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艳丽 《海南医学》2005,16(10):113-113,13
目的 妊高征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 取250例妊高征患者为妊高征组,随机抽取正常孕妇310例为对照组,进行不同程度的妊高征与胎儿发育迟缓(IUGR)、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的比较。结果 妊高征组胎儿发育迟缓(IUGR)、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P〈0.005、P〈0.005)有显著差异。结论 加强孕期系统管理,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妊高征围产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酸对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测定40例正常孕妇和42例妊高征患者的血清尿酸(uA)、尿素氮(BUN)的水平。结果妊高征患者血清尿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妊娠(P〈0.01)。而妊高征的围产儿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1)。结论妊高征患者血清尿酸的变化不仅可作为临床监测围产儿预后的指标,也可对妊高征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同美荣 《实用医技》2008,15(1):49-50
目的:观察血钙、镁、尿酸水平与妊高征孕妇及的关系。方法:用Olg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0例妊高征组与50例同孕周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的血清钙、镁、尿酸水平。结果:妊高征孕妇血清钙镁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血清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比显著增高(P〈0.01),且血清钙、镁浓度的降低和尿酸水平的增高与妊高征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妊高征患者的血清钙、镁、尿酸测定有助与对疾病的诊断,低钙、镁可能是妊高征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的妊娠结局与脐带血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测定156例IcP孕妇的血清胆红素、肝转氨酶和甘胆酸水平,按严重程度分为IcP轻度组、重度组,同时选取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脐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血液流变学、产妇羊水粪染程度及其围产儿结局及妊娠并发症进行比较;并对血液流变学与产妇羊水粪染程度、其围产儿结局及妊娠并发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IcP轻度组和IcP重度组孕妇脐静脉血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孕妇,且ICP重度组孕妇的脐静脉血血液流变学指标比ICP轻度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P组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ICP组(重度和轻度)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围产儿死亡率与脐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相关(r=0.3l,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IcP患者的围产儿预后不同,ICP围产儿的预后与脐带血血液流变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β—HCG在妊高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孕妇的血清β—HCG水平。结果重度妊高征组的血清β—HCG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妊高征组、轻度妊高征组和正常妊娠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妊高征组的血清β—HCG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妊高征组和正常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妊高征组的血清β—HC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患者的血清β—HCG水平与妊高征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488,P〈0.05)。结论血清β—HCG可作为判断妊高征病程及胎盘滋养细胞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尿酸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8例不同时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再随机抽取同期到我院进行检查的58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尿酸水平以及不同尿酸水平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围产儿情况。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尿酸水平和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不同尿酸水平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儿情况和孕妇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尿酸水平,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以了解围产儿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高征(PIH)患者血清脂联素及胎盘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32例妊高征患者(轻度36例,中度56例,重度40例)为研究对象,62例正常孕妇为对照,比较各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胎盘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中、重度妊高征组与其他各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MMP-9的表达:重度组与任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组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高征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胎盘MMP-9的表达(细胞染色评分与阳性细胞百分率评分乘积)呈正相关(r=0.655,P〈0.05)。结论:妊高征患者脂联素与胎盘MMP-9表达的探讨对妊高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对妊高征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妊高征患者血中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酸和内皮素的水平及其关系。探讨B—hCG、Uric Acid和ET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按标准将70例妊高征分为:轻度35例,重、中度35例。另选正常中晚期妊娠妇女30例;β—hCG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尿酸测定采用生化分析法;ET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结果重、中度妊高征组ET、β-hCG和Uric Acid含量均高于正常中晚期妊娠组(P均〈0.05~0.01);轻度妊高征组血浆ET和β-hCG水平与正常中晚期妊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Uric Acid水平高于正常中晚期妊娠组(P〈0.05);重、中度妊高征组ET、β-hCG和Uric Acid水平均高于轻度妊高征组(P〈0.05);重、中度妊高征组血中ET、β—hCG和Uric Acid呈正相关(r=0.5713,r=0.5688,r=0.5849,P均〈0.05);而轻度妊高征组和正常晚期妊娠组血中ET和β—hCG变化无显著性相关(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仅有较弱的相关性(r=0.2313)。结论重、中度妊高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与胎盘滋养细胞功能失调相关。尿酸水平可以作为判断高血压孕妇是否合并妊高征的监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简称妊高征)患者瘦素与胎盘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PIH患者48例(PIH组)和30例正常晚孕妇女(正常晚孕组)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测定(RI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胎盘瘦素水平及胎盘神经肽Y水平的表达。结果 ①放射免疫测定(RI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妊高征孕妇产前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重度妊高征孕妇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妊高征孕妇(P〈0.01=;中度妊高征孕妇血清瘦素水平,又明显高于轻度孕妇(P〈0.01=;轻度妊高征孕妇血清瘦素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重度妊高征血清瘦素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③两组妇女空腹血清瘦素水平均与BM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正常妊娠组(r=0.428,P〈0.05=,妊高征组(r=0.502,P〈0.05=。④对照组与轻度PIH组胎盘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与中重度PIH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且重度PIH组明显高于中度PIH组(P〈0.01=。⑤对照组与轻中重PIH组胎盘NPY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0.05、0.01、0.01=。且各组PIH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⑥瘦素与NPY的相关性分析:对照组及轻度PIH组两者有相关性(r=-0.482、P〈0.05及r=-0.423 P〈0.05=;但中重度PIH组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781、P〈0.01及r=-0.853、P〈0.01=。结论 瘦素与神经肽Y可作为一种预测妊高征严重程度及衡量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高征(PIH)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GR)患者分娩方式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1月妊高征合并FGR58例患者分娩方式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妊高征合并FGR围产儿死亡4例(6、9%),新生儿窒息12例(20、7%)。其中阴道分娩组,围产儿死亡4例(18、l%),新生儿窒息6例(27、2%),而剖宫产组无l例围产儿死亡,新生儿窒息6例(16.6%),两组间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差异有显著性(P〈0、05)。阴道分娩组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胎儿宫内缺氧。结论: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控制妊高征,减轻胎儿宫内缺氧,降低FGR发生率。