形成因子,而TGF-β3可减少TGF-β1,β2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此,TGF-β3有可能是人体内天然的抗瘢痕形成因子。目的:通过外源性TGF-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生长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完成,对象为新鲜无菌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于本科收治及门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45岁。干预:6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为4组,实验组又分为5,10,50mg/L组分别加TGF-β3 5,10及50mg/L,对照组加入FBM 1.5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GF-β3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其胶原合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TGF-β3,对HSFB体外增殖,HSFB I,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TGF-β3作用后HSFB胶原合成情况。结果:转化生长因子胁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作用120h后实验组细胞密度分别为(6.34&;#177;0.51),(6.01&;#177;0.38),(5.24&;#177;0.65)&;#215;10^5/瓶,明显低于对照组(10.69&;#177;0.76)&;#215;10^5/瓶(F=102.432~163.024.P&;lt;0.01);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实验组(10,50mg/L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4.01&;#177;70.27),(151.02&;#177;49.85)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9231.56&;#177;67.83)min^-1(q=32.124,31.021,P&;lt;0.01);下调TGF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对Ⅲ型胶原影响较小。结论:TGF-β1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下调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2),(28.3±2.1)mm3,5.0μg/100μL:(27.9±3.0),(30.4±1.7)mm3;Ⅰ型+Ⅲ型组2.5μg/100μL:(24.8±1.6),(29.5±3.3)mm3,5.0μg/100μL:(24.6±1.7),(27.8±1.8)mm3,t=1.981~2.025,P<0.05]。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差异,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患者10例,取其行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邻近的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各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 TGF-β1及Ⅰ、Ⅲ型胶原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靶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c-myc和c-fos蛋白产物在瘢痕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对其表达及胶原合成分泌的影响,探讨瘢痕增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HS)、非增生性瘢痕(NHS)和正常皮肤各9例标本进行了c-myc和c-fos蛋白产物的检测和比较;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TGF-β1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癌基因c-myc和c-fos的表达及胶原分泌的影响。结果癌基因c-myc和c-fos蛋白产物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TGF-β1可显著提高HS成纤维细胞c-myc和c-fos的表达及胶原合成分泌的增加。结论c-myc和c-fos蛋白产物可能是TGF-β1引起成纤维细胞内生物学效应的中间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typeⅠprocolla-gencarboxyterminalpropeptide,PⅠCP)、Ⅲ型前胶原N端肽(typeⅢpro-collagenaminoterminalpropeptide,PⅢN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growthfactor-I,IGF-I)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水平的改变,探讨它们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20例,非左心室肥厚(non-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NLVH)16例及2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ⅠCP,PⅢNP,IGF-I和TGF-β1,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PⅠCP、PⅢNP、IGF-I和TGF-β1的水平(μg/L)分别为162.8±32.7,7.6±3.4,129.5±38.2和40.3±5.4,对照组分别为95.3±13.8,3.8±1.3,68.7±12.5和24.8±4.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9.718,5.314,7.661,11.44,P均<0.001),其中LVH组各指标的水平(198.6±35.5,8.9±4.6,143.7±35.8,44.2±6.2)较NLVH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74~6.947,P<0.001~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有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合成增加、降解相对不足,测定上述各指标在高血压LVH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激素对瘢痕组织胶原合成的改变,探讨其对瘢痕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临床12例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分别移植到12只裸鼠的皮下,其中6只接受激素治疗,其他6只用生理盐水对照,移植物内注射3H-脯氨酸并于10,15,20d后取标本。结果治疗组的胶原合成部分的脉冲数在第10,15,20天为(10306±1013),(8106±2010),(7716±1836)c/(min·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胶原合成的脉冲数在第10,15,20天为(4073±398),(3174±319),(2681±306)c/(min·g)。结论激素能够减少瘢痕组织的胶原合成,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以探讨DCN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1/10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将5μg/LTGF-β1或同时与2mg/L重组DCN加入培养液中;培养12,24,48h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放射免疫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Ⅰ,PCⅢ)含量。结果:TGF-β1促进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S期百分比、升高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P<0.05或P<0.01);同时加入TGF-β1和重组DCN,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S期百分比,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均低于TGF-β1组(P<0.05或P<0.01),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CN具有抑制TGF-β1刺激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和促进瘢痕成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Sma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TGF-β受体下游信号蛋白.积雪草苷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使瘢痕内的TGF-β表达减少.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作用及机制.