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男女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起病年龄、症状等的差异。方法:收集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和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分析。结果:女性患者首发年龄早于男性,且20岁以前发病者多于男性;女性患者病程长于男性,发病次数也多于男性;男性患者未婚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男性患者在迟滞、疑病、自知力缺乏和阻滞等症状突出,而女性患者以激越、全身症状、躯体焦虑和睡眠障碍等为主。女性患者发病前生活事件多于男性。结论:男性和女性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年龄、发病诱因、症状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等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12月于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治疗的全部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发病年龄、确诊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指标.结果 共收集450例双相障碍患者的资料.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23.25±7.11)岁,58.7%首次发病在25岁之前,确诊年龄为(29.12±5.94)岁.全部患者中,63.8%既往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61.6%的患者曾被误诊,误诊前两位疾病分别是重性抑郁发作和精神分裂症.443例(98.4%)双相障碍患者因疾病复发而住院,复发原因主要为不依从服药(55.8%)和治疗不规范(24.8%).患者发作次数与用药种类的卡方检验显示,患者发作次数越少,用药种类越少;发作次数≤2次者用药种类与其他发作次数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55,P=0.004).结论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发病年龄早,首发症状多为抑郁发作.双相障碍误诊率高,复发率高,治疗依从性差.发作次数少的患者合并治疗药物种类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为双相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22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发病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发作次数、家族史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41±9.64)岁,首次就诊年龄(27.02±10.52)岁。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三组患者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P0.01)。首次发病即就诊者疾病发作次数与首次发病后未就诊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首次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在发病次数相对较少时便被确诊(P0.01)。首次就诊于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患者使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与首次就诊于非精神科专科医院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结论首次发病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应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较首次就诊于非精神专科医院多,且在发病次数较少时被确诊。  相似文献   

4.
131例男女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变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变量有无差异。方法对54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77例同期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关临床变量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女性患者的平均再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时间非常显著地少于男性患者。病前性格中间型者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患者。结论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男女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372例连续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病年龄在婚姻、性别上的差异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已婚者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在性别上也无显著差异,只是倾向于男性发病年龄稍早于女性(1岁左右)。男、女已婚者发病年龄明显晚于未婚者。女性未婚者发病年龄明显早于男性,女性在发病时已婚者明显多于男性。分裂症的阳性家族史对两性发病年龄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病前生活事件(失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会文化背景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975年与1998年度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作对照分析。结果:1975年组首次发病年龄较晚,文化程度低,行为障碍及伤人损伤者多,而1998年组则首次发病年龄早,文化程度高,幻听及关系妄想者多,且两组内伤人毁物者男多于女。结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分裂症症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抑郁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抑郁转向躁狂的相关因素及其危险程度。 方法 :对 6 8例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 (软双相 )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 5 5例反复发作抑郁症对照比较。 结果 :软双相患者的年龄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反复发作者、病程小于反复发作组 ,而且已婚者少 ,个性外向者多 ,OR界于2 87~ 7 2 4之间。首次发作 <3个月、病情重度及以上、精神病性、生物症状明显多于反复发作组 ,OR界于 2 6 4~ 2 8 15之间。而用过 3种药物者明显少于反复发作组。结论 :软双相有自身的临床和某些特征的差异 ,这些特征可能促进软双相患者向双相转化  相似文献   

8.
