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乏辨证金标准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方法。方法收集全国9个省市10家医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04例,每例患者分别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完成证候要素判断,同时由3位中医专家对患者证候要素进行独立的临床经验辨证,2位及以上专家的共同意见作为证候要素的专家经验判断结果,完成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构造似然函数时,假设专家经验综合辨证方法独立于量表辨证,而两种量表辨证结果彼此不独立。采用MCMC方法,根据贝叶斯参数估计原理,利用抽样方法进行后验密度估计。结果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相比,《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证、血瘀证的敏感度有显著提升,痰湿证和气虚证方面敏感度显著降低(P0.05)。量表和专家经验综合判断都体现出较好的特异度。结论采用多诊断方法用于同一总体时估计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方法,可应用于缺乏金标准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量表灵敏度与特异度做出校正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宋汉秋 《河南中医》2011,31(10):1094-1094
目的:研究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证候学。方法:对87例符合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量化诊断,每个证以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最高30分。结果:痰瘀证、风痰瘀证常挟气虚证候,气虚血瘀证候多见,阴虚证候型相对较少。结论:气虚血瘀证是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之一,中风病急性期应重视气虚在中风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平平  高颖  张扬  马斌 《中医药研究》2012,(11):1325-1327
目的评价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2004年9月200g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中心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个时点(发病3d、14d、28d、90d)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第90天BI评分,对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第3天和第14天: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内火证、痰湿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新增组预后佳。发病第14天和第28天:阴虚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消失组预后差,余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发病第28天和第90天:内风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差;内火证、气虚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佳;痰湿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血瘀证证候新增组较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消失组预后差。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不同单证候演变对中风病的预后影响不同,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颖  马斌  刘强  钟海珍  黄粤 《中医杂志》2012,53(1):23-25
目的 验证《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采用中医证候诊断量表4+1的临床验证新模式,进行了两轮多中心临床验证,共有21个省市的23家脑病专科协作组单位参加,共验证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时点的中风患者1 053例.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上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该量表适合于对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证候的诊断,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的中医学证候学特征。方法: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及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为依托,调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录入的中风病患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横断面研究。应用广义Boosted模型,Wilcoxon秩和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多因素条件下证候及证候要素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3 322例,其中新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542例,复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780例。通过广义Boosted模型分析发现,证候学特征成为了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重要因素;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对新发及复发缺血性中风的证候诊断比较,发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痰热腑实证候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复发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痰、瘀、气虚的构成比高于新发缺血性中风病同样的证候要素的构成比(P0.01)。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全部的风、火、痰、瘀、气虚、阴虚证候要素表现也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显示出了特定的中医证候特征,提示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应重视证候学特征的因素,有必要通过更多的循证医学手段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探索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中医辨证方法新体系。方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进行提取。结果: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结论: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的提取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缺血性中风、证候、生物学指标",检索式为"并",根据文献筛选标准纳入与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并排除重复的研究。结果: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论文412篇,剔除106篇,初读后选取102篇进行精读。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生物学指标与证候相关性的研究既可弥补证候定性描述的不足,又可在证候和中风病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学指标、证候、中风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加完善的中风病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间的研究与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斌 《江苏中医药》2007,39(1):27-29
目的:研究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分布。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嫡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恢复期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取恢复期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特点是以虚证为主,虚证包括阴虚、气虚。结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了支持。将推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为最终建立中风病痛证结合的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体质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互关系,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从体质、证候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进行分析。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61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风痰瘀阻证患者出现频率最高,共30例;痰湿质是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易发体质,共20例;体质与证候对应关系分析显示:气虚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风痰瘀阻证;证候与MMP-9,IL-6关系: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IL-6分布经Z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证患者;风痰瘀阻证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患者;证候、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6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杂合突变34例;纯和突变15例;无突变12例,该基因位点突变率是未突变患者的4.08倍;痰湿质患者发病后其MTHFR C677T基因型倾向于表现为CT基因型;风痰瘀阻证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TT基因型;阴虚动风证患者发病后易发生杂和突变,表现为CT基因型。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体质关系分析显示,痰湿质、平和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提示发病前如对于偏颇体质进行调理,或许对预防缺血性中风病有一定效果;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MP-9,IL-6关系分析显示,风痰瘀阻证与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气虚血瘀证与MMP-9水平具有相关性。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T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C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阴虚动风证;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CT基因型患者易表现为痰湿质。为更深入地认识缺血性中风病病机提供依据,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证候复杂多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要素,这些证候要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运用.但由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证候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差异,而此类调查却未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缺血性卒中证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颖  马斌  刘强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11,52(24):2097-2101
目的 研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探讨其研制的方法学. 方法 在对证候诊断和证候评价进行界定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和14880例次临床信息采集数据,提取内风、内火、痰湿、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要素,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各证候要素相关条目专家评分的一致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四诊信息条目对证候要素的诊断重要性,采用Logistic判别法构造量表诊断模型并为量表条目赋权.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适合于对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的证候诊断,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可操作性强,其研制方法可为病证结合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2~24 周)患者的体质、证候分布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及中医四诊资料采集,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量表判断中医体质,根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确定中医证候,并进行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主要为瘀血质(20.97%)、痰湿质(18.71%)、气虚质(16.29%),证候主要为血瘀证(25.81%)、痰证(20.97%)、气虚证(16.45%)、阳虚证(15.16%).主要体质与证候相关分析显示,瘀血质与血瘀证、痰证、气虚证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证、血瘀证、阳虚证显著正相关,气虚质与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显著正相关.结论 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其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进行方法学探讨,体现了证候诊断、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对中医药诊疗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斌  高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目的:研究中风病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通过与发病第7天证候要素比较,来分析证候要素的动态时空性。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发病第14天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发病第14天症状出现的频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提取出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发病第14天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实证是以痰证、热证为主,虚证以阴虚、气虚为主。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发病第7、14天痰证始终是第一位,热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病第14天重要性下降,而气虚重要性在发病第14天逐渐上升,居于热证之前,阴虚始终居于末位,不是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结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诊断标准制定提供依据,证候诊断标准制定对中医药标准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项研究通过动态比较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不同OCSP分型患者证候要素量化评价及不同组合,探讨中风病病与证的关系。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及纳入病例:来自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中风病患者。对1997年6月~1998年6月发病72h内入院的中风患者进行连续回顾性调查研究,调查404例,符合纳入标准者234例。男性154例,女性98例,年龄33岁~90岁,平均6·9岁。其中完全前循环梗塞22例,部分前循环梗塞146例,后循环梗塞32例,腔隙性脑梗塞34例。1·2研究方法1·2·1疾病、病类及证候诊断标准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2]采用《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