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医证候分类特征,明确化疗对其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影响。方法:收集780例1998年1月—2008年1月浙江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大肠癌患者,将复杂证型分拆为单一证型进行统计,凡出现相应证型者即予归类。患者初次、末次入院及化疗前、后分别进行1次证型分类,比较初次末次入院及化疗前、后证型分布,观察化疗前后证型变化。统计接受化疗且存在证型变化患者,剔除化疗前即出现证型变化患者,分析化疗次数与中医证型变化相关性。结果:患者初、末次入院整体证型分布大致相仿,中医证候频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证、脾虚证、阴虚证、血虚证、痰湿证、热毒证、气滞证、阳虚证和血瘀证;末次与初次入院证型出现频率比较气虚证减少,脾虚证和阴虚证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大肠癌脾虚证及阴虚证病例明显增加(P<0.05),气虚证及血虚证例数减少(P>0.05),其他证型基本相仿;化疗2次发生证型变化例数最多,占53.2%;从证型的纵向比较来看,接受化疗的病例与未接受化疗的病例,其发生中医证型变化的概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介入大肠癌治疗需要考虑化疗对证型的影响,化疗后应着重对脾虚证和阴虚证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指标的变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0例健康体检者和135例大肠癌患者的PT、APTT、TT、Fib含量水平,并计数PLT,分为5种证型进行比较。结果:135例大肠癌患者中73例(54.07%)Fib升高,64例(47.41%)PLT升高,55例(40.74%)APTT降低,47例(34.81%)PT降低,48例(35.56%)TT降低,血瘀型与其他证型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证型大肠癌均较健康人血液黏稠度升高(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潜在血栓形成的可能,预后欠佳,凝血功能变化程度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肠癌中医常见证候分型及病机特点,为开展大肠癌证候学和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方法 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有关大肠癌中医证候现代文献,建立大肠癌中医证候文献数据库,对大肠癌常见证型分布和辨证依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50篇,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有35篇文献纳入研究范围,共计病例数2360例.通过规范化整理,将大肠癌中医证候整理为14个证型;出现频率较高的6个证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毒阻滞证、寒湿困脾证.结论 上述6个证型为大肠癌的常见让候;脾肾亏虚,外感或内生湿热瘀毒,蕴结大肠,日久成积为大肠癌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大肠癌术前证候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依次为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大肠癌术前主要证候群: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以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两虚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虚实证候与蛋白质差异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癌虚证(气血亏虚)和实证(湿热蕴结)蛋白质差异性表达,从蛋白质水平上探讨大肠癌虚实证的本质。方法: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虚实证大肠癌蛋白质,银染,PDQuest 2-DE软件分析,对部分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其胶内酶解后的肽质指纹图谱,查询SWISS-PROT、NCBI数据库。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共筛选出2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21个差异蛋白质得到鉴定,这些蛋白包括热休克蛋白、细胞骨架蛋白、抗氧化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能量产生相关蛋白、血液蛋白等。结论:初步建立了大肠癌虚实不同证型-蛋白质表达谱,为研究大肠癌虚实不同证型的本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搜集264例大肠癌患者临床证候资料,建立数据录入系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大肠癌中医证型。结果调查结果共涉症状、体征56项,其中,频率在5%以上的症状及体征共49项。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6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989%。聚类分析认为聚为4类证型最为明晰,更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常见证型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辨证,分别为淤毒阻滞证、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四种证型。结论淤毒阻滞证、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可能是大肠癌的临床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整理分析大肠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的研究进展。方法:结合机器检索与人工手检,检索2003—2013年CNKI及万方数据库关于大肠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的文献。结果:大肠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的相关文献主要从病理分型及分期、血清标志物、基因与蛋白表达、病变部位、转移情况和恶病质情况等几个方面探讨。结论:由于其中医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相应研究方法也尚未成熟,大肠癌的中医证候微观辨证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完善研究技术,使大肠癌的微观辨证研究更加客观,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79年1月-2010年10月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诊治大肠癌文献,通过频次分析总结中医证型和方药特点,以探讨大肠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型、方剂和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大肠癌证型7个,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常见证型,占63.03%。大肠癌成方96首,补益剂、理血剂、泻下剂占70.83%。大肠癌用药共184味,按功能归为39类,进一步合并为17大类。补虚、清热、利水渗湿类药和活血祛瘀药使用频次占67.10%;结论:中医诊治大肠癌证型和方药规律的分析结果可为目前大肠癌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多种信息处理方法构建大肠癌常见中医复合证候模型。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大肠癌患者病例资料1132例,运用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SVM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法对大肠癌患者病例信息进行建模。结果:在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方法构建的大肠癌证候模型中,随机森林效果最好,对各证型的识别率分别为:脾虚气滞(65.1%)、脾肾阳虚(83.3%)、肾精亏虚(92.3%)、湿热蕴结(97.7%)、气血两虚(96.3%)。结论:成功构建大肠癌常见中医复合证候模型,随机森林方法对证型的判断准确率最高,应用随机森林建模法可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39例(包括回顾性与前瞻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血浆分离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Angiogenin、ANG-2、EGF、bFGF、HB-EGF、HGF、Leptin、PDGF-BB、PIGF、VEGF)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中的差异表达。结果①总体上,大肠癌患者中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比例约为1∶4。②大肠癌患者术前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且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P0.05)。同时,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也呈现一致的变化,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③术前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P0.05);术后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的男性及女性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大肠癌血瘀证组患者的血清Angiogenin、ANG-2、EGF、bFGF、HB-EGF、HGF、Leptin、PDGF-BB、PIGF、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结论与非血瘀证患者相比,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清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明显更高,提示中医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辨证用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静  张军  朱琦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66-1167
