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功能变化.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福氏志贺痢疾杆菌灌胃制造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然后评价两组大鼠同肠末端和远端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肠道表面分子CD11c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检测IL-1β、IL-4表达.结果 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后,免疫组化示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CD11c、CD80、CD86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且回肠末端和远端结肠IL-1β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肠道局部免疫耐受功能降低,影响肠道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表达失衡,使肠道功能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证实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中存在HBV的基础上,研究树突状细胞中存在HBcAg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CD54)等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者树突状细胞的CD40、CD86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HBcAg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组织病理改变中,阴性组的汇管区炎细胞浸润、肝组织炎症总积分均显著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 乙肝病毒可能对外周血DC表达CD80、CD86、CD40等功能性共刺激分子有明显影响,而与DC内HBV的存在与否无明显关系;DC内HBcAg存在者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大鼠(Lewis大鼠)骨髓来源改良树突状细胞(DC),为进一步研究核苷酸圈套技术抗移植排斥反应作准备。方法Lewis大鼠骨髓造血于细胞,体外经重组大鼠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成DC;核因子-kB(NF-kB)圈套寡核苷酸(NF-kB decoy ODN)用于阻止DC的成熟,降低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制备改良的DC;LPS用于刺激DC的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等的表达情况,分析DC的细胞特性。结果体外GM-CSF和IL-4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DC纯度高、数量丰富。NF-kB decoy ODN能明显降低DC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等)的表达,表现为非成熟状态;经LPS刺激仍能保持非成熟状态。结论经NF-kB decoy ODN处理的大鼠骨髓来源DC,其状态稳定,低表达表面分子和其刺激分子,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 IBS 患者(IBS 组)、UC 患者(UC 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C 组和 IBS 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UC 组大肠杆菌数量与 I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 IBS 组增多(P <0.05)。 UC 组和 IBS 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 IBS 组较 UC 组增加更明显(P <0.05)。结论IBS 和 UC 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 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 UC 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8~10周龄ICR系雌性小鼠,设激素依赖型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组2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5只及健康对照组5只,于感染后2、4、7、14、21d取材,进行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分析及阴道黏膜组织病理观察,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小鼠引流淋巴结及脾脏DC表面CD80、CD86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分析显示自接种后第2天起即有高水平的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且持续到观察期末;阴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量菌丝附着黏膜表面和黏膜组织内,并有炎性细胞浸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引流淋巴结DC表面CD86表达迅速上调,CD80表达则缓慢上调,脾脏DC表面CD80、CD86无明显变化。将各组阴道灌洗液中真菌载量与局部引流淋巴结中DC表面CD80、CD86表达百分比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CD86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46,P=0.004);而与CD80表达无相关性(r=0.807,P=0.052)。结论DC可能通过上调CD86在阴道局部抗念珠菌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泡型肝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的成熟度,探究DC在AE患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初诊并经病理证实为AE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0+细胞、CD86+细胞、CD83+细胞及(CD80%+CD83%+CD86%)/ CD14%比值。选取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该院初诊并经病理证实为AE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3、CD86、CD80表达率。结果 AE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检测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 CD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6细胞表达(7.94±1.32)较对照组低(P<0.05)。AE组外周血单核源性培养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的表达水平(41.71±8.16、39.69±8.05、50.79±7.72)均低于对照组(62.27±5.94、56.37±7.33、72.00±7.36)(P均<0.05)。结论 AE患者外周血DC成熟度比健康对照组低,存在成熟障碍,可能会导致宿主抗原提呈功能下降,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从而促进了多房棘球蚴感染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CD86和可诱导共刺激因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在Crohn病(Crohn disease, CD)肠黏膜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组(n=30)病变黏膜及相对正常黏膜共刺激分子CD86和ICOS的表达及CD4,CD8和CD20阳性表型的淋巴细胞分布,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CD组病变黏膜固有层CD86+和ICOS+淋巴单核细胞数量显著高于CD组相对正常黏膜及正常对照组(q=9.23,P<0.01和q=5.46,P<0.01)。同时,CD86及ICOS在肠上皮中亦有强表达,CD组高于对照组(H=24.93,P<0.01和H=4.66,P<0.01),而CD组内病变黏膜与相对正常黏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CD组病变黏膜的固有层、上皮内及小血管壁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CD组相对正常黏膜及对照组(P<0.05 或P<0.01)。