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血法及化瘀法在理论上有不同的概念和涵义,在病变程度上亦有轻重差异,前者较轻浅,后者较深重。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血瘀病证不同阶段的治疗法则。“活血”以荡涤流通血运为目的,“化瘀”以消磨祛瘀散结为目的,前者用于“瘀未成之前,后者用于瘀已成之后”。本文从活血法及化瘀法的含义、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应用中医滋阴清热、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配合抗痨药治疗结核性盆腔炎92例,结果,显效57.6%,有效35.9%,无效6.5%,总有效率为93.5%。并对其中有肿块及结节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5例,与有肿块及结节而单纯用抗痨药治疗的32例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肿块与结节消失与缩小分别为:前者为94.3%,后者为59.3%。无效率前者为5.7%,后者为40.6%。  相似文献   

3.
采用柴胡疏肝饮单味中药饮片精制颗粒配方治疗胃脘痛气滞证,与采用同名全方汤剂治疗者进行对照,前者显效率显著高于后者,总有效率及主要症状有效率亦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4.
朱玲 《中医药学报》2007,35(5):49-50
本文通过对《万物》和《五十二病方》两书中的药物学知识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后者的药物学知识较前者丰富。虽然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渊源,不过并不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学术继承或者单纯的发展关系。而且从行文体例及功效描述的方式等各方面看,《万物》更像是早期的本草学著作,只是这时还相当简单粗糙。  相似文献   

5.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1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洪俊 《中成药》2000,22(8):558-560
目的:比较血府逐瘀口服液合全天麻胶囊与全天麻胶囊对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进行了71例临床验证,其中治疗组41例,对照组30例。结果: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2.93%,有效率为92.68%,后者分别为50.00%和83.33%。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1)。在TCD改善方面,两者均有一定疗效,但前者优于后者(P〈0.01)。此外,在改善血流变学方法,前者优于后者(P〈0.05)。无毒副作用。结论:  相似文献   

6.
1 麻黄、麻黄根两者均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前者以草质茎入药 ;后者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前者功效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 ;后者功效则能固表敛汗、理气化痰。2 夜交藤、何首乌两者均来源于蓼科植物何首乌。前者药用藤茎或带叶藤茎 ;后者药用其块根。前者功效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后者功效能补肝肾、泻肝风、清热解毒。3 地骨皮、枸杞子两者均来源于茄科植物枸杞。前者药用根皮 ,后者药用成熟果实。前者功效为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 ;后者功效则能补肾益精、养肝明…  相似文献   

7.
谈晨 《陕西中医》2013,34(6):731-73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将3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胃(人参、麦冬、党参、栀子、元胡、生地、生大黄、芒硝),芒硝外敷及穴位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下脘等)穴位治疗,后者给予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56%,前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重症胰腺炎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今后此病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邵铭 《江苏中医》1996,17(6):8-9
采用柴胡疏肝饮单味中药饮片精制颗粒配方治疗胃脘痛气滞证。与采用同名全方汤剂治疗者进行对照,前者显效率显著高于后者,总有效率及主要症状有效率亦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9.
通络头风汤治疗偏头痛88例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8例瘀阻脑络型偏头痛采用通络头风汤治疗,并与采用颅通定治疗的88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总有效率前者为96.6%,后者为72.7%,且远期疗效前者亦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饮食白有其独特的结构规律。近代科学发现人类生命存在和延长的基本因素是蛋白质。1910年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确立了氨基酸对营养的重要性之后,使现代人才明确提出饮食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即饮食涮配和营养成份,前者可因人而异;后者为人所共需。饮食结构曾经确立有两大体系:即东方饮食结构和西方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1.
同是一个心脏跳动为什么寸关尺三部脉的波形会各异?脉搏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都是中医学中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西医与中医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以解剖实践为依据,而后者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由于两种理论对人体循环系统的理解差异,笔者用中医脉诊仪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以振动理论来解释上述问题。为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及中医脉诊仪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崭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满""燥""青""涩"四字,即"瘀血"的四大主症。然而若是遵循教条主义,受原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就会固步自封,有失偏颇。瘀血的临床表现除了胸腹胀满疼痛、口干舌燥、舌色青紫、脉涩不利外,还可有痞块、感觉麻木、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痈疡、胎动下血、神志异常等诸多症状和体征,前者是辨证的基准,后者为鉴别的补充;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前者是对普遍性的归纳,后者是对特殊性的演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也是学习传统中医药的必读之书,但是惟有理论联系实践,从书本到临床,再从临床实践回味经典理论,反复实践,反复研读,不断加深理解,才能逐渐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处,才能寓发扬于继承之中,才能让经典成为提升自身的中医学理论水平和诊疗技能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仲景十分重视对《内经》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尤其在临床未病医学方面,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内核,其未病医学思想包括两大基本内容,即养生防病和已病早治两个方面。前者属于预防的养生医学范畴,后者属于临床治疗医学范畴。  相似文献   