剖宫产是抢救妊高征合并FGR患者的有效手段,它可使胎儿迅速脱离不良环境,避免了宫缩时缺氧对胎儿的危害,有利于改善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周华鸣 《中原医刊》2011,(24):43-44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过1周的洗脱期后给予氯沙坦治疗,以25mg/d为起始剂量,每周测1次血压,按血压调整剂量直至血压正常(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最大剂量100mg/d。观察期间不使用利尿剂、降尿酸药物及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压、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氯沙坦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为[(128±9)mmHgVS(155±15)mmHg,P〈0.05]、舒张压为[(75±8)mmHgvs(98±9)mmHg,P〈0.05]明显下降、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387±28)umol/LVS(456±31)umol/L,P〈0.05]。结论氯沙坦降低血压的同时能降低血尿酸,对肾脏有保护作用,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按是否有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为两组,均检测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水平。心脏超声检测评估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的比值(E/A)及E值与组织多普勒瓣环速度(Ea)的比值(E/Ea)以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肌酐、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P<0.01)。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E/A呈明显负相关(r=-0.779,P=0.000),与E/Ea呈明显正相关(r=0.611,P=0.002)。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3.
胡轩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599-160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非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A组,30例高尿酸血症非2型糖尿病患者为B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为C组,另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健康查体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D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量其血压和血脂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非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高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尿酸血症非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压收缩压、TC、TG、LDL-C升高,HDL-C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正常组患者相比血压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④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糖尿病非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相比血压收缩压、TC、TG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高尿酸血症非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血压收缩压、TC、TG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均明显升高,HDL-C降低。在临床工作中,治疗胰岛素抵抗的同时降低高尿酸血症可能会收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梅 《中国现代医生》2014,(8):60-61,64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0例妊高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70%(P<0.01);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上述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艳 《中国医学创新》2013,(35):138-139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对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60例正常妊娠妇女进行血糖和血脂水平检测,并比较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血糖水平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可能伴有血脂、血糖代谢的紊乱,临床应加强孕期及围生期监测。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压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脉压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方法初发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300例,在冠脉造影前应用造影导管和压力传感系统直接测量主动脉根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主动脉脉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公式计算患者的估算GFR(eGFR),按照数值分布的三分位点将患者分为3组。结果随着分组eGFR的降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A/E比值和主动脉脉压、血清尿酸、肌酐、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等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P<0.01)。多元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eGFR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主动脉脉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A/E比值、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496、-0.236、-0.219、-0.218、-0.184、-0.163、-0.207、-0.177、-0.153,P<0.05,P<0.01),而与体表面积和主动脉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r=0.256,0.133,P<0.05,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压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是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钾、胱抑素及尿酸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以培哚普利+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n=30)或培哚普利+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n=30)进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24 h动态血压及血钾、血清胱抑素和血尿酸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氨氯地平组和氢氯噻嗪组血压指标均有降低(氢氯噻嗪组dDBP除外),且前者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氨氯地平组血压达标率高于氢氯噻嗪组(90.0%vs.76.7%,P<0.05);2组药物降压谷峰比值均大于50%,氨氯地平组收缩压降压谷峰比(SBPT/P)大于氢氯噻嗪组(P<0.05),舒张压降压谷峰比(DBPT/P)略大于氢氯噻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相比,2组治疗后血压平滑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氨氯地平组高于氢氯噻嗪组(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胱抑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氢氯噻嗪组亦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钾、尿酸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但前者降压效果优于后者。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在提高血压平滑指数、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平稳降压、肾脏保护等方面作用更强,可能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8.
黄珮  季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688-1690
目的:探讨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病情进展中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1、2、3级患者各50例,检测并比较其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1、2、3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压级别的升高,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同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2、3级,1、3级之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较1、2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且二者有明显相关性,尿酸对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可能与高血压发生的血管炎症和损伤因素有关,有效控制血压可明显降低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明 《当代医学》2013,(36):13-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9月来社区卫服中心体检者按血压状况分为高血压组、前期组和对照组,分别比较三组尿酸水平,并对不同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尿酸水平的提高,1、2、3、4水平的调整前收缩压分别为(114.2±15.8)mmHg、(126.5±32.5)mmHg、(129.3±65.2)mmHg、(133.2±51.2)mmHg,舒张压分别为(75.8±11.1)mmHg、(79.5±10.5)mmHg、(84.2±20.5)mmHg、(85.3±13.6)mmHg,均呈现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本趋势仍然存在(P〈0.05)。对不同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看到,1、2、3、4级尿酸水平的高血压OR值分别为1、2.875、5.762、19.842,随血清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0.05);对年龄、性别、BMI、空腹血糖、TC、TG等进行调整后,两者趋势仍然存在(OR〉1,P〈0.05),且最高水平尿酸组出现高血压概率为1水平的3.384倍,出现正常高值概率为1水平的1.975倍。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老年患者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相关联,是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