结论: CD病变组织中CD86+和ICOS+淋巴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及肠上皮阳性率显著提高,提示共刺激分子可能参与了CD细胞免疫的异常激活过程,CD肠上皮细胞可能作为非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参与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膜分子表达水平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测定诱导DC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对同种异体T细胞功能情况,诱导成熟后DC表面分子表达与临床活动及预后相关指标ESR、CRP、RF、Stoke指数的相关性。结果RA外周血来源DC表达CD83、CD209、CD80、HLA—DR较正常人外周血来源DC增高(P〈0.05),RA关节液来源DC较RA外周血来源DC表达CD83、CD209、CD86、CD80明显增高(P〈0.05)。RA关节液组较RA和正常人外周血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明显增强。RA患者外周血诱导成熟DC表型CD83、CD209与stoke评分指数呈正相关。结论提示RA时关节内免疫反应可能与局部DC分化、成熟能力增强有关,后者可通过激活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反应,造成滑膜组织损伤。RA患者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与患者免疫亢进及所致的免疫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脐血单核细胞(C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DC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型的变化,以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脂多糖(LPS)的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DC表面CD11c、CD1a、CD80、CD86、CD40、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CD11c阳性细胞和MHCⅠ类分子在CBMC来源DC和PBMC来源DC的表达率非常接近(P>0.05)。CBMC来源的DC上CD40的表达率低于PBMC来源DC[(34.80±7.77)%vs(54.37±9.57)%](P<0.01)。经LPS诱导后,CBMC来源DC上CD80、CD86的表达率都明显低于PBMC来源DC[(3.72±1.63)%vs(7.82±0.81)%、(28.53±4.67)%vs(45.62±5.16)%](均P<0.01)。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均低于PBMC来源DC(P<0.01)。结论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低于PBMC来源DC,可能是造成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及脐带血移植时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人树突状细胞(DC)受体CD83、CD86、CD36、CCR7和μ-阿片受体(MOR)表达的影响,探讨高血糖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和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7d后未成熟DC分3组,分别在含有D-葡萄糖5mmol/L(NG组)、10mmol/L(TG组)和25mmool/L(HG组)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3、CD86、CD36、MOR和CCR7的变化。结果:TG组和HG组DC表面分子CD36、CCR7、CD83和CD86的阳性率均高于NG组(P〈0.05-P〈0.01),HG组DC表面分子MOR的阳性率高于NG组(P〈0.05),而HG组CD36、CD83和CD86的阳性率亦均明显高于TG组(P〈0.01)。结论:高浓度葡萄糖能促进DC表面分子CD36、CD86、CD83和CCR7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光镜、电镜下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的改变及其与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表达的关系,探讨其在IBS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经结肠镜钳取10名正常人和30例感染后IBS患者的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应用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法(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IL-2、IFN-γ进行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计算每10个高倍视野下染色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数。再取其中12例采用石蜡连续切片及原位包埋法透射电镜观察MC的形态变化及其相邻组织结构。并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IBS患者乙状结肠MC明显增多(P〈0.05),大量MC表现为活跃的脱颗粒状态。同时IL-2、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活动期IBS患者MC传递了免疫反应信息,可能是免疫机制和神经机制的中间环节;IL-2、IFN-γ(属于Th1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可导致内脏高敏化;感染并非导致IBS患者肠黏膜MC改变的惟一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HBVS-ecdCD40L表达对乙肝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乙肝转基因小鼠分别肌肉注射质粒pcDNA3.1-S—ecdCD40L、pcDNA3.1-S、pcDNA3.1或PBS,每只100.g/25g,2、4周后各加强免疫一次。首次免疫6周后,取血,分离DC,检测细胞表型及功能,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注射pcDNA3.1-S-ecdCD40L小鼠Dc中CD80、CD86、MHC CⅡ及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白介素-12(IL-12)的分泌及刺激淋巴细胞的能力均高于其余组小鼠,而平均血清HBVDNA含量明显低于其余组小鼠。结论:pcDNA3.1-S-ecdCD40L重组表达载体介导的HBVS-ecdCD40L表达能有效地促进转基因小鼠的Dc成熟分化和功能提高,激活Dc中的TLR4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柴少卿  季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2):1425-1428
目的:探讨喘息性肺炎患儿外周血中共刺激分子CD28和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了喘息性肺炎患儿及正常儿童外周血中共刺激分子CD28和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喘息性肺炎组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亚群分析显示,喘息性肺炎患儿CD8+CD28+较对照组升高(P〈0.05),CD8+CD28-、CD4+CD28+较对照组降低(P〈0.05),CD4+CD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喘息性肺炎组CD3+、CD3+CD4+、CD4+/CD8+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CD19+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CD28参与了喘息性肺炎的发病机制,阻断第二信号有望成为治疗喘息性肺炎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的第5天,实验组HER2’MCF-7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孵育24小时,以不加上清液的树突状细胞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S0、CD86、CD40、CD83和HLA—DR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IL-12、TNF—α、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用改良的MTT比色法检测上清液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树突状细胞与HER2’MCF-7细胞的上清液共培养后,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及CD40均表达升高,同时伴随着IL-12、TNF-α、IL-6的分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较,上清液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对激活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明显增强(P〈0.01)。