14.
胡敬宝  徐涛 《河南中医》2003,23(10):15-16
对高血压病的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型与 2 4h动态血压的关系进行观察 ,结果 :肝阳上亢型 2 4h收缩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均略低于阴虚阳亢型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4h平均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显著低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 ,2 4h舒张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均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两种证型的血压昼夜变化规律亦有所不同。白昼收缩压肝阳上亢型略低于阴虚阳亢型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白昼的舒张压肝阳上亢型略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夜间收缩压肝阳上亢型明显低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 ,而夜间舒张压肝阳上亢型仍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虽然两种证型皆呈现昼高夜低的特点 ,但肝阳上亢型昼夜比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 ,可见肝阳上亢型血压昼夜变化大 ,而阴虚阳亢型变化较小 ;肝阳上亢型的收缩压累计值和收缩压负荷低于阴虚阳亢型 ,而舒张压累计值和舒张压负荷则高于后者。阴虚阳亢型的脉压差亦显著高于肝阳上亢型。可见 ,肝阳上亢型以舒张压负荷升高为主 ,而阴虚阳亢型以收缩压负荷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互动式教学在《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以寻找一种符合针灸学个性特点的新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方法:选择200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学生,按大班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互动式教学,对照组则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考核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能力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分数占60%,实际能力考核占40%。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能力考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互动式教学能促进教学互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应用针灸的基础及临床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中医内科血液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信义 《中医教育》2005,24(1):41-44
根据中医内科血液学科发展规划以及研究任务,提出了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内容.内涵建设内容涉及临床医疗、教学教材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外延内容涉及思维方式、应用技术等方面,并界定了外延范围以及通过外延可能分化的新学科.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中药主页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依托数据库和多媒体展示手段,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全面完整、形象生动的中医药信息系统.数字博物馆中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中国医学史及中药两大部分.其中中国医学史包括医史展厅、医史长廊、少数民族医学、中外医学交流、历代医家、珍本医籍、专科发展史、馆藏精品8个部分;中药包括中药展厅及标本精品浏览、中药基础理论、常用中药、道地药材、药食同源、中药的故事、馆藏标本7个部分.使浏览者对数字博物馆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其利用更方便、更直接.  相似文献   

18.
蔡向红  梁昕 《世界中医药》2013,8(6):620-622
自从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一百多年来中医界关于"谁主神明"一直争论不休,有待解决。本文探讨了"元神"和"识神"的概念并为心、脑、神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理论模型,为"心脑共主神明"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有助于解决心与脑"谁主神明"之纷争,更有利于开发行之有效的人格重建与潜能开发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AIDS is a global pandemic that has see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d effective treatm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ose infected and reduction i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While great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HIV/AIDS therapeutics, there is still no cure or viable vaccine in development. The high rate of HIV-1 mutation contributing to virus immune escape, combined with increase in sexual transmission and the significant clinical therapeutics side effects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treatment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novel therapeutics with broad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both CXCR4(X4) and CCR5(R5)-tropic viruses. In our search for novel modalities against HIV infection, we investigated several aqueous extrac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ollection and identified Sargassum fusiforme(S. fusiforme) as a potent inhibitor of HIV infection. Following the Western approach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we isolated several bioactive molecules from S. fusiforme and determined their mechanism of action. TCM and Western approaches to disease treatment and drug development have been shown to b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The former provides a rich medicinal history for natural compounds that can have clinical impact on a variety of illnesses, while the latter enables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informatics with rational drug design approach coupled to mechanistic underpinnings of such therapeutics. This multistep paradigm is demonstrated in the example of S. fusiforme as a treatment to prevent HIV infection, as described in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20.
中医情志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月香 《中医药学刊》2010,(9):1838-1840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