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烧伤整形科. 对象实验于2002-04/2003-03在中山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标本取自因增生瘢痕住院进行整形手术的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35岁.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由本科实验室经原代培养后传代获得.干预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积雪草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组,对照组不加积雪草苷,观察用药前后各指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积雪草苷对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影响.②积雪草苷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积雪草苷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减少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Smad2的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3,P=0.08),细胞中Smad7的含量实验组为(50.80±22.40)%,对照组(32 18±17.84)%,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24).结论积雪草苷抑制瘢痕可通过Smad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瘢痕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高表达,为达到抑制TGFβ1过度表达的目的,尝试用反义TGFβ1抑制瘢痕形成的方法,将基因治疗技术运用于临床医学.目的探讨反义TGFβ1对Ⅲ度烫伤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设计随机对照、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完成.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5只,体质量(250±20)g,购于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干预SD大鼠Ⅲ度烫伤后,分3组进行处理①反义TCFβ1脱氧寡核苷酸.②反义TGFβ1重组质粒.③空白对照.分别于烫伤后1,3,5,14 dRT-PCR、免疫组化检测TGFβ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烫伤后5,14,21,28,60 d原位杂交检测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病理检测炎性细胞浸润反应和胶原分布状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烫伤后1,3,5,14 d RT-PCR,TGFβ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②烫伤后5,14,21,28,60 d 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③病理检测炎性细胞浸润反应和胶原分布状况.结果反义ODN组和反义重组质粒组在烫伤后第1天TGFβ1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降低,14 d分别为0.176±0.014和0.213±0.071,表达均减少.反义作用组TGFβ1蛋白质的表达在烫伤后3周内均为低表达.原位杂交显示对照组在14 dⅠ型胶原mRNA开始表达,28 d达到高峰,随后减少,反义作用组无此现象,一直保持低表达.病理染色显示反义作用组炎性细胞浸润少,炎性反应低,胶原合成减少.结论反义TGFβ1可抑制Ⅲ度烫伤愈合中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防治瘢痕中的作用。方法采取组织块进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体外培养,另选50例膝关节深Ⅱ度烧伤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29只)用利多卡因0.75%浓度喷洒创面,对照组(25例,28只)用溶媒喷洒创面。结果利多卡因对HSFB的生长、胶原合成及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均呈浓度低赖性抑制,其中以0.75%浓度作用最为显著。临床中治疗组的膝关节外观异常发生率,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利多卡因可以通过减少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等途径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及组成的改变。【方法】以羟脯氨酸测定反映Ⅰ、Ⅲ型胶原蛋白总量。SDS PAGE电泳分离proα1 (Ⅰ )及 proα1 (Ⅲ )链 ,考马斯亮蓝染色 ,图像分析仪计算Ⅰ、Ⅲ型胶原蛋白比。【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相近 ,分别为 (0 .988± 0 .1 4 1 )mmol/L和 (1 .1 0± 0 .1 5 9)mmol/L ,均明显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 ;瘢痕疙瘩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为1 1 .4 91± 1 .2 2 3,高于增生性瘢痕、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 ,而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相近。【结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各型胶原蛋白表达强度的不一致性 ,对阐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及对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以探讨DCN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1/10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将5μg/LTGF—β1或同时与2mg/L重组DCN加入培养液中;培养12,24,48h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放射免疫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Ⅰ,PCⅢ)含量。结果:TGF-β1促进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S期百分比、高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P&;lt;0.05或P&;lt;0.01);同时加入TGF-β1和重组DCN,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S期百分比,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均低于TGF-β1组(P&;lt;0.05或P&;lt;0.01),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DCN具有抑制TGF-β1刺激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和促进癜痕成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性胶原过度沉积是心肌肥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生理性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调节细胞外基质的重要酶类,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 TGF-β1)能促进组织纤维化.目的探讨MMP-9及其生理性抑制剂TIMP-1和TGF-β1在心肌肥厚大鼠细胞外基质重塑中的作用及氯沙坦干预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雄性SD大鼠随机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组[1.06 mg/(kg·d)×15 d]、去甲肾上腺素+氯沙坦组[10 mg/(kg.d)×15 d].去甲肾上腺素腹腔注射,2次/d,连续15d,建立心肌肥厚的模型.氯沙坦灌胃给药.主要观察指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氯沙坦灌胃给药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查,病理检查,心肌胶原蛋白表达,MMP-9,TIMP-1和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的对比结果.结果大鼠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发生左心室肥厚及纤维化,胶原的含量及MMP-9(82.9±18.3),TIMP-1(43.8±7.3)和TGF-β1(49.4±7.9),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氯沙坦能降低室间隔的厚度,减少左室心肌中总体胶原、Ⅰ型、Ⅲ型胶原的合成及MMP-9,TGF-β1的表达.结论MMP-9,TIMP-1和TGF-β1与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有关.