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术前检查更合理地指导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分析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1例,观察分析临床特点、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图像、治疗过程、病理检查结果、临床转归情况。将所有共焦深度、临床特点、病理检查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焦深度为(202.58±150.65)μm,病理深度(261.29±150.95)μm;水平生长22例,垂直生长9例。Kappa检验示共焦深度与病理深度的一致性较好(P=0.000);临床特点中,前房积脓与共焦深度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前房积脓与病理形态存在回归关系(OR=4.047,P=0.016);前房积脓、共焦深度、病理形态3个指标与真菌性角膜溃疡预后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临床医师可通过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共焦显微镜检查来帮助推测真菌生长形态,进而判断预后以及是否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2.
真菌性角膜炎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谢立信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638-640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农民患者居多。目前,眼科医师对该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欠缺、有效治疗药物不足,尚需积累经验、深入研究。现就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特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角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菌性角膜炎(hungal keratitis)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多与外伤有关,特别是植物性外伤.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防盲、治盲意义重大.目前,眼科医生对该病的诊治经验尚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抗真菌药物,真菌性角膜炎已成为当今感染性角膜炎中最棘手的问题.我们需积极积累经验,深入进行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将其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常见问题专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方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真菌引起的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模型,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各20例,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观察其术后复发方式与复发率。结果 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3组复发率分别为5%、35%、10%,其中茄病镰刀菌组复发于周边部、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组均复发于层间,烟曲霉菌组较其它两组复发率高(P<0.05)。 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可以选择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式。对病变较浅者,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首选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可慎重选择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烟曲霉菌性角膜炎若病变较深应选用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式。  相似文献   

5.
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观察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香兰  周毅 《眼科研究》1995,13(3):154-155
在兔角膜板层注射镰刀菌,形成深层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向浅层发展形成角膜溃疡。另外,可见虹膜炎、前房积脓、新生血管和卫星病灶,未见角膜穿孔。这些真菌性角膜炎用萘替芬治疗,每天用药5次,共治疗13天。结果表明萘替芬有一定治疗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不够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兔眼真菌性角膜炎预后观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眼角膜在感染真菌后的自然病情转归的特点.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20眼)作成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成模后不用任何抗真菌治疗.每天观察兔眼角膜结膜的改变,分别记录成模后不同时间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和混合充血的情况,同时行菌丝涂片检查.分别于感染后3、7、15、30 d时行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回顾分析了35例人真菌性角膜炎患病后治疗过程和新生血管形成的时间,并与兔眼进行比较.结果兔眼感染真菌后初期出现角膜溃疡,并伴有前房炎症反应.第7天开始形成角膜新生血管,病情开始转向稳定,15 d后有好转趋势,到第30天时病情明显好转最终达到自愈,仅留下角膜白斑.第30天时真菌菌丝消失.人眼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兔眼(生存率分析,P<0.01).结论兔眼真菌性角膜炎的转归与人眼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有自愈的趋势,可能与新生血管的长入时间不同,及眼表环境受药物影响有关.从而提示角膜新生血管长入对真菌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在未明确角膜炎症的性质前,应注意慎用激素和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真菌性角膜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真菌性角膜炎在1879年被首次报道,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是由病原菌和宿主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所致。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病原菌有迁徙变化,且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多次报道有关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我们将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以及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真菌性角膜炎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流行病学、诊断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角膜炎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流行病学、诊断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临床分型及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经87例真菌性角膜炎者术后病变角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照各菌种之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病理组织损害为广泛化脓性炎症,病理切片可见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缺损,炎细胞环绕溃疡部位大量浸润分布,距病灶较远处的基质层其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并将其与正常角膜组织相隔离,PAS染色可见溃疡边缘的板层纤维内大量菌丝,真菌菌丝在角膜基质内的生长无明显规律,可与角膜板层平行、斜行或垂直生长,部分标本浅基质层为坏死组织覆盖而不易找见菌丝.结论 病理检查对确定真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情况、临床分型及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帮助,但各菌种之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理想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方法 豚鼠25只(50眼)制作真茵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 d、4 d、7 d、14 d过量乙醚麻醉处死豚鼠,取角膜,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及真菌孢子和茵丝.结果 接种真茵2 d后,可见角膜全层水肿,溃疡形成,干燥致密,粗糙不平,稍隆起.HE染色显示角膜上皮层可见散在孢子及茵丝,且茵丝向基质层长入.随病情进展,溃疡部位角膜上皮及浅基质修复,基质内较多成纤维细胞,细胞走行与基质纤维平行,茵丝平行或斜行于角膜板层生长,有分隔,圆形孢子散在生长,部分标本前房可见茵丝和孢子.结论 利用豚鼠采用剖除角膜上皮,眼睑缝合,茵液滴眼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真茵性角膜炎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明胶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在兔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8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其中3组为实验组,兔右眼分别注入100μl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悬液;另1组为对照组,兔右眼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2与MMP-9的来源,明胶酶谱法检测其活性。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角膜细胞外基质(ECMs)的降解以及真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与入侵深度。结果MMP-2主要由角膜基质细胞产生,真菌感染后5d检测出活性,8d活性升高。MMP-9主要来源于嗜中性粒细胞,接种后1d即检测到活性,3d活性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茄病镰刀菌感染后3d,角膜内散在嗜中性粒细胞,浅层ECMs被降解,菌丝平行于角膜基质纤维生长。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后3d,角膜内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周围ECMs降解明显,菌丝表现为垂直生长。接种后8d,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角膜内炎性细胞和菌丝明显减少,而烟曲霉菌感染的角膜变化不明显。结论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兔角膜后,产生的明胶酶活性明显不同;明胶酶对降解角膜ECMs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ECMs降解程度的不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入侵深度等病理改变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共焦显微镜鉴别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利用眼科用共焦显微镜鉴别诊断不同真菌性角膜炎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均分为3组,右眼分别接种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和腐皮镰刀菌。接种时,去除角膜中央区5mm直径的上皮,滴新鲜培养的1×107个细胞/ml的白色念珠菌悬浮液,或涂上新鲜培养的烟曲霉菌或腐皮镰刀菌孢子,盖上软性接触镜,行睑裂缝合。在角膜感染后的第5,10和15天时,行共焦显微镜检查、真菌涂片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感染早期(1~5天)炎症反应明显,中期(5~10天)炎症逐渐减轻,10~15天角膜形成疤痕而自愈。烟曲霉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病程较迁延,反应较白色念珠菌重。共焦显微镜下,感染的白色念珠菌早期主要呈现芽孢状,成高亮度结构,以后发展成具有大量分支的树枝状结构,再发展成链状结构。感染10天后未见任何真菌结构。烟曲霉菌的菌丝在早期则呈较白色念珠菌菌丝粗但分支相对较少的明亮的树枝状结构。中期以后其分支减少并变长,它在角膜组织中保留的时间较白色念珠菌长。在感染早期,腐皮镰刀菌则表现为蚯蚓状结构,以后发展为分支很少的粗短树枝状结构,其分支在3种真菌中最少但直径最粗。真菌涂片和组织学检查的结果与共焦显微镜检查相符。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对真菌性角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烯丙胺类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国产烯丙胺类药物萘替芬和特比萘芬治疗曲霉菌造型的角膜炎,证明两药均有治疗作用,以特比萘芬疗效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为日益增多的真菌性角为提供一类新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王丽娅 《眼科》2005,14(3):143-144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逐年增高,致盲率居高不下,临床治疗棘手。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近年来,随着对真菌性角膜炎认识的提高,早期正确诊断率有较大提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真菌性角膜炎的快速诊断研究及分型诊断也取得了进展;组织病理学研究提示真菌的菌株不同、对角膜的感染方式以及在组织内的生长方式可能不相同;手术方式的探索也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预后。为了更有效地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许多基础和临床工作还有待完成。  相似文献   

