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约占43.9%),而在脊柱结核中又以腰椎为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多节段脊柱结核在脊柱结核中占10%左右嘲,多伴随脓肿、畸形及截瘫。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单节段脊柱结核,手术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我科于2006年5月收治脊柱颈、胸、腰椎多节段8椎体结核一例,已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技术在多节段胸椎结核前路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结核病呈高发趋势,脊柱结核越来越多,而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25%,而多节段胸椎结核增多,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应用在脊柱侧弯的治疗,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脊柱结核的治疗,但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却未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10月~2006年3月胸腔镜技术辅助小切口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4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9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颈椎、胸椎和胸腰椎及2例腰椎结核患者接受前路-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腰椎和腰骶椎结核患者接受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2个月时94.9%(37/39)植骨融合,治愈率为94.9%。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结核病呈高发趋势,脊柱结核越来越多,而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25%,而多节段胸椎结核增多,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应用在脊柱侧弯的治疗,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脊柱结核的治疗,但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却未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10月~2006年3月胸腔镜技术辅助小切口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4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1(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于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l(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脊柱结核10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约占50%左右,远较四肢关节结核发病率为高,脊柱结核中的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占99%以上,附件结核仅占1%以下,椎体结核发病率如此之高是由脊柱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的:(1)整个脊柱有23个可动椎体,椎体数目多;(2)脊柱是人躯体的中轴,椎体负重大,劳损多。椎体上肌肉附着少,松质骨成分多;由于结核菌易于在血流缓慢、劳损多的部位存留、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8.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胸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003年以来8例患C6~T3椎体结核的病例,抗结核治疗2周后,进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术后随访植骨部位均骨性愈合,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胸背部疼痛或不适明显缓解,无复发,近期疗效均较满意。结论前路手术可有效清除病灶、植骨,后路手术可固定多节段颈胸段脊柱,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颈胸段脊柱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脊柱结核同期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多节段脊柱结核多伴随脓肿,畸形及截瘫.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单节段脊柱结核,手术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自1996年7月~2006年12月,笔者收治19例多节段脊柱结核,在病灶清除、椎管前外侧减压、椎体间植骨后,同期行脊柱侧前方或后路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手术前正规化疗2~4周,调整内科疾病,行病灶刮除,清除病变椎间盘,自体大块骼骨块或肋骨条植骨,侧前方安装内固定系统,尽可能安装在病椎上,术后正规抗痨治疗1~2年。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4年,全部病例植骨均获完全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未见脊柱结核复发。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一次性完成手术,清除病灶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内固定器械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融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应用钛网前路重建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网重建植骨融合及前路或后路节段内固定手术,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和椎间平均高度、钛网沉降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伤口感染2例、腰椎结核复发合并窦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4.3%,融合节段后凸角术前21.5°±2.5°,术后6.5°±2.4°(与术前比较P<0.05)。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术前109.4±4.2mm,术后121.2±3.6mm(与术前比较P<0.05)。随访12个月~3年,平均24个月,无内固定失败,钛网在头侧和尾侧终板平均沉降率分别为27%和31%。66例钛网椎间植骨融合,3例无明显融合征象。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彻底病灶清除后应用钛网进行重建结合节段性内固定可以避免取骨区并发症和有效维持脊柱矢状位排列,但骨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占全部结核病的3%~5%[1].复杂复合脊柱结核病常见于临床,包括合并肺结核、结核性脓胸和肾结核等常需要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病,多发节段脊柱结核、经多次手术仍未治愈以及合并截瘫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骶椎脊柱结核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骶椎脊柱结核的必要性及适应证。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采用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结合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7例。病变位于胸椎3例,胸腰段8例,腰椎4例,腰骶椎2例;累及2个节段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3例伴窦道形成;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术前后凸成角10°~72°,平均31°。Ⅰ期后路器械固定、融合12例,Ⅱ期后路器械固定、融合5例。结果:平均随访3.1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后凸成角7°~58°,平均16°,椎间植骨平均在5个月融合,植骨融合率95.6%,1例有假关节形成。疗效按Chen标准优良率90%,术后无1例复发。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骶椎脊柱结核主要适用于多个节段受累、腰骶段及伴窦道的病例,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4.
刘仲前  唐六一  吕波 《中国骨伤》2005,18(7):400-401
目的:探讨Ⅰ期手术脊柱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31例,其中胸椎15例,胸腰椎5例,腰椎11例;平均年龄31.6岁;病程4个月~2.8年,平均9.2个月。全部病例经彻底病灶清除后Ⅰ期植骨内固定,前路固定21例,后路固定10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3.6个月(4个月~2年),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有神经症状患者得到改善,无感染和窦道形成。结论:彻底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引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结核增加了术后节段稳定性,植骨块牢固,植骨融合率提高,后凸畸形矫正满意。Ⅰ期内固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治疗58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单节段胸椎结核22例,多节段胸椎结核6例,单节段腰椎结核24例,多节段腰椎结核6例。分析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JOA评分,随访评估结核活动度、植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90±15.2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19.88)ml。术中无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JOA评分:优39例,良11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后凸Cobb角矫正满意。1例术后结核脓肿复发,经再次清创、持续负压引流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25.14±6.40)个月。无结核病变复发、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明显矫正度丢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58例植骨全部确定融合。结论对脊柱结核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同时完成病灶清除、重建脊柱稳定,是治愈结核病灶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后路植骨短节段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报道短节段内固定装置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及临床经验。方法:对1994-1998年采用改良入路,后路短节段R-F系统固定、植骨融合、同现灶清除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1例中,28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完全截瘫因持续时间过久,Frankel评分达D级。结核痊愈率及植骨融合率100%,畸形矫正率80.3%。结论: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内固定和病灶清除可同时进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较传统前路植骨内固定方式为安全可行,有效稳定病椎,矫正畸形,促进结核愈合,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7.
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最多见,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可以导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脊柱失稳和后凸畸形,国内外同道积极开展了Ⅰ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院采用Ⅰ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骨关节结核是主要的肺外结核之一,脊柱结核发生率占骨关节结核的50%~([1]),其病变主要是破坏椎体导致脊柱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引发脊柱失稳、椎管内压迫及脓肿形成。多节段脊柱结核表现为3个的椎体破坏,其中一部分的病变部位有1个正常椎间盘的相隔,表现为多个中心病灶共同破坏,称为跳跃型脊柱结核。跳跃型脊柱结核的特点为2处独立活动病灶,且病灶间有正常椎间盘相隔,其发生率在脊柱结核中占10.0%~16.5%~([2-3])。跳跃型脊  相似文献   

19.
17岁以下儿童与少年脊柱脊髓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了17岁以下儿童及少年脊柱脊髓损伤30例。占同期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6.06%。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损伤节段以腰椎为主,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发生率为40%。30例中26例有神经系统障碍。分析认为:儿童少年脊柱脊髓损伤中多节段脊柱骨折较多;无明显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较多;保守治疗效果颇佳且病人恢复快,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对于单节段的脊柱创伤、肿瘤或结核病例,由于复位、减压及固定技术的进步,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多节段的胸腰椎体结核、严重骨折治疗上则有一些难度。自2000年2月~2003年5月收治了上述疾病患者12例,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CGWS)作前路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