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从呼吸力学的角度评价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不同脱机模式的优劣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BicoreCP 10 0呼吸监测仪测定 2 1例早产儿在IMV、SIMV、CPAP模式、脱机拔管前及拔管后 2 0min等条件下的呼吸力学的变化。结果 CPAP 3cmH2 O时WOBp明显高于SIMV、IMV组 ,有显著性差异 ;脱机后患儿每分呼吸功 (WOBp)明显降低 ,与三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CPAP模式下0、1、2、4hWOBp明显改变 ,4h与 0h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不同脱机模式下WOBp存在差异 ,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以低频率的SIMV、IMV模式较为适宜 ,而CPAP模式不适合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  相似文献   

2.
050706256例早产儿疾病的临床分析/王津平…∥中国临床医生.-2004,32(8).-33~35050707早产儿机械通气不同脱机模式的呼吸力学评价/王少华…∥小儿急救医学.-2004,11(5).-299~301通过BicoreCP-100呼吸监测仪测定21例早产儿在不同条件下呼吸力学的变化。CPAP3cmH2O时每分呼吸功(WOBp)明显高于SIMV,IMV组,有显著性差异。脱机后患儿WOBp明显降低,与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CPAP模式下WOBp4h与0h有显著性差异。参5表2(张春妍)050708牛磺酸治疗早产儿全静脉营养胆汁淤积的疗效/冯小三…∥小儿急救医学.-2004,11(5).-296~298将小于33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时呼吸力学指标的范围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Bi-core-CP 100呼吸功能监测仪测定32例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时在CPAP模式、脱机拔管前及拔管后20min等条件下的呼吸力学指标范围,根据拔管48 h内是否重新插管分为撤机成功组与失败组。结果成功组的呼吸力学范围为:Rawmean(93.7±14.3)cmH2O/(L.s)、Crs(0.65±0.09)ml/(cmH2O.kg)、WOBp(1 589±133.2)g.cm/(min.kg);失败组为:Rawmean(98.6±15.5)cmH2O/(L.s)、Crs(0.57±0.08)ml/(cmH2O.kg)、WOBp(1 782±148.6)g.cm/(min.kg)。Crs与WOBp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撤机后拔管前两组平均WOBp为(1 846±179.1)g.cm/(min.kg),Crs为(0.624±0.11)ml/(cmH2O.kg)。脱机成功率为81.25%。结论呼吸力学的检测对新生儿呼吸机的撤离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呼吸系统顺应性和呼吸功的检测更具有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作用。方法36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其中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频繁呼吸暂停8例,胎粪吸入性肺炎4例,新生儿肺出血5例,湿肺5例,吸入综合征8例)。随机分2组,SIMV组21例,间歇指令通气(IMV)组15例,以24h内呼吸机参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撤机时间及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上机2h后PIP、RR及8h后FiO2,SIMV组明显低于IMV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撤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时,SIMV模式为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方法,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早产儿,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Bi PAP组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变化、拔管失败率、呼吸机累计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i PAP组33例,CPAP组32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拔管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3 h和12 h Bi PAP组P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均高于CPAP组[3 h PO2:(63.5±3.7)mm Hg比(54.8±7.6)mm Hg,3 h Sa O2:(92.6±2.1)%比(88.4±2.2)%],PCO2低于CPAP组[3 h:(45.5±3.9)mm Hg比(55.0±3.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Bi PAP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CPAP组(9.0%比31.2%,12.1%比34.4%,9.0%比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PAP组呼吸机累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CPAP组[(96.7±19.4)h比(118.5±30.1)h,(35.4±5.7)天比(42.7±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模式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67例,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SNIPPV组(33例)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34例).比较2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拔管失败率及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 无创通气3h及12 h血气分析显示,SNIPPV组pa(O2)高于NC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管后,SNIPPV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均<0.05),呼吸暂停发作频率低于NCPAP组(P=0.000);与NCPAP组比较,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氧疗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NIPPV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N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鼻塞式呼吸机间歇指令通气(NI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NHMD)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机械通气及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NIMV组25例患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经气管内滴入PS[100 mg/(kg·次)],然后拔管,予NIMV支持治疗,并与25例常规机械通气及24例CPAP的患儿进行比较,指标包括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1 h,患儿症状体征明显好转;6、12及24 h,3组患儿的血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NIMV、常规机械通气及CPA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过程中NIMV组的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8%vs 36%)、(20%vs 72%)],且NIMV组的反复呼吸暂停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CPAP组[(8%vs 36%)、(20%vs72%)].