16.
真菌性角膜炎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逐年上升,已成为感染性角膜病中重要的致盲服病。模拟临床角膜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基础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临床诊断、防治等相关研究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虽有几种建立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方法,但大多缺乏可重复性,因此,建立一种相对标准和可重复性强的动物模型很必要。本重点对于较理想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感染角膜病变的量化等因素进行综述,以期对真菌性角膜炎的基础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逐年上升,已成为感染性角膜病中重要的致盲眼病。模拟临床角膜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基础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临床诊断、防治等相关研究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虽有几种建立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方法,但大多缺乏可重复性,因此,建立一种相对标准和可重复性强的动物模型很必要。本文重点对于较理想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感染角膜病变的量化等因素进行综述,以期对真菌性角膜炎的基础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角膜涂片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4临床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并对其检查的阳性率进行汇分析,以探讨病原学诊断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24份标本中,细胞学检查阳性者168例(51.85%),真菌培养阳性者212例(65.43%),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者277例(85.63%)。结论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快速、有效、无损伤、可以直接在活体角膜上观察真菌菌丝的检查方法,较真菌培养和细胞学检查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李光辉刘业滋周宏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眼科(510515)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随着生产活动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大多数患者有植物伤及眼球的病史,病情刺激症状较轻而不易为病人重视,容易并发前房积脓,临床治疗困难。现将我们收...  相似文献   

20.
真菌性角膜炎较细菌性及病毒性角膜炎发病少,多见于农业等外伤,滥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及接触镜的普遍应用使该病呈增加趋势。因其治疗困难致盲致残疾率高,早期诊断及尽早有效治疗十分重要。本文收治3例,2例发生在戴接触镜后、回例发生在眼外伤,2例诊断治疗及时而治愈。现报导如下。例1,谢X,男,50岁。左眼被墙壁碎石块致伤3天,在外院给予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无效来诊。检查:一般情况好。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混合充血(++),角膜中央偏下5x5mm范围灰白粗糙混浊;中心区致密,周围呈现状,其上皮完整透明;角膜炎症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