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温度及溶血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在不同温度、放置不同时间及不同溶血程度标本中NSE的含量。结果 (1)NSE检测结果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和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全血标本在25℃分别放置1h和4h后比较,血清NSE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和-20℃与25℃分别放置4h后比较,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溶血对NSE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与溶血程度呈正相关(r=0.983)。未溶血标本中NSE均值为7.97μg/L,当每溶解红细胞释放1g/L血红蛋白时血清NSE为26.75μg/L,血清NSE受溶血干扰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SE含量会因溶血,全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溶血标本不适用于临床NSE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本因素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33例,分别分析标本离心后放置不同时间、不同离心时间、溶血及冰冻4种因素对 NSE 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与冰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其余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溶血、标本离心后放置过久,或标本放置过久后离心均可致 NSE 检测结果升高,因此若标本不能迅速检测,可先离心收集血清,冰冻后于需要时复融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本实验主要探讨标本保存温度、时间及溶血对NSE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正常组,肺部良性疾病组和肺癌组各10例的每人双份血液标本分别在4℃和25℃下放置0 h,3 h,6 h再进行NSE水平测定;分别对正常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小细胞肺癌患者各1例的不同浓度的溶血标本进行测定,计算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与NSE含量的关系。【结果】在不同温度下,放置不同时间,NSE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4℃下3 h与6 h无显著性差异;3例受检者因溶血每增加1 g血红蛋白就可分别测定出29.28,25.66,36.47μg/L的NSE。【结论】NSE的测定会因溶血,测定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增高而使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溶血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血清标本分别置于4℃和-20℃,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放置当天、第3天、第5天的NSE水平,比较不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条件下,非溶血血清与溶血血清中NSE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相同温度下,放置第3天的NSE检测结果高于当天的检测结果(t分别=2.99、6.90,P均<0.05);而放置第5天检测结果较放置第3天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升高(t分别=1.97、2.04,P均<0.05)。在相同放置时间下,只有在放置第5天,4℃组的NSE检测结果高于-2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不同保存时间、不同保存温度及两者交互效应对于NSE检测结果均有明显影响(P均<0.05)。在相同保存温度、相同放置时间下,当天-20℃、放置第3天4℃和-20℃、放置第5天4℃和-20℃的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3.49、2.60、13.66、8.42,P均<0.05)。结论血清NSE含量会因溶血、全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溶血对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胰岛素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未发生溶血的血清标本,利用低渗溶血法分别制备轻度溶血、中度溶血、重度溶血标本各10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分别测定各组标本溶血前(0 h)和溶血后0.5、2、18 h的胰岛素浓度;通过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对溶血程度和时间对胰岛素浓度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溶血、中度溶血、重度溶血标本之间胰岛素浓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溶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0.5、2、18 h检测结果与0 h检测结果相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程度对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胰岛素浓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溶血时间则对测定结果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标本溶血和溶血时间均为影响胰岛素浓度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标本不同程度溶血对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将血液标本人为干预成不同程度的溶血标本,使用ECLIA检测各组标本中的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内分泌激素等共28项指标的浓度并做分析。结果标本溶血可使胰岛素(INS)浓度降低,使叶酸(F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升高,重度溶血有使铁蛋白测定结果偏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测定结果不受溶血的影响。结论除某些项目外大部分溶血标本的ECLIA测定结果没有受到影响。测定INS、FA、NSE时应绝对避免使用溶血标本,以确保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7.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8名受检者,取患者的两份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检测,一份为溶血标本,另一份为未溶血标本,对两份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指标检测,并且比较两份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结果溶血标本的ALB、TP、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溶血标本,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溶血标本的ALP、T-Bil、D-Bil、γ-GT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溶血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检测时,溶血会对检测结果产生明显影响,检验科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溶血,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提供依据。方法取未溶血标本的血清进行48项生化项目检验,然后经搅拌使标本发生轻度溶血、中度溶血、重度溶血,3 000r/min离心10min,进行相同的生化项目检验,对未溶血、轻度溶血、中度溶血及重度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溶血血清测定中共有16项结果与未溶血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溶血与未溶血标本检验结果的比较有25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标本检验有28项结果与未溶血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大部分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可产生显著性影响,在生化检测分析中遇到标本溶血但又必须报告时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提醒医师和患者引起注意;分析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速度、储存时间和标本是否溶血等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该院检验科859例不同因素的凝血标本对PT、APTT、TT、Fib指标的影响。结果采血量小于2.0mL标本和大于2.0 mL标本检测PT、APTT、TT结果均明显长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Fib检测结果短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标本经5、10、15 min后不同离心时间检测PT、APT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的标本经4 000r/min离心5min和3 000r/min离心1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室温(20~25℃)环境下储存1h后检测凝血4项结果与立即送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储存4h后检测APTT长于储存2h的标本,TT明显短于储存2h的标本(P0.05),PT和Fib检测结果与储存2h的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4℃环境下储存1、2、4h后的凝血4项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储存时间与立即送检标本的凝血4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检测PT和APTT结果明显短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TT结果明显长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Fib结果与未溶血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比例不合适、室温时间储存过长和标本溶血与否等都可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出现异常,采用4 000r/min离心5min替代3 000r/min离心15min可更快速地向临床报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本院I临床溶血标本40例、脂血标本32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以检测血浆甘油三脂每升高3mmol/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PT、APTT、TT、Fbg。对溶血和脂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溶血组PT、Fbg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溶血组P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血组PT、APT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bg干扰较大,建议临床重抽复测。(2)临床检测中脂血标本对PT、APTT、TT、Fbg测定结果有影响,均建议患者禁食12h后重抽复测。  相似文献   

11.
