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膜外麻醉中,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而未被察觉,极易导致全脊髓麻醉严重意外,麻醉者对此始终存有戒心。本文介绍2例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由于注药量小、穿刺点较低,仅出现节段性蛛网膜下腔阻滞,而当时仍然认为是病人对硬膜外腔用药的耐药量小,竟然对蛛网膜下腔阻滞未能及时发觉。虽未酿成大祸,但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故报道以期警惕。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偶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麻醉医生按常规操作,可以尽量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一旦误入,可及时发现而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误入蛛网膜下腔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快速涌出,应该立即拔针?头痛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治疗。方法 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对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此方法治疗明显提高疗效,减少脑积水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结论 脑脊液置换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经尸检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叶血肿4例,临床表现均突然起病,头痛伴呕吐,1例肢体瘫痪,2例有玻璃体下出血。2例发病后很快昏迷至死亡,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死亡。病理上脑叶血肿特征为位置浅表,形状不规则,血肿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相连。  相似文献   

5.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哌卡因是第一个纯左旋异构体局麻药,1999年被引进我国,目前在我国多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但是在国外已是官方认证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且自引入我国以来就不断有学者进行了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就国内外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1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1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治愈66例,好转19例,恶化5例,死亡23例,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配合医生进行积极地抢救病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治愈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外科的常见病,在中重度颅脑损伤中.发病率达25%~45%。我院自1999年开展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极危险的并发症,临床上不甚常见。本研究调查了本院,1996年6月至2002年1月期间,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住院病例76例,其中CT/MRI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共有8例,占同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10.53%。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4~62岁。3例有高血压史。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腰穿脑脊液化验,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合并有脑室内积血。1.2影像学资料:本组病例的第一次CT/…  相似文献   

9.
自1996.9~2001.9,我科共收治60岁以上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8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转9例,死亡9例。本文报告有关的临床资料,并着重探讨老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及诊治体会。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69.2岁。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伴有脑室内出血12例。2.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发病诱因:情绪激动11例,抽烟酗酒后8例,便秘用力排便6例,劳累过度1例,无明显诱因22例。病史:高血压25例,脑动脉硬化18例,心脏病病史…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但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误诊误治.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23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控制颅内压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程度分别于伤后12~24h行腰蛛网膜下腔和(或)侧脑室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其中治愈19例,轻残3例,中残1例。结论 腰蛛网膜下腔和(或)侧脑室置管持续外引流术,可早期清除蛛网膜下腔、脑室积血,解除和预防脑血管痉挛因素,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治疗后良好15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是多因素作用所致,脑室-腹腔分流是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金孝*张鹤*唐宁*蒋昭祥*我们最近在下腹、会阴与下肢手术病人30例中试行蛛网膜下腔(SA)与硬膜外腔(EA)复合阻滞。取7cm长的16号Tuohy针,经L2以下间隙,正中入路,进入硬膜外腔。先用25号腰...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科(110001)马支媛王俊科许国忠盛卓人吴利民近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SEA)以其诱导时间短、阻滞完善、又可持续给药等优点而迅速用于临床。我院1996年7~12月,...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药物对脊髓的镇痛作用、疼痛机制及相关药物对脊神经影响的实验中,常采用经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给药的方法。如需鞘内多次给药,只能蛛网膜下腔置管注药或反复蛛网膜下腔穿刺给药。任占杰等[1]通过比较麻醉医师进行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误注枸橼酸钠一例报告王志荣患者,男,39岁,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穿刺L2~3间隙行腰麻,用脑脊液3ml溶解“普鲁卡因”150mg后注入蛛网膜下腔。约1min后,患者诉说疼痛,烦躁不安。继之下肢出现疮疹,抽搐并不自主地突然坐起、强直、全身肌...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近2年来我们对5例经CT证实为重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硬膜外麻醉导管腰穿置管下作多次脑脊液置换,并加入地塞米松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脑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34%由脑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造成脑血管痉挛(CVS)、导致患者死亡和多种并发症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的治疗中.加快血性脑脊液的吸收是良好预后的关键。电解可脱式弹簧网(GDC)栓塞术在不开颅情况下,闭塞动脉瘤,防止再山血,较之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无法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笔者采用动脉瘤栓塞后的微导管、枕大池置管注射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及持续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年发病率为(5-20) /10万[1].  相似文献   

20.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33%~60%。是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tSAH并发脑缺血和脑积水与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在的时间密切相关.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是治疗tSAH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