结论HER2’MCF-7细胞能改善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和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提示HER2’MCF-7细胞对树突状细胞是免疫刺激作用,对于HER2’的乳腺癌可采用基于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CD40L在人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了3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及2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40L的表达.另取8例健康人骨髓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治疗前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中,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外,CD40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患者CD40较其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CR患者接近对照者,两未缓解(NR)患者CD4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D40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CD40L均存在表达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0是参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发病和抗白血病免疫反应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与白血病分化程度及分型有关,CD40表达异常可能是AML发病机制之一,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调节单个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纠正AML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免疫基因治疗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川 《吉林医学》2010,31(27):4670-4671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相关协同刺激分子CD28和CD152在重症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50例重症肺炎患者(重症肺炎组)和50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28、CD152)进行检测。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CD28/CD152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8CD3/CD3、CD152CD3/CD3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协同刺激分子CD28、CD152表达异常,并参与了重症肺炎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在Graves病(GD)的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免疫病理意义。方法运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检测10例GD组织和10例非毒性甲状腺肿(NTG)组织中共刺激分子基因的表达水平,原代培养的甲状腺滤泡细胞(TFCs)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细胞因子对其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GD组织一系列共刺激分子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NTG组,其中共刺激分子CD40、CD40L、OX40L和ICOS基因表达尤为显著;炎症类细胞因子可上调原代培养的TFCs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和GL50。结论共刺激分子在GD组织异常表达,提示CD40-CD40L、ICOS-GI50及OX40-OX40L信号在GD的局部免疫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体外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Mo)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的方法。方法:采用连续贴壁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CSF和IL-4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TNF-α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80、CD83、CD40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DC形态变化。结果:采用连续贴壁法和用GM—CSF、IL-4和TNF—α联合培养可以从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出大量的树突状细胞,且高表达CD80、CD83、CD40,表达率分别为84.29%、90.73%、92.38%。D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浓度为38.52±11.34pg/ml。结论:采用连续贴壁法和用GM.CSF、IL-4和TNF-α联合培养可以从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大量的树突状细胞,检测表型CD80、CD83、CD40的表达率和细胞因子IL-12浓度可以鉴定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5-羟色胺(5-HT)表达的差异,探讨外周5-HT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IBS腹泻型(D—IBS)21例、便秘型(C—IBS)22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19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黏膜5-HT阳性细胞,计数阳性细胞数量并进行分析。结果D—IBS组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5-HT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并且回肠黏膜阳性细胞数也多于C—IBS组(P〈0.05),C—IBS组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道5-HT的增加与IBS发病相关,IBS不同亚型发病机制可能与5-HT不同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表达分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83,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抑癌基因RunX3调节TGF-β1对树突状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经过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等方法综合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UC组)及正常志愿者40例(对照组)结肠镜下乙状结肠肠黏膜活检标本,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RunX3mRNA、TGF-β1mRNA和成熟树突状细胞常用的表面标志物CD83mRNA。结果:(1)与对照组肠道黏膜组织相比,UC组RunX3mRNA、TGF-β1mRNA的表达下调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D83mRNA的表达上调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UC组肠黏膜组织中RunX3mRNA与TGF-β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9,P〈0.05),RunX3mRNA与CD83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6,P〈0.05),TGF-β1mRNA与CD83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4,P〈0.05)。结论:RunX3mRNA、TGF-β1mRNA及树突状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RunX3基因可能通过调节TGF-β1介导树突状细胞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