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一步研究体外肿瘤抗原脉冲致敏的骨髓树突状细胞瘤苗主动免疫诱导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并观察其抵抗野生性肿瘤攻南听免疫保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模型的免疫应答。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骨髓树状细胞分离与细胞因子体外扩增培养方法,并在体外经灭活NS1骨髓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脉冲刺激后直接作为疫功苗。  相似文献   

2.
Zhang W  He L  Cao X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3):170-173
目的 通过选择性增强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的体内相互作用。优化其体内抗原提呈的微环境,为进一步增强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太细胞体外经Ltn重组腺病毒感染后(Ltn-DC),用3LLLeiws肺癌细胞株的Mutl抗原肽冲击致敏,按不同剂量免疫正常同系小鼠体内,观察其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保护性免疫反应。通过体内阻断试验探讨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人外周血诱导树突状细胞(DC),分析其免疫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DC前体细胞,采用rhGM-CSF、rhIL-4和肿瘤抗原联合诱导,分析DC表型,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激发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4h释放法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与CD3AK混合物的杀瘤活性。结果:DC前体细胞经rhGM—CSF、rhIL-4和肿瘤抗原共同诱导2