目的:分析近年临床治疗大肠癌的常见证型和常用中药。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和用药情况。结果:37篇文献纳入辨证研究,53篇文献纳入用药分析。根据报道的文献数量和病例数量,证型以脾虚证最多见,其余包括肾虚证、气血两虚证、湿证、瘀毒证;临床用药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和胃、祛湿中药最常用。结论:大肠癌患者与脾虚关系尤为密切,并与肾虚、湿、瘀、毒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标记物、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均为回顾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新生肿瘤标记和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分期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差异性。结果①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分期以Ⅱa期和Ⅲb期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血管CD34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7、CK-20、CEA、CDX-2、p53、Ki-67、神经S-100、淋巴管D2-40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高于大肠癌非血瘀证患者(P0.001)。结论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血管CD34、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血瘀证患者,提示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寻大肠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7组病例数据,并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方中医证型比较。结果:湿热蕴结、瘀毒内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大肠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南方多以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为主。结论:大肠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的临床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87例大肠癌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主要中医证候以及证候的主要症状组成。方法:应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87例大肠癌患者四诊信息,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87例大肠癌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分别是脾虚湿阻证、气血亏虚证、阴虚内热证、湿热蕴结证、瘀血内停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大肠癌证候的主要症状。结论:以群体调查为基础,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较规范地开展大肠癌中医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肝癌)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肿瘤指标等临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方法 运用《中医肝癌与大肠癌病例汇报表(CRF表)》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客观指标等,分析肝癌与大肠癌的证型分布及各证型在临床客观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及“异病同证”的规律。结果 460例肝癌和759例大肠癌患者具有肝肾阴虚、脾虚、瘀血、湿热、实热、气虚、阴虚、隐证8种单证及各种兼证,其中脾虚证(27%)、肝肾阴虚证(12%)、隐证(11%)、湿热证(9%)、肝肾阴虚兼脾虚证(8%)为肝癌和大肠癌临床较为常见的五种中医证型。血常规HB、肝肾功能TBIL、ALB和GGT在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有显著差异(P < 0.05),AFP在肝癌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大肠癌证型间差异显著(P < 0.001)。但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在上述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兼脾虚证、隐证、湿热证是肝癌与大肠癌证候分布的前五位,其证候分布与HB、TBIL、ALB、GGT和AFP存在关联,提示这些临床实验室指标可能作为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证”辩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可以归属于多个中医病证,临床表现复杂,可以呈现多种证候。现代研究初步揭示大肠癌证候与病理、细胞类型、分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手术、化疗等现代治疗对大肠癌的证候有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同时对大肠癌湿热蕴结、瘀血内阻、脾气亏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等证候的生物医学内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大肠癌证候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58-1360
目的:初步探讨大肠癌恶病质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大肠癌恶病质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通过制订回顾性临床观察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共106例;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作为变量输入计算机,用SAS 9.0软件建立SAS数据库。对所有患者的症状、舌、脉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中心将其分为6类;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大肠癌恶病质常见的中医证候辨证要点,并初步明确证候辨证要点与症状间的关系;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观察大肠癌恶病质中医证型与营养不良程度、体重等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恶病质常见6个证候分型: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湿阻证、肠腑不通证、脾胃虚寒证。中医证候分型与病程、KPS、白蛋白等影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大肠癌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为主。中医药在治疗大肠癌时提倡辨证论治,注重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中医药治疗可贯穿于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的始终。为了更好地寻找大肠癌证候演变规律,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大肠癌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文献,以临床上常见的4个治疗阶段为方向,针对不同医家对大肠癌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证候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总结大肠癌证候演变规律和分布特点,对大肠癌的中医诊治规范化研究作出初步探索,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780例大肠癌患者,设计临床病例观察表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门诊和电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分析不同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80例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候出现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证、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痰湿证、热毒证、气滞证、阳虚证、血瘀证.对48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阴虚证患者生存期短于非阴虚证患者(P<0.05);单纯气虚证患者生存期长于非单纯气虚证患者(P<0.05);单纯脾虚证患者生存期与非单纯脾虚病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阴虚证的患者预后差,单纯气虚证的病例预后相对较好,阴虚证、单纯气虚证可作为大肠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99例大肠癌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4个证型。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大肠癌各证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CC1C8092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C1900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型与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C19007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大肠癌中医证型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