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联合免疫疗法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8月-2010年12月,对收治的34例皮肤MM患者按照无瘤技术在一定深度与广度完整切除肿瘤病灶,根据创面部位、大小、深度,遵照“宁近勿远,宁简勿繁”的原则,分别选择皮瓣或皮片修复创面;术后按照“扶正驱邪”理论,选择免疫治疗做为辅助治疗,并按期随访。结果14例采用18个皮瓣修复,皮瓣均100%成活,术区外形与功能良好;13例于术后7~132月得到随访,9例存活,4例死亡;存活者中最长1例已无瘤健康存活11年。18例皮片修复者中,7例皮片存活率为95%左右,经换药愈合;其余11例皮片成活率均为100%,术区外形与功能均良好;15例术后12~120月随访结果显示,9例存活,6例死亡。2例分别行掌指/跖趾关节离断术者,伤口一期愈合,现分别为手术后15月与24月,全身情况良好,局部无任何复发迹象。结论手术联合免疫治疗是目前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足跟与足跖部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适宜方式。方法 对 1 994年以来收治的 1 2例足跟与足跖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病灶彻底切除后 ,7例患者采用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创面 ,5例患者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对其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皮瓣修复组获得随访的 6例患者均存活 ,术区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局部无复发 ;皮片修复组 4例患者获得随访 ,其中 2例死亡 ,1例局部复发 ,1例发生全身转移 ,另外 2例存活 ,术区外形和功能尚满意。结论 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彻底切除足跟与足跖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其中切除深度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跟部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病灶后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术前、术后应用α-干扰素肌注免疫治疗。结果 11例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经6个月至5年随访均存活,未发现病灶复发或转移。结论 跟部恶性黑色素瘤进行手术切除,皮瓣修复,术后、术前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皮肤恶性肿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青少年皮肤恶性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91年2月~2003年9月间,收治13例青少年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采用病灶彻底切除、皮瓣转移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辅以放射、化学或免疫等方法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与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鳞状细胞癌6例、基底细胞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4例和血管内皮肉瘤1例,是本组病例的主要类型,术后随访2~8年,随访12例,失访1例。局部复发与淋巴结转移3例,截肢(指)2例,死亡2例,其余术区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彻底切除病灶是皮肤肿瘤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皮瓣、皮片修复有助于术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放射、化学和免疫等辅助治疗是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收集1981年12月至2011年12月鳞状细胞癌105例,其中手术治疗101例。切除病灶后,根据创面不同部位、大小、深度,选择任意皮瓣、肌皮瓣或皮片修复创面;创面位于面部及关节部位采用分区植皮方法。结果病灶切除后,移植皮片48例,任意皮瓣或肌皮瓣修复53例;随诊6个月以上85例,随诊5年以上52例,16例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8例死亡,其余患者术区外形良好,局部无复发。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早期发现行完整手术切除仍然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对手术缺损可以采用整形美容方法修复,实现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和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扩大切除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44例,对47处缺损分别采用直接拉拢缝合、游离植皮、各种邻近皮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游离大网膜 皮片移植等方法修复。结果:因皮瓣下血肿致延期愈合1例,大网膜坏死而重新植皮1例,面神经麻痹2例,部分皮片坏死2例,其余的病例均Ⅰ期愈合。结论: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其中以邻近随意皮瓣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瘢痕癌的整形外科治疗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整形外科修复治疗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瘢痕癌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27例不同类型瘢痕癌的恶性程度和不同部位,拟定扩大切除范围和浓度,局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邻近带有知名血管蒂或无名血管蒂的筋膜皮瓣修复辅以中厚皮片游离移植,若局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创面较大,采用单纯厚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8年无复发19例,4-5年复发再手术后5年无复发4例,多次复发再手术生存5年以上2例,死于广泛转移2例。结论 应用不同的整复方法修复不同部位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是降低瘢痕癌复发率,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注重深度烧伤的早期治疗和严重瘢痕挛缩的早期整复治疗,更是降低瘢痕癌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足底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后两种修复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31例足底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4例,女17例。临床分期:I期2例,Ⅱ期9例,Ⅲ期20例。手术均行距肿瘤边缘2cm的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足底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以两种方式修复,A组(11例):直接从同侧腹股沟切口取全厚皮片修复或皮瓣修复+取同侧腹股沟全厚皮片修复供皮瓣区。 B组(20例):直接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植皮修复或皮瓣修复+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修复供皮瓣区;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腹股沟伤口并发症及足底局部复发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足底缺损区植皮或皮瓣完全成活,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两种方法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腹股沟伤口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从同侧大腿取中厚皮片修复相比,从腹股沟切口直接取全厚皮片修复减少手术伤口,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皮瓣修复术和游离皮片移植术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近远期疗效,探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皮肤缺损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根据手术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方式分成A组(皮瓣修复组)和B组(游离皮片移植组)。分别对A、B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以及术后短期植皮或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长期皮瓣或植皮皮肤的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分离不适感、生存转归、辅助治疗、肿瘤复发转移、关节功能活动度等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病例在不稳定感(关节活动障碍或组织分离感)、肿瘤复发转移、生存转归、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近期皮瓣或植皮成活率、患者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及关节功能活动度这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的主观评价在外观满意和皮肤麻木感方面以及客观关节功能活动方面,A组优于B组。结论皮瓣修复和游离皮片移植都可作为修复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足跟部负重区皮肤缺损的修复应优先选择转移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局部逆行岛状皮辫、外踝上穿支皮瓣、内踝上穿支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恶性黑色素瘤广泛切除术后缺损的优缺点。方法:浙江省肿瘤医院骨和软组织肿瘤外科2010-01-13-2013-12~25收治的23例足底负重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原发灶广泛切除后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局部逆行岛状皮瓣、外踝上穿支皮瓣、内踝上穿支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对其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缺损面积为4cm×4cm~11cm×9cm,切取皮瓣面积5cmX5cm~12cm×10cm。14倒足底内侧皮瓣全部成活,其中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7cm×7cm。1例局部逆行岛状皮瓣出现小部分坏死,二期愈合,4例外踝上及内踝上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其中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12cm×10cm。4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中,3例成活,1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浅表性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无继发性渍疡出现,患足均可无痛行走。2例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术后出现局部复发。结论:各种皮瓣修复足底黑色素瘤术后缺损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对较小足根部的缺损(直径〈8cm)首选足底内侧皮瓣,较大的缺损可采用内外踝上穿支皮瓣,有显微外科条件的可考虑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局部皮瓣不能覆盖的缺损。  相似文献   

11.
