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随访8例,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平均直径约7 cm,有包膜。组织学上肿瘤呈实性或假乳头两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β-catenin核阳性10例,α1-AT阳性13例,Vimentin阳性13例,CD10阳性10例,PR阳性9例,CKpan阳性2例,Syn阳性1例,CgA阳性1例。结论SPT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须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赵冬梅  付怀平  裴素丽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2):126-127,F000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PT)不是很常见,但近年来随着其发病率的增加逐渐被认识.自1956年首次由Frantz报道以来,命名繁多,1996年WHO正式将其命名为SPT.本文报道14例,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诊治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进行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因肿物浸润并包绕脾动静脉,2例因肿物与脾粘连紧密,故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余行肿物切除。其中1例经术中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本病。术后所有标本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胰瘘,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他均手术顺利,痊愈出院。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免疫组化:孕激素受体(PR)阳性7例(7/8),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7例(7/8),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6例(6/8),触突素(Sy)阳性4例(4/8),角蛋白(CK)阳性3例(3/8)。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瘤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实验室检验,易误诊;但病理学表现特异,术前、术中穿刺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对2005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5例SPTP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表型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SPTP患者男女比例1:4,均获手术治疗,疗效满意。该肿瘤呈囊实性,包膜完整,肿瘤细胞组织学形态较一致,并形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表达V im、Syn、CD56、CD10、AAT、AACT;不表达CgA。结论 SPTP是一种罕见的多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组织学图像有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免疫组化结果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21例SPNP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肿瘤由乳头区和囊实区混合组成,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抗胰糜蛋白酶(AACT)、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孕激素受体(PR)、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周期素D1(CyclinD1)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EMA)、嗜铬素A(CgA)阴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极低。结论 SPNP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SPNP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10例SPTP作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果 10例SPTP中9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29岁,术后随访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6.8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间。组织学上肿瘤由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10/10),a-AT阳性(8/10),CD10阳性(10/10),CD56阳性(9/10),PR阳性(nuclear)(8/10),AE1/AE3阳性(1/10),Syn阳性(8/10),CgA阴性(0/10),EMA阴性(0/10)。结论胰腺SPTP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手术治疗对SPTP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原发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进行临床与病理观察,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了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光镜形态,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标记AAT、Vimentin、Ki-67、CD10等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生物学行为。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大多一致,排列呈实性、片状,或以血管为中心的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结果一致:AAT、Vimentin、CD10均阳性,Ki-67<3%。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要结合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该肿瘤预后较好,但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随访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讨论。结果临床表现以腹部疼痛、腹部不适或腹部包块多见。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胰腺区或腹腔内实性或囊实性占位,边界清除,包膜完整。肿瘤位于胰头部6例,钩突部3例,胰颈部10例,胰体部5例,胰尾部14例,29例获得根治性切除,9例行单纯肿瘤切除,所有病例预后良好。结论典型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CT、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部分病例可以做到术前正确诊断;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2例均为年轻女性。肿瘤具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切面囊实性,细胞形态一致,无明显异型性,瘤细胞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和(或)可见"室管膜样"菊形团,囊性区为广泛的出血、坏死及间质黏液变性。免疫组化AACT、Vim、NSE、E-cad、CyclinD1阳性表达,AE1/AE3、EMA、CD10、ER、PR、CgA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极低。结论SPT多见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具有预后良好及存活期较长的特点。手术切除是SPT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月强  李梦虹  张恩龙 《河北医药》2009,31(20):2784-2784
2007至2008年我院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病例均表现有左上腹隐痛不适。术前B型超声均显示胰尾部囊实性占位,肿物大小直径4~10 cm不等,周边清晰。CT表现为密度不均但边界清晰的病灶,内部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周缘明显强化,内部不均匀强化。血CEA、CA19-9均阴性。1.2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胰体尾及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例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生长,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血窦丰富,中央以主细胞为主,外周以支持细胞为主,瘤细胞胞浆丰富,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Syn (+)、CgA (+)、CD56 (+)、S-100(支持细胞+)、EMA (-)、FVIII (+)、AE1/AE3(-)、D2-40(-)、Desmin(-)、Vimentin(+)、CD34(血管+)、GFAP(-)、NSE(+)、Ki-67(index<5%)。结论颈动脉体瘤非常罕见,提高对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 4例为女性。CT平扫表现为胰腺的囊实性占位,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具有完整包膜。6例中5例与手术结果一致,1例误诊为胰腺癌。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一定CT特异征象,在术前CT诊断可以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3例镜下均可见宽大的胶原带将淋巴组织分隔成多结节状;淋巴组织中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瘤巨细胞,间质胶原化,也可见镜影细胞,背景中见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3例CD30表达阳性,其中2例CD15和CD20均表达阳性,1例CD20表达阳性,但CD15表达阴性。病理诊断为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结论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少见,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肾嗜酸细胞腺瘤3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组中肾占位2例,肾上腺占位1例。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索状、乳头状或呈腺泡结构,胞质丰富,嗜酸,间质少,伴透明样变性;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圆形规则,染色质分布均匀,核仁位于中央,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显示CK、EMA表达均阳性,Vimentin、Hale胶体铁表达均阴性。病理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较少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避免误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成熟浆细胞构成,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79α、CD38、CD138和Kappa均阳性, Lambda、MUM-1、CD3、CD5、CD20和EBV均阴性。 WT1 mRNA和PRAME mRNA水平分别为0.073%和0.080%;IGH基因继裂重组阳性。结论发生于宫颈的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SPTP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女性,无黄疸,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胰腺肿块,以囊实性混杂密度为主,有包膜。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多期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所有病例均无胰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4-2011年确诊的7例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期有关胆管乳头状瘤的报道11篇文献29例患者,并进行分析.结果 胆管乳头状瘤临床表现为腹痛占91.7%,腹痛伴有黄疸占72.2%;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占69.4%,CA19-9升高占37.5%;影像学提示胆总管扩张占88.9%,组织学检查癌变占30.6%,随访28例,复发率为53.6%,病死率为35.7%.结论 胆管乳头状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该病的确诊最终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intestinal tumour,GIST)的生物学性质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GISTs病例的资料.本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8~73岁),平均55.2岁,38例GIST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38例切除标本进行横径检测;光镜下观察38例肿瘤细胞形态;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8例病人基本能完整切除肿瘤,26例良性GISTs中,肿物平均直径3.16cm,5例潜在恶性GISTs中,平均直径5.25cm,7例恶性肿瘤中,平均直径9.17cm.光镜下细胞形态分类:梭形细胞为主型21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2例,混合细胞型5例.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恶性组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38例行以下五个免疫组化指标测定:其中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者3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者31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者28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者15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者10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发病部位跟性别、年龄无关.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