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柳青 《右江医学》2007,35(6):713-7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其常见的心律失常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1]。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我们对84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敏感时段的预测及监护,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MI患者Tp -e时间及Tp -e时间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58例发病24 h之内首次心电图的Tp-e时间及Tp-e时间离散度进行测定.结果:AMI组Tp-e、Tp-e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离散度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延长(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离散度增大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性增大.认为Tp -e、Tp -e离散度可作为预测早期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73例住院时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就其发病及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以及发病季节等进行了分析。AMI发病及其心律失常的发生均以凌晨5时~下午4时较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8.4 %及72.9%,其中又以上午9时~12时最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0.8%及31.8%。发病季节以冬、春、秋季为多。每周六、日发病数较低。  相似文献   

4.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城市,由于群众的医疗意识相对淡薄,并受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故发生AMI后就诊时间晚,或因就诊后办理住院等手续耽搁时间,常失去了溶栓的最佳时机.80年代Rentrop[1]成功地对AMI患者实施冠脉内链激酶溶栓治疗,标志着对于AMI的治疗已从预防、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被动阶段跨越到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突出挽救心肌的溶栓时代.笔者对进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在不同溶栓时间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时间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严重的急性心脏事件,易发生心脏骤停、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其预后往往不良。近年来在我国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者如在2—4分钟内复苏,可有半数存活,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为4%;然而AMI患者从发病至到达医院得到救治的时间平均为2—7h。因此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救治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应分秒必争。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元月至2004元月人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分段统计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和病例数。各时段进行X^2检验。结果急性心梗后恶习性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其它时间。结论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是有一定规律性。建议应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段内加强护理观察,减少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及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元月至2004元月入我 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分段统计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和病例数。各时段进行x2检验。 结果 急性心梗后恶习性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其它时间。结论 心肌梗死后 恶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是有一定规律性。建议应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段内加强护理观察,减 少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具体时间和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患者有AMI的56例患者,分别对每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探究,分析心肌梗死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特性以及护理对策。结果:经研究,56例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内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最多,占83.93%;此外,7~18点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较多,18点后至次日6点的例数较少。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护理人员要按各个时间段的病症变化情况实施对症护理,以增强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10.
肖杰 《大家健康》2016,(6):233-23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具体时间和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患者有AMI 的56例患者,分别对每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探究,分析心肌梗死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特性以及护理对策。结果:经研究,56例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内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最多,占83.93%;此外,7~18点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较多,18点后至次日6点的例数较少。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护理人员要按各个时间段的病症变化情况实施对症护理,以增强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AMI后梗死区内部及梗死周边区尚存活的心肌细胞L-钙通道电流(ICa-L)活性明显下降,形成心肌梗死后电重构,是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本实验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研究黄芪对AMI后1周ICa-L活性的变化,旨在为临床上应用黄芪治疗AM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老年内科住院期间发生AMI的患者79例,将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设为A组33例,单纯AMI患者设为B组46例;并随机选择同期体检CRP正常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  相似文献   

13.
崔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12-1512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观察102例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特点.结果: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83.3%,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7%;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52.9%,窦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58.8%.结论:AMI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性质与AMI 的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徐博 《当代医学》2021,27(31):93-9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0例AMI介入治疗患者中,14例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5.56%;纳入全部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及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梗死相关动脉数量≥2支、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血清WBC、hs-CRP、cTnI水平高均为AMI介入治疗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梗死相关动脉数量多、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疾病,以及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血清WBC、hs-CRP及cTnI水平高均是AMI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需在介入治疗前对有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患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减少心肌损伤,同时,需密切关注患者血清WBC、hs-CRP、cTnI水平,早期给予合理干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8h内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26例冠心病(CHD)(不包括急性心肌梗塞者)作对照,并观察AMI并发心律失常的QTd的衍变。结果显示:AMI组有心律失常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及其消失后QTd,与CHD有心律失常者相比无差异,而且CHD有无心律失常QTd无差异。提示AMI心律失常与QTd增加密切相关,QTd可作为预测AMI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系内科急症中的一种常见病,急性期死亡率高达10%~30%。资料显示,AMI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达75%~100%,有心律失常发生的AMI者病死率高达19.8%,无心律失常出现的AMI者病死率仅为2.9%。因此积极预防和有效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是降低该病病...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也逐年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的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心律失常与梗死的发生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为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降低患者病死率,现对我院心内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严重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因,AMI 后室颤的发生与 Q-Tcd 增加有关.利用 Q-T 离散度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是降低 AMI 患者早期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我们总结 48例 AMI 患者溶栓后 Q-Tcd 的变化,以探讨溶栓治疗对其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且是病程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校附属医院内科自1969年9月~1987年11月共收治AMI 111例。本文从对发病后24小时内住院的47例患者梗塞早期监测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及死亡患者的分析,探讨梗塞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原发性室颤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血清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58例,将其分为单纯AMI组(A组)和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别于入院不同时间点抽血查心肌坏死标记物、血清黏附分子和CRP水平,监测入院24小时内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对并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组血清黏附分子和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且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与心肌坏死标记物、室性早搏Lown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AMI患者急性期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有关,血清黏附分子和CRP表达水平越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就越明显和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