曲兴龙  韩毓  张怡  傅红  师英强 《肿瘤》2012,32(9):744-747
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12月共93例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手术方式和预后.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外科分期标准: ⅠA期1例, Ⅰ B期2例,Ⅱ A期8例,Ⅱ B期9例,Ⅱ C期20例,Ⅲ A期18例,Ⅲ B期17例,Ⅲ C期16例,Ⅳ期2例;外科手术方式:广泛切除术26例,广泛切除术十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重建术7例,截指(趾)8例,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32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3例,广泛切除术十一期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5例,广泛切除术十一期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例;术后辅助化疗53例,干扰素或白细胞介素治疗78例.对7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 (2~50)个月.结果:Ⅰ期3例患者均存活;Ⅱ期获随访的28例患者中,8例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于术后18个月时出现骨转移,6例于术后36个月时出现皮内转移;Ⅲ期获随访的44例患者中,11例于随访期间死于肺转移,5例死于肝转移;Ⅳ期2例患者中,1例于术后12个月时因肺转移而死亡,1例于术后11个月时因肝转移而死亡.随访期间,77例患者中的43例患者为无进展生存.结论:早期发现以及早期手术治疗皮肤恶性黑素瘤可以获得较好的疾病控制率,规范化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是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术后辅助治疗可使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带蒂皮瓣在四肢躯干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例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3例、滑膜肉瘤 2例、平滑肌肉瘤2例、脂肪肉瘤 2例、上皮样肉瘤2例、皮肤鳞癌2例、足跟恶性黑色素瘤2例,均参照指南行肿瘤广泛切除术,因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大,无法直接缝合或植皮,根据肿瘤切除后创面缺损的位置,选择适合的带血管蒂皮瓣修复。   结果  1例足跟部鳞癌行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者因皮瓣远端发生坏死行二次清创局部任意旋转皮瓣加植皮后愈合,1例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术后2天出现皮瓣局部发黑,术后1周发现整个皮瓣完全坏死,经清创局部任意旋转皮瓣加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术后均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4例患者因多处转移死亡,余患者均生存,随访期间局部无肿瘤复发。   结论  四肢躯干软组织恶性肿瘤往往需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范围及深度均需要达到安全外科边界,广泛切除后皮肤缺损及残腔较大,应用带血管蒂皮瓣可有效填充覆盖创面,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面早期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在肢体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8月-2007年12月就诊于我院骨肿瘤科22例肢体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0~73岁,平均50.1岁;发病部位足底14例,足背1例,第二足趾1例,拇指甲下2例,腹股沟、大腿、膝部软组织各1例,胫骨1例.按照AJCC外科分期,Ⅱ期8例,Ⅲ期12例,Ⅳ期2例.保肢14例,截肢(趾)8例;保肢病例中局部切除后采用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重建10例,胫骨病变1例采用瘤段截除、人工关节置换术.外科边界:边缘切除4例,广泛切除14例,根治性切除4例.二期行区域淋巴结清扫14例.术后辅助达卡巴嗪化疗6例(同时加用放疗1例),干扰素和白介素生物治疗13例,中医药辅助治疗3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7例,随访时间3-9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2个月.结果 Ⅱ期患者8例中1例术后91个月局部复发,1例随访19个月后出现骨转移,1例术后12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均再次行手术治疗;余5例随访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Ⅲ期患者12例均行淋巴结清扫术,2例随访肺转移死亡,4例失访,余6例随访无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Ⅳ期患者2例,1例术后3个月因肺转移死亡.最终完整随访资料的17例患者中13例随诊无进展生存,原病灶局部无复发,植皮或转移皮瓣均成活或经过二期处理后愈合良好.结论 肢体黑色素瘤手术治疗后局部肿瘤可得到良好控制,并为肿瘤的综合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和形状选择皮瓣类型。6例采用叶状皮瓣,3例采用菱形皮瓣,4例采用V Y推进皮瓣于广泛切除术后行局部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 结果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处理后延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经6~28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均佳。尚无复发及死亡病例。 结论局部皮瓣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修复重建的方式效果确切,可达到最佳修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 variety of side effects following the tattooing of the skin were reported over the years. Analyt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some tattoo inks contain harmful compounds. Methods: We presented six patient cases with cutaneous malignancies in tattooed skin and performed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search. Results: Two patients with black ink tattoos that were diagnosed with malignant melanoma raises the number of described cases to 36 patients. One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an immunologic reaction limited to the tattoo area after treatment with a targeted immune therapy. In the other patient, the malignancy (malignant melanoma) was fatal. Basal cell carcinoma was seen in four patients with tattoos containing varying ink colors (black, green, red). Thi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described patient cases to 18. Although some ink components and their cleavage products have carcinogenic properties,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a causative correlation fails. Further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tattoos and malignancies, as well as on the appearance of naevi in tattoos, are necessary. Determining the type of mutation might be helpful to separate sun-induced tumors from skin cancers due to other pathogenic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