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2481例献血者进行了专项心理护理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对象 :2000年6月~2001年10月间首次无偿献血者随机选2481例作为试验组 ,男1044例 ,女1437例 ;另随机选1963例作为对照组 ,男1233例 ,女730例。年龄18~55周岁 ,分别来自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农村。1 2方法 :采血者行正常穿刺后记时 ,200ml3~5分钟内采完 ,且无献血反应为采血顺利。各种原因造成采集不够量或采集200ml血的时间超过5分钟或出现采血反应均为采血不畅。试验组的心理护理主要方法是宣…  相似文献   

2.
无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献血工作已由以往单一的个体卖血彻底转变为无偿献血,这就要求血站工作人员,改变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适应无偿献血新形势,要树立一切以献血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方便献血者,我们耐心、细致、热情的服务做好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工作,使他们了解一些血液生理及献血知识,打消他们的种种顾虑及恐惧心理,从而保证血液质量,保证献血者及用血者的身体健康,使他们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使献血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由于献血者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年龄、性别等的不同,使得其对献血…  相似文献   

3.
8389名街头无偿献血者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随着街头流动采血点的设立,无偿献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计划性献血形式转变为自愿无偿献血阶段,临床用血有85%来源于街头采血点。为了解街头无偿献血者的状况,进一步推动我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笔者对我市2003年~2004年8389名街头无偿献血者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模式干预对街头无偿献血人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936名街头无偿献血人员,在常规传统采血方式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统计献血者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献血服务满意度。结果所有无偿献血者共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共32例(0.6%),其中轻度20例,中度10例,重度2例;护理满意度95.6%。结论通过心理护理模式对街头无偿献血人员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血站无偿献血者中开展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偿献血者800例,献血前对所有献血者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异常者不可献血。随机分为实验组(n=400)和常规组(n=400),常规组接受常规献血护理干预,实验组同时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焦虑情绪评分、献血反应比例。结果献血前实验组焦虑评分(41.8±3.2)分,与常规组的(41.9±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实验组焦虑评分(31.4±1.8)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7.8±2.2)(P>0.05)。实验组重度、中度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血站无偿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使其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降低不良反应情况,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无偿献血的70298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献血前、采血过程中、献血后及献血反应者实施相应心理护理。结果70298献血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22例,发生率为0.17%(122/70298),随机选择100例献血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护理满意度99.00%(99/100);92例表示愿意再次献血(95.00%,95/100)。结论无偿献血过程中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ICU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观察护理心理干预在降低ICU患者心理问题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2入住我科ICU的100例清醒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与专科护理不变,但对干预组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之后进行SAS、S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干预组SAS、S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低(P<0.05)。结论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紧张心情、焦虑情绪等,对患者疾病恢复起促进作用,切实有效的护理心理干预可大大降低ICU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促使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护理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无偿献血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采血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初次无偿献血者虽然热情很高,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知识缺乏,大多数献血者在献血时有肾张、疑虑、害怕等心理因素.笔者通过200例初次无偿献血者的统计,进行了分析和护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丁海燕 《淮海医药》2001,19(5):421-421
分娩是围产保健工作中最重要环节。十月怀胎 ,一朝分娩。产妇心情复杂 ,有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 ,也有对分娩的恐惧忧虑。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 ,加强心理护理 ,使她们在产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是助产士的职责 ,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 1999年 1月~ 1999年 12月 ,随机调查了 5 0 0例待产妇心理状况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0 0例均为待产妇 ,其中初产妇 476例 ,占 95 .2 % ;经产妇 2 4例 ,占 4.8%。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37岁。大学文化程度 118例 ,占 2 3.6% ;高中 (包括中专 ) 80例 ,占 16% ;初中 30 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9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传统护理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献血之前对注意事项的认知;护理前后者紧张心理、焦虑心理;头晕、恶心等无偿献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偿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传统护理组,P <0.05;实验组献血之前对注意事项的认知优于传统护理组,P <0.05;护理前两组紧张心理、焦虑心理相近,P> 0.05;护理后实验组紧张心理、焦虑心理优于传统护理组,P <0.05。实验组头晕、恶心等无偿献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护理组,P <0.05。结论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其焦虑和紧张心理,提高其对献血知识的认知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李娜  陈霄 《家庭医药》2021,(1):306-307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用于血站无偿献血者的价值.方法:2019年5月-2020年12月随机抽取本血站无偿献血者200名,随机均分为2组.研究组采取心理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SAS评分等指标.结果:针对SAS评分,研究组干预后(32.69±2.14)分,比对照组(39.44±3.01)分低,P<0.05.针对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将人的生理与心理、人体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看作是统一的整体.心理、社会因素在医疗上的影响特别在广科更为明显。由于孕期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较多,刺激强度较大,故孕期是发生妊高征、躯体化症状较多的时期,如抑郁及睡眠和饮食障碍,放产前应加强孕期身心保健知识的教育,减少孕妇的不良刺激.对妊高征孕妇给予适当的心理咨询、减少心理疾病及身心疾病的发生,加强孕妇的心理护理,消除产妇的恐惧、紧张情绪,使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对防治妊高证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一个重要环节.l研究对象1995刀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无偿献血者时,能否降低献血反应.方法:100例献血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献血指导护理.统计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AS焦虑评分量表评定两组献血者献血后的焦虑程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4.00%,焦虑评分为(15.24±...  相似文献   

16.
刘娜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0):264-265
目的通过献血者满意度调查以了解其在献血过程中的体会、感受、意见、建议等,不断提高血站各项服务质量和献血者对血站各项工作的信任度,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比率。方法对2010~2011年2388人次献血者献血后通过现场或电话问卷形式对其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总体满意率由2010年的96.8%提高到2011的97.7%,献血者对问卷中各项调查指标满意率均有所提高。结论通过对献血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调查中指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地预防纠正措施,极大促进了血站工作质量的改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心理状况,并进行护理干预.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例自主意识清晰的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评分判断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对其实施为期4周的护理干预,然后再测评一次,并与护理干预前加以比较.结果 100例老年患者有32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抑郁情绪,经过为期4周的护理干预后,其SDS评分由(61.41±9.95)分降为(42.94±9.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对有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能提高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老人公寓老人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越来越多的老人入住福利院。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福利院老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明显下降 ,常因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而影响健康。我院于 1 998年在鼓楼老人公寓成立社区医疗服务站 ,对入住的 2 1 6位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1 资料与方法调查对象为 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1 0月入住老人公寓的 2 1 6名老人 ,男 1 2 7名、女 89名 ;平均年龄 80岁。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层次 ,有五保户、未婚、归侨、老游击队员 ,从文盲到博士 ,应有尽有。采用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各种对疾病造成不良影响的心理状况及改善方法.方法 对116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患者心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而且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明显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酒精肝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就对酒精肝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酒精肝患者40例的心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环节,经过护理人员的教育、说服以及鼓励,本组中有35例成功戒酒。结论对酒精肝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戒酒,进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