精神病患者婚姻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资料通过对社区和住院的140例10年前未婚时发病的精神病患者婚姻现况的调查,发现女性病人病后结婚率与再婚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病人的离婚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复发次数、劳动能力、居住条件以及配偶的文化程度对婚姻现况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首次住院的临床情况。方法 对 6 5 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的临床症状、分型、起病形式、诱发因素、疗效、病前个性和家族遗传史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起病年龄 (2 7 0 9± 10 2 2 )岁 ,有家族史和个性内向型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病程为 (4 5 9±6 88)年 ,男性在婚率 (4 0 4 7% )明显低于女性 (6 0 % ) (P <0 0 1)。偏执型为最多 (4 1 0 1% ) ,其次是未分化型 (39 4 8% )和青春型 (12 96 % ) ,男性偏执型 (4 4 5 7% )多于女性 (37 14 % ) ,女性未分化型(37 4 6 % )多于男性 (32 85 % )。 5 2 4 4 %有原发妄想 ,4 3 75 %行为怪异。缓慢起病者 (5 8 6 9% )多于急性起病者 (19 0 5 % )。急性起病者显好率 (77 6 0 % )高于缓慢起病者 (5 9 74 % ) (P <0 0 1)。结论 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青浦地区精神分裂症病人首次住院时的临床资料 ,对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精神医学专题论著精神病患者婚姻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资料通过对社区和住院的140例10年前未婚时发病的精神患者婚姻现况的调查,发现女性病人病后结婚率与再婚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病人的离婚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复发次数、劳动能力、居住条件以及配偶的文化程度对错姻现况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双、单相抑郁的临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外研究报道双相抑郁的治疗有别于单相抑郁,早期识别双相抑郁有助于临床治疗,尤其是那些以抑郁首发的软双相或首次轻躁狂发作不明显的双相2型患者,而目前又缺乏生物学指标判别。为此,我们对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单相抑郁作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为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出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及未定型的双相障碍,排除发作次数少于3次的抑郁,剔除首次抑郁发作不在本院住院治疗而无法采集完整资料的病例。共267例,其中双相抑郁150例,男73例,女77例,平均年龄(35.9±13.4)岁;单相抑郁(发作次数≥3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性别差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对照研究。 对象与方法 我们对1986年10月~1988年5月期间在我校精神科住院的符合DSM-Ⅲ-R与中华医学会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者160例(男80、女80)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项目主要是男女患者的临床特征,如首次发病年龄、首次治疗年龄、首次住院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前社会功能、人际关系、婚姻状况、病前个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男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间神经阻滞剂用量的性别差异,发现年轻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年轻女性,老年女性高于年轻女性。作者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院1990年1月至1991年12月首次住院的216例躁狂发作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S出现率为34.3%,SS组与无SS组相比,其索引年龄、发病年龄、病期、发作次数、住院时间、遗传史和临床治疗两组之间均无差异(P>0.05);女性患者SS出现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临床疗效与SS多寡有关(P<0.05);一年内复发率SS组高于无SS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 DR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2例DRD患者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其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男10例,女22例,发病年龄为2-37岁.未成年发病多以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成年期发病多以帕金森综合征起病.未成年发病患者表现日间症状波动性大且腱反射亢进的发生率较高,而成年期发病患者姿势性震颤发生率较高.未成年发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50%,而在成年期起病患者有家族史者占75%.以性别分组后,男性多以肌张力障碍起病,女性这一表现并不明显.对32例患者进行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有持续明显的疗效.结论 DRD患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化的特点,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小剂量左旋多巴对DRD患者具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7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分析。结果表明:男女性患者均以联合用药居多,且以冬眠灵为首选药物。高效价药物平均日量女性低于男性,住院疗程男性高于女性,总有效率相近。痊愈率男性高于女性,但疗程在三月内的则女高于男。病程与疗效总的趋势是短者疗效好,反之则差。男女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频度相近,但女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肌劳损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8.
作者研究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神经阻滞剂用量的影响。发现男女患者间神经阻滞最高日量(氯丙嗪等价量—CPZ_(EQ))无显著差异,而CPZ单相分析发现男性患者用量显著高于女性;40岁以下患者用量男性显著高于女性,40岁以上的男女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另外,老年女性患者较年轻女性用量稍大。笔者对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不同性别首次发作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首次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抑郁白评量表(SD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不同性别首发抑郁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女性首发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男性,HAMD的躯体化/焦虑、睡眠因子显著高于男性,而认识障碍、迟缓和绝望因子评分显著较男性为低。另外,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共病显著高于男性。结论:不同性别首次发作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精神分裂症性别差异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系近 5年住院患者共 2 94例 ,其中男 130例 ,女 16 4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精神发育迟滞、药物依赖、酒依赖、人格障碍和严重躯体疾病。对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胎次、家族史、首次发病年龄和病程等进行分析。2 结果发现男性患者文化程度较高 ,首次发病年龄早 ,偏执型较多 ,病程较长 ,疗效较差 ;女性文化程度较低 ,首次发病年龄较迟 ,病程较短 ,疗效较好 (P均 <0 0 5 )。而职业、胎次、家族遗传史、阳性或阴性症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