结论 应用NIMV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既可减少或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肺病等并发症,又可治疗早产儿常发生的反复呼吸暂停,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触发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 7例因肺部疾病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 ,15例用间歇指令通气 (IMV) ,12例用SIMV。两组出生体重、入院日龄无差异 ,原发病相似。将两组患儿用机时的FiO2 、MAP、和用机后 1、2、6、12、2 4h作组内比较 ,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中用镇静剂的次数。 结果  SIMV组用机后 1hFiO2 显著下降 (P <0 0 2 ) ;用机后 2hMAP也显著下降 (P <0 0 5 ) ,IMV组在用机后 12hFiO2 才显著下降 (P <0 0 5 ) ;而MAP至2 4h仍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用呼吸机 3d内SIMV组用镇静剂的次数比IMV组明显减少 (2 2± 1 4次 /人和 7 6± 4 7次 /人 ,P <0 0 5 )。 结论  因肺部疾病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 ,SIMV方式较IMV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 和MAP ,维持氧和 ,并能减少机械通气镇静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触发同步性、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1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先后给予NAVA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通气各60 min,在模式选择顺序上采用随机化处理。比较不同通气模式中患儿生命体征、触发同步性和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NAVA模式下吸气触发延迟时间较SIMV模式明显缩短(P0.05);2种模式下动脉血pH、PaCO2、PaO2、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NAVA模式时自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和呼吸做功均较SIMV模式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能改善触发同步性,降低气道峰压,并减少膈肌负荷和呼吸做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静脉注射咖啡因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进行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59例,分成咖啡因组(n=30)和对照组(n=29)。咖啡因组在生后12~24 h开始使用咖啡因,对照组在计划拔除气管插管前4~6 h开始给予咖啡因(剂量同咖啡因组)。比较两组呼吸机参数,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呼吸暂停(AOP)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咖啡因组最高吸气峰压(PIP)、最高吸入氧浓度(Fi O_2)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咖啡因组插管时间、NCPAP时间、总需氧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首次AOP发生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1~2 d AOP的发生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咖啡因治疗能减少RDS早产儿对辅助通气的需求,有助于早期拔管及撤离呼吸机,减少VAP及拔管后A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两例确诊为RDS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分别为1.6kg和2.06kg,其中1例并发肺出血。患儿均行气管插管,应用定时、限压、恒流型婴幼儿呼吸器作呼吸道持续正压呼吸(CPAP)、间歇指令通气(IMV)、间隙正压通气(IPPV)及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使用呼吸器时间为8天19小时和4天16小时,痊愈出院。作者介绍应用血气分析监护呼吸器治疗:根据血气状况调节呼吸器各项参数的具体方法;应用IPPV时呼吸抑制剂的使用以及应用IMV、CPAP后撤离呼吸器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在呼吸机撤机后的早产儿中应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需要使用气管插管、SIMV通气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 500 g,孕周<34周,当呼吸机参数降至FiO2<0.4,频率<20次/min,给予氨茶碱负荷量后拔除气管插管.患儿随机分为nSIMV组和nCPAP组.观察记录患儿撤机后72 h的临床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上机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nSIMV组与nCPAP组比较,撤机失败率低、严重呼吸暂停较少、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住院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SIMV能更有效地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撤机后进行呼吸支持.这一无创辅助通气方式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加容量保证通气(PSV+VG)两种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小于32周,且需要机械通气的4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儿从进入撤机阶段开始被随机分为SIMV组和PSV+VG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间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撤机时间(从进入撤机阶段到拔管时间)、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使用时间以及拔管失败率;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气胸、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 与SIMV组比较,PSV+VG组的平均气道压、撤机时间、撤机后NCPAP使用时间、拔管失败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在动脉血气、病死率及气胸、PDA、BPD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撤机阶段,PSV+VG模式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旦自主呼吸建立且肺功能好转 ,应及时脱离呼吸机 ,而呼吸机撤离 (脱机 )时机的掌握、方法的选择、脱机过程中呼吸机参数的调节、脱机后的呼吸支持及必要的辅助治疗等 ,对患儿能否顺利进行呼吸机撤离均十分关键。