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部分有假包膜,切面呈褐色或淡黄色,质地较均匀,有的中央可见放射状疤痕;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索或呈腺泡、小管结构,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杂色:CK8(+),CD117(+)、Vimentin(-),CD10(-)。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1例肿瘤位于左肾中上段,1例位于左肾孟输尿管,分别行左肾根治性切除和左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肿瘤切面呈灰褐色,质软;镜检瘤细胞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富含浓染嗜酸颗粒,核泡状,瘤细胞呈巢状、管状、微囊状或卵圆形片状排列,瘤组织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无细胞区;免疫组化:bcl-2(+)、PCNA(++)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但因其易合并肾恶性肿瘤,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MA的认识。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结果:经腹腔右肾根治性切除术,大体标本示肿瘤位于右肾背侧,与右肾实质分界不清,剖面可见大量出血坏死;镜下细胞增生活跃,部分乳头状增生,有轻度异型;免疫组化分析:HCK、LCA为局灶阳性表达,E-MA、Vimentin、NSE、des均呈阴性;随访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脏MA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因其良性的生物学特征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等肾脏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方法。结果行部分切除术的有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有8例,术中见11例患者都没有淋巴结肿转移,肿块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都在肾脏实质内,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包膜完整,在肾脏表面能触及或看见,直径约在0.8~5.0cm,平均2.7cm,直径<4cm的占大部分,为10例,最大的直径有5.0cm大,在肾盂内就能触及。11例患者的标本经病理检查其结果都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在随访过程中,无死亡及复发转移患者。结论肾嗜酸细胞瘤在术前诊断较困难,且同一肿瘤中可能并存恶性成分,所以应当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要加强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腺瘤最初用来描述一种发生在涎腺的肿瘤,后来发现在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泪腺及肾上腺均可发生。1942年首次报道,直到1976年Klein和Valensi最早报道了13例肾嗜酸细胞瘤后[1],肾嗜酸细胞瘤才作为一种独立明确的临床疾病被接受,以后的陆续报道才逐渐多了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理学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性质、起源和功能。方法 观察9例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 ,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甲状腺球蛋白 ( T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NSE)、波形蛋白和降钙素。结果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以细胞质嗜酸性、粗颗粒为特点 ,细胞形态多样 ,排列成滤泡型、小梁型和实体型 ,细胞角蛋白 ( + ) 8例 ,TG( + ) 7例 ,NSE( + ) 7例 ,波形蛋白 ( + ) 9例 ,降钙素 ( + ) 3例。结论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是有病理形态特点的潜在恶性肿瘤 ,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 ,不具有功能活动 ,区别良恶性不能靠特殊检查 ,要依赖传统的包膜、血管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5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示5例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左肾,最大径2.0-10.5 cm,肿块密度多较均匀,无出血、坏死,可见点样钙化1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病灶明显强化3例,肾髓质期病灶持续强化2例,延时期所有病灶密度降低。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3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3例。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CT显示密度较均匀的肿块伴有中心低密度疤痕及完整肿瘤包膜时可提示肾嗜酸细胞瘤。 相似文献
9.
10.
