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贵刊《流沙坠简中敦煌医方简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1):48,1986〕(以下简称流沙方)发表后,又读《两张汉简医方的启示》〔上海中医药杂志,(4),35,1988〕,对敦煌汉简医方各有所见。笔者在敦煌马圈湾汉代遗址近年出土汉简中又得数方(以下简称敦煌  相似文献   

2.
读赵友琴先生《流沙坠简中敦煌医方简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1):48,1986],见“治久颏逆匈(?)止泄心腹久积伤寒方”一则(以下简称“流沙方”).作者于《居延汉简甲乙编》又得治伤寒方一简,(以下简称“居延方”)其文如下: 伤寒乌喙十分细辛六分术十分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刲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敦煌医方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石窟秘方与针灸图》《敦煌中医药全书》收载的方剂,建立敦煌方药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敦煌医方治疗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医方300首,涉及中药297味,用药总频次1661次。高频药物有甘草、肉桂、生姜、人参、白芍等。数据挖掘得到药物组合31组,关联规则9条,演化出3味药核心组合Ⅰ和Ⅱ共28对,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28首。结论敦煌医方临证重视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补血益气。挖掘得到核心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主要组成药物,其配伍规律及新处方可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俄藏敦煌古医方两首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对编号为Φ356V-I的两首俄藏敦煌古医方《除咳逆短气方》、《专中丸方》从文献形制、字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并揭示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出土牛疫方由两件残片拼缀而成,所载为一首医方。经考证认为,该方与敦煌P.3144第三方,及《新编集成牛医方》《牛经大全》所载两首以熏法治疗牛疫的方剂系有共同来源,并在传承的过程中各自发生了变化,传承时间越长,在药物组成上越是完备。  相似文献   

6.
《医方概要》(以下简称概要)为苏州李畴人先生編纂,成书于1935年,是一本用歌訣形式表达方剂内容的入门节。这书主要以汪訒庵的《湯头歌訣》(以下簡称汪本)和方仁渊的《新編医方汤头歌訣》(以下简称方本)为蓝本,并从这两书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敦煌医学中与《千金要方》内容相关的医方卷子,将其中与妇产科有关的内容进行释要,以揭示敦煌医学与《千金方》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以敦煌遗书<法要>探讨张仲景经方之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要讨论的经方,是专指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所载的方剂。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并载方51首,其中许多方剂虽名与张仲景经方有异,但组成及主治多有相似,兹参阅遗书《法要》,对张仲景经方之源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徐莺  段永强  牟德海 《新中医》2017,49(5):171-172
<正>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平胃丸本为晋·王叔和《脉经》的古医方,而在敦煌遗书《不知名氏辨脉法》之二全篇内容(以下称"敦煌古医方平胃丸")与王叔和《脉经》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敦煌古医方平胃丸的组成、用法、方证可以补缺王叔和《脉经》方剂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临床价值。已有研究显示敦煌平胃丸在  相似文献   

10.
正帛书《五十二病方》~([1])(以下简称《病方》)是目前已知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失考,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研究汉代以前中医方书的重要文献。全书9 911字,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二方,多则二十余方,共存医方283个,用药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体例相同。《病方》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所记载的  相似文献   

11.
在针灸医学发展史上,如果说《内经》意味着第一个里程碑,《甲乙经》意味着第二个里程碑的话,那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简称《千要》、《千翼》)应当属于第三个里程碑了。两部《千金》(以下简称《千金》)的作者孙思邈,对唐以前医学文献,几乎搜罗无遗,正如宋  相似文献   

12.
中医方剂,源远流长,然汉以前医方,所存甚少,今存医方中已臻完备者,唯张仲景《伤寒》与《金匮》方,以下仅就张仲景方对方剂学的贡献,略陈管见。 《伤寒》、《金匮》方的渊源 方剂之学,古有“伊尹为汤液”之说,而  相似文献   

13.
以敦煌汉简图版为底本,参考《敦煌汉简》释文,对其中的20枚医药简进行解读,发现西汉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施治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在汉简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和"针"的名词。  相似文献   

14.
《五十二病方》治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二病方》治则学初探王心东(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新野473500)《五十二病方》[1](以下简称《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最古的医方书,书中记载了十分宝贵的治则思想的运用与经验,鉴于迄今尚无对早于《内经》及先秦以前的中医治则思想进行专题研讨的文献...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书,名《伤寒杂病论》,后来才分为两部。《伤寒论》(以下简称《伤》)是论述外感发热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是论述内科杂病和一些妇科病的辨证施治方法。虽然两书收载的病种不同,但作者只有一个,而且汤方互用较多。《伤》共113方(佚一方),《金》共183方(佚3方。按有人统计《金匮》共205方。本文只统计至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源于王叔和《脉经》,但更接近王叔和《脉经》原貌。敦煌《亡名氏脉经》残卷存方计13首,惜已残缺,但其中7首方剂即桂枝汤、葛根汤、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平胃丸及前胡汤记载详实,易于辨识,在考证王叔和《脉经》古佚医方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古代遗留下来写有文字的帛书、竹简和木牍,主要记载和反映了秦汉以前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现见到的是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代遗物。本文拟对帛简中有关医药卫生之资料,试作考述和探讨。1907年和1916年,在我国西北地区,曾先后发掘出大批木简,如《流沙坠简》,惜其中医药简文较略,仅五六枚,且多残缺不全。近人林梅树和李均明氏对疏勒河流域范围内出土的汉简(主要是敦煌、酒泉地区),进行研究和整理,对旧简释文重新作了校订,名为《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所录简牍文书多为汉代遗物,大都是1913年和1916年斯坦  相似文献   

18.
敦煌医学卷子P.2662V中的紫苏煎为治疗肺病上气咳嗽或吐脓血之证所设,以该方灵活加减化裁治疗日久不愈之咳嗽,效果甚佳,经与传世文献《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方书进行对比,发现没有与敦煌紫苏煎组成相同的医方,即使方中含有紫苏或苏子的治疗咳嗽方,药物组成也不相同,其功用也有所不同,这说明紫苏煎是秘藏藏经洞而在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的珍贵方药,从紫苏煎中的药物牦牛酥、诃勒皮等组成来看,该方很有可能来源于敦煌西域的医家,也有可能是中原医家经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后经当地医家结合外来药物化裁而成,这两种情况均反映了丝绸之路医药文化中的中原医药文化与敦煌西域医药文化的密切交流。  相似文献   

19.
对《敦煌汉简》与《居延汉简》医药简中药物制度进行探究,指出西北敦煌、居延边塞屯戍队伍中,有一整套药物制度:1)中央朝廷领导戍边队伍药物行政、药物官吏体系的主体制度;2)药物机构自成体系的制度;3)药物和成方供给、吏卒就医用药的免费制度;4)药物采购在财务上的支出制度;5)对基层亭燧药物备置及检查制度等。以上制度保障了吏卒的健康和战斗力不受影响,确保了汉朝王廷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相似文献   

20.
宋业强 《四川中医》2006,24(12):33-34
《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很有临床实用价值。本文初步分析《圣惠方》治疗白癜风的内治方9首、外治21首,并对其立法用药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内治强调祛风通络,尤以擅用虫类药而见长;外治则以毒攻毒,擅用有“毒”之品。《圣惠方》治疗白癜风与当今临床用药有较大不同,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