探讨影响血气分析测定结果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后标本保存时间、运送、溶血以及抗凝剂的使用等因素对血气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50份白细胞正常的动脉血标本隔绝空气放置2 h与20 min内上机的血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对血气结果的影响;对30份和40份动脉血标本第一次分析后,进行注入气泡后静置和注气后搓匀在室温放置5 min后,进行第二次分析,观察气泡对血气分析的影响;采用冻溶法对40例正常人动脉血红细胞内外血气进行测定,观察标本溶血、凝血的影响;对40份标本与抗凝剂混匀前后进行测定观察分析。结果:放置2 h后与20 min内测定血气分析比较,pH、PO2下降,PCO2升高(P〈0.01),注入气泡搓匀后导致PCO2降低,PO2升高(P〈0.01),溶血导致pH降低,PCO2、PO2升高(P〈0.01),未混匀的抗凝剂肝素导致pH下降(P〈0.05)。结论: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后标本保存时间、运送、溶血以及抗凝剂的使用是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由于临床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从检验科退回的溶血标本15份、血量不足标本23份、未及时送检标本19份、认为有问题的标本16份,对以上标本均进行患者的再次采血,并将两组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溶血、血量不足、未及时送检等问题标本与重新采血后标本的PT检测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凝血检测项目对采血技术要求比较高,应严格规范操作方法;如出现溶血、血量不足、采血部位不合适或标本未及时送检等,均应及时重新采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溶血对血细胞分析的影响.方法 选取门诊与住院患者37例(均无脂血、黄疸或溶血),把无溶血标本在KX-21进行计数,记录结果作为无溶血结果,然后用注射器抽取混匀的抗凝血再用力打入试管3~5次,人工造成标本不同程度的溶血现象,再次混匀标本上机测定,作为溶血后的结果记录下来.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溶血与不溶血结果作配对t检验.结果 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N)、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SD值(RDWSD)、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压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溶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计数(WBC)、中性分叶(Gron)、血红蛋白(Hb)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血会对血细胞计数产生严重干扰现象,通过简单离心能够观察标本是否溶血,严禁用溶血标本做血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4.
李晔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5-1916
目的观测不同波长设置时,3种溶血程度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的影响。方法用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血红蛋白(Hb)浓度。应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波长设置于340nm和340/660nm时检测20例住院患者,在不溶血和溶血程度在Hb为2.0、5.0、8.0g/L时ALT指标的变化。结果应用配对设计差值均数t检验得出,波长340nm时,与无溶血比较,Hb-2.0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Hb=5.0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Hb-8.0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长340/660nm时,与无溶血比较,Hb-2.0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5.0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8.0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溶血标本在两种波长设置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的溶血会影响ALT检测,不同波长设置抗干扰能力不同,340/660nm优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测定在骨创伤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测定健康人34名(健康对照组),骨创伤术后并发DVT患者22例(DVT组)和未并发DVT者46例(未并发DVT组)术前及术后2 h内血浆D-D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DVT组、未并发DVT 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VT组与未并发DVT组比较,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DVT组D-D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未并发DVT组手术前、后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D水平,对发生DVT的预警和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金蕊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0):2377-2378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实验室收到的来自门诊与住院部送检的1438份血液标本,分别对其送检时间、采集体位、采集部位、采集时间、溶血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检验结果差异。1438份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对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h后送检的检验结果与规范时间送检均值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送检时间和溶血是常见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因素,另外,采集体位、采集部位、采集时间也是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因此,需要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掌握正确的采集方式,把握最佳采集时间及送检时间,减少溶血等,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溶血对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浓度的影响。方法取35份血清血糖浓度〈5.0mmol/L、(5.0~6.1)mmol/L、〉7mmol/L的标本各35份,每1份分4管,一管作为对照,另三管分别人为溶血.使其血红蛋浓度分别为Hb〈1g/L、Hb=1g/L、Hb〉1g/L,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浓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当标本中的Hb〈1g/L、Hb=1g/L时与不溶血标本组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当Hb〉1g/L时,与不溶血组比较,平均下降2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中度以上程度溶血对血糖测定结果有影响.在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时应避免溶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稀释法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结果影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外观正常凝血标本40例,经注射器反复抽吸使其溶血后,溶血前后凝血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溶血后标本2倍稀释,稀释后结果通过回归方程换算出的结果与溶血前原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溶血前后两项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溶血后测定值高于溶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血标本2倍稀释后两项指标检测值经过回归方程换算后所得数据与未溶血的原检测数据相比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溶血标本PT和APTT的检测,采用稀释法后能较好消除溶血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采血管、标本处理过程以及存放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广东省中医院50例住院患者,空腹采静脉血,每份血液标本同时分装于2个试管,试管1为无添加剂干燥管(红管),试管2为促凝剂分离胶管(黄管),用罗氏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两管血清NSE水平。每管标本共测定3次,测定时间分别为标本采集后1、24、48h。其中1h和24h之间,标本经历了4℃保存24h、标本稍混匀和再离心的处理过程;24h和48h之间,标本只经历了4℃保存24h,随后直接上机检测NSE。结果红黄两管血清NSE水平在1h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管在24h时结果的均差值及阳性率显著高于1h结果的均差值及阳性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管的48h结果的均差值及阳性率与24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黄管标本的3次(1、24、48h)NSE测定结果的均差值及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凝剂分离胶管(黄管)对NSE血清测定结果的稳定性优于无添加剂干燥管(红管)。  相似文献   

20.
溶血标本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方法对64例患者血样在溶血前后的标本进行对照实验。结果两组标本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溶血标本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实验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