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嫌色细胞癌COX-2和BCL-2表达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OX-2和BCL-2在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嫌色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和18例肾嫌色细胞癌中COX-2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不同。结果COX-2和BCL-2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52.3%和42.8%;在肾嫌色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3%和72.2%,两项指标分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OX-2和BCL-2在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的高表达阳性率为9.5%和4.8%;在肾嫌色细胞癌中的高表达阳性率为50.0%和33.3%,两项指标分别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和BCL-2高表达可作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嫌色细胞癌鉴别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SPTP)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例镜下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假乳头状,并见出血、坏死、黏液变性及胆固醇沉积;细胞异型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示抗胰蛋白酶(α-1-AT)、波形蛋白( Vim)、孕激素受体( P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细胞角蛋白( CK)、CD56、CK8阳性,S-100局部阳性,CK7、嗜铬素( CgA)局部弱阳性;突触素(Syn)、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雌激素受体(ER)阴性,ki-67<5%。病理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论 SPTP属胰腺外分泌肿瘤,临床罕见,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诊断。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例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生长,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血窦丰富,中央以主细胞为主,外周以支持细胞为主,瘤细胞胞浆丰富,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Syn (+)、CgA (+)、CD56 (+)、S-100(支持细胞+)、EMA (-)、FVIII (+)、AE1/AE3(-)、D2-40(-)、Desmin(-)、Vimentin(+)、CD34(血管+)、GFAP(-)、NSE(+)、Ki-67(index<5%)。结论颈动脉体瘤非常罕见,提高对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3例镜下均可见宽大的胶原带将淋巴组织分隔成多结节状;淋巴组织中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瘤巨细胞,间质胶原化,也可见镜影细胞,背景中见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3例CD30表达阳性,其中2例CD15和CD20均表达阳性,1例CD20表达阳性,但CD15表达阴性。病理诊断为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结论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少见,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成熟浆细胞构成,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79α、CD38、CD138和Kappa均阳性, Lambda、MUM-1、CD3、CD5、CD20和EBV均阴性。 WT1 mRNA和PRAME mRNA水平分别为0.073%和0.080%;IGH基因继裂重组阳性。结论发生于宫颈的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1年6月收治的9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复习并讨论。结果9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2.5~7.0am,中位直径4.2em;位于左肾6例、右肾3例,肾上、中、下极各3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均位于肾实质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大体标本特点为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均质,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及瘢痕样病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特征不明显,是易被误诊的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0例眼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MB-45、S-100鼠抗人单克隆抗体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对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在葡萄膜25例、眼表组织8例、眼眶继发性肿瘤4例、眼睑皮肤2例、泪囊1例。病理分型:梭A细胞型13例、梭B细胞型12例、混合细胞型10例、上皮细胞型2例、其他类型3例。40例患者S-100均呈强阳性。HMB-45呈强阳性20例,中等阳性18例,弱阳性2例。所有患者随访2年,各病理学类型扩散率或复发率:梭A细胞型7.7%(1/13)、梭B细胞型0.0%、混合细胞型10.0%(1/10)、上皮细胞型50.0%(1/2)、其他类型33.3%(1/3),其他型及上皮细胞型的肿瘤扩散率或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x^2=12.46,P〈0.05)。〈50岁组28例,≥50岁1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0,P〈0.05);男性22例,女性18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P〉0.05)。结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葡萄膜和眼表组织,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其他型及上皮细胞型黑色素瘤扩散率或复发率较高,该病恶性程度高,应重视其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分析2例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Vimentin、Myoglobin、Desmin、α-SMA、EMA 、NSE、S-100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占我院同期肾脏恶性肿瘤的0.2%(2/1081),2例均为男性;左肾1例,右肾1例。组织学上肿瘤组织由交织成束状排列的长梭形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嗜伊红,核居中,呈长圆形,两端钝。经SP染色后,Vimentin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Myoglobin、Desmin均呈阴性表达。 结论 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较为罕见,诊断与鉴别诊断取决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分子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C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学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RCC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13例均行患侧肾根治性切除术。光镜所见:肿瘤细胞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组成,呈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呈多角形,胞膜清晰,胞浆呈半透明的网状结构,细胞核皱缩,有核沟及核异型存在,无明显核仁;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性,多呈圆形,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组化CD117(+),EMA(+),Vimentin(-)。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C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明确诊断需要依据典型的病理学特征。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长期随访发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intestinal tumour,GIST)的生物学性质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GISTs病例的资料.本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8~73岁),平均55.2岁,38例GIST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38例切除标本进行横径检测;光镜下观察38例肿瘤细胞形态;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8例病人基本能完整切除肿瘤,26例良性GISTs中,肿物平均直径3.16cm,5例潜在恶性GISTs中,平均直径5.25cm,7例恶性肿瘤中,平均直径9.17cm.光镜下细胞形态分类:梭形细胞为主型21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2例,混合细胞型5例.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恶性组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38例行以下五个免疫组化指标测定:其中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者3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者31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者28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者15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者10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发病部位跟性别、年龄无关.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