自 1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 ,我们对 2 4例呼吸衰竭的新生儿行机械通气治疗 ,在脱机中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4例中 ,男 15人 ,女9人 ,0~ 1d 13例 ,~ 7d 9例 ,~ 2 8d 2例 ;原发病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5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 6例 ,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早期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是否可以降低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率。方法本试验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30~34+6周出生6 h内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使用DuoPAP组和早期使用NCPAP组,若这2种方式不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则使用气管内插管,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选择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和辅助/控制模式。主要观察指标为出生24 h、48 h、72 h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及BPD发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使用无创呼吸机支持总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总用氧时间、气胸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脑室内出血发病率(Ⅲ级以上)、全肠道喂养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入组的67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DuoPAP组(34例)和早期NCPAP组(33例),2组早产儿出生24 h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DuoPAP组48 h、72 h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30、0.033),但2组BPD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2组间次要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DuoPAP可明显降低RDS患儿出生24 h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但不能降低BPD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水平(即低氧浓度及低压力)持续气道正压(CPAP)配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低水平CPAP及纳洛酮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后呼吸暂停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7.7%,两组之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x2=5.91,P<40.025及x2=10.04,P<40.005)。结论 低水平CPAP配合纳洛酮治疗原发性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明显优于用氨茶碱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生儿呼吸支持中最常用的模式-持续呼吸道正压(CPAP)和相对特殊的撤离模式-压力支持(SPV)从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及优缺点进行了系统介绍,使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上述模式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与选择。作者重点对新型CPAP的原理、临床适应症以及PSV在新生儿呼吸机撤离中的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近年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突出了产房内开始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在RDS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生后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产房内应用CPAP优于气管插管,而顶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不再具有优势。2013版欧洲新生儿RDS防治指南推荐有患RDS风险的早产儿生后均应立即接受CPAP支持,初设呼气末正压至少6cmH2O(1cmn20=0.098kPa);对于患RDS的早产儿,最理想的处理是生后CPAP以及早期解救性PS应用。而需要气管插管的早产儿应尽早接受PS替代治疗。不能耐受CPAP的患儿更换通气模式为无创正压通气可能降低拔管失败率。目前有多种策略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增加无创通气的成功率。患RDS的极早产儿应常规接受咖啡因治疗以提高撤机成功率,并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生后1~2周后仍不能脱离呼吸机者,需接受小剂量递减地塞米松治疗,但应避免生后1周内应用地塞米松以及较大剂量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重症NRDS患儿随机分为3组:同步间歇正压加容量保证通气组(SIPPV+VG,31例)、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23例)、间歇指令通气组(IMV,30例)。观察各组氧合情况、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IPPV+VG组、HFOV组患儿在上机12 h时氧合明显改善,P/F值、a/APO2与上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MV组直至24 h氧合方有改善; SIPPV+VG、HFOV组患儿氧疗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均低于IMV组(P<0.05); SIPPV+VG、HFOV组患儿气漏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均低于IMV组(P<0.05);HFOV组III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比率高于SIPPV+VG和IMV组。结论:SIPPV+VG和HFOV比IMV能更迅速地改善重症NRDS患儿氧合状况,缩短氧暴露和呼吸机应用时间,减少气漏、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对早产儿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产儿机械通气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早产儿均采用SIMV或IMV模式通气,根据PEEP水平将其分为低PEEP组(PEEP≤3cm H2O)和中PEEP组(PEEP>3 cm H2O),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早产儿的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及各瓣口流速指标,比较两组间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低PEEP组左室泵血功能明显较中PEEP组高(P<0.01);低PEEP组肺动脉瓣口峰值流速明显高于中PEEP组(P<0.01),而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PEEP组二、三尖瓣E峰值均高于中PEEP组(P<0.01),但A峰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前者二、三尖瓣E/A值均较后者高(P<0.05).结论 机械通气中PEEP主要影响左室泵血功能、全心舒张功能、肺动脉瓣口峰值流速及二、三尖瓣E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