氯沙坦能有效的防治心肌肥厚及细胞外基质重塑,这一效应与其降低心肌中高表达的MMP-9和TGF-β1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Ⅱ型受体同源序列多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根据TGFβ1Ⅱ型受体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一段短肽,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分别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该短肽对TGFβ1所诱导的细胞胶原合成的拮抗作用.结果该短肽可以明显抑制TGFβ1所诱导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量及细胞内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该短肽可能作为TGFβ1 Ⅱ型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抑制或降低了该生长因子对细胞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77;1.2),(28.3&;#177;2.1)mm^3,5.0μg/100μL:(27.9&;#177;3.0),(30.4&;#177;1.7)mm3;Ⅰ型+Ⅲ型组2.5μg/100μL;(24.8&;#177;1.6).(29.5&;#177;3.3)mm^3,5.0μg/100μL:(24.6&;#177;1.7),(27.8&;#177;1.8)mm^3,t=1.981-2.025,〈0.051。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周玉皆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499-3501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方法:气管内注入少量内毒素与熏香烟复合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分成正常对照组(Ⅰ组)、COPD疾病模型对照组(Ⅱ组)、COPD疾病模型(气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Ⅲ组)、COPD疾病模型(阴虚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Ⅳ)、COPD疾病模型(血瘀型)+粉防己碱治疗组(Ⅴ组),测定大鼠肺组织支气管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Ⅰ组TGF-β1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呈弱阳性表达(+);Ⅱ组上述部位呈强阳性表达(+++);Ⅲ、Ⅳ、Ⅴ组TGF-β1在上述部位表达强度介于Ⅰ组和Ⅱ组之间。Ⅱ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457±0.047,高于Ⅰ组的0.213±0.034,有显著差异(P<0.05)。Ⅲ、Ⅳ、Ⅴ组TGF-β1相对含量为0.250±0.019、0.270±0.028、0.242±0.034,低于Ⅱ组(P<0.01),Ⅲ、Ⅳ、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粉防己碱能减缓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减少支气管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能抑制COPD的气道重塑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增生膜中Ⅰ和Ⅲ型胶原的含量和作用。方法:对22例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时切除的增生膜组织用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观察,photoshop分析,半定量研究Ⅰ和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Ⅰ和Ⅲ型胶原在22例视网膜增生膜中均有表达,Ⅲ型胶原在D级膜中含量明显高于C级膜(15.41±1.07,5.36±0.45,t=3.58,P<0.05),但Ⅰ型胶原在D级膜和C级膜中含量基本相似(3.70±0.59,4.03±0.38,t=1.36,P>0.05)。结论:Ⅰ和Ⅲ型胶原的异常表达,作为细胞黏附支架,可促进细胞移动,变换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增生,促使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不断发展,导致视网膜脱离。根据此原理在转录水平调节Ⅰ,Ⅲ型胶原表达,为阻断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原合成特征和合成类型在胚胎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方法应用3H-脯氨酸掺入法,Ⅰ、Ⅲ型前胶原放免测定法,观测分析胎儿,成人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3种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情况。结果与成人比较,胎儿成纤维细胞有更为强大的胶原合成能力(P<0.01),和较高的Ⅲ型胶原合成比率,(Ⅰ:Ⅲ胎儿组为67%:32%,成人正常皮肤组80%:19%,增生性瘢痕为75%:24%)。结论胎儿创伤愈合没有明显瘢痕形成,并不能归因于胶原合成的缺如,而胎儿成纤维细胞合成Ⅲ型胶原能力增高可能是胚胎创伤无瘢痕修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I、II型胶原mRNA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对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测定,以分析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诱导成骨中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BALB/c小鼠110只采用掷硬币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55只,设立rhBMP-2/bFGF为实验组,rhBMP-2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21d共8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对AL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观察2组在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I型胶原mRNA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的。②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I型胶原mRNA、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但是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I型胶原mRNA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③实验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早于对照组,在术后7,14,21d,实验组ALP分别为(63.85±6.87),(27.12±4.23),(8.93±1.49)IU/g;对照组ALP分别为(27.26±4.13),(70.65±5.92),(39.46±4.72)IU/g(t=12.40,20.85,17.52,P<0.01)。结论:bFGF增强了rhBMP-2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研究较多,但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分布情况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Ⅰ型胶原在人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表达与分布.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头颈外科1999/2002住院及门诊各类瘢痕手术患者3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20例;非增生性瘢痕10例.取材瘢痕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皮肤组织,每例6块共180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对其阳性反应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且免疫阳性反应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型受体含量100%,明显高于中心区20%(P<0.05);而Ⅰ型胶原中心区与周边区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非增生性瘢痕周边区、中心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皮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含量极少.结果提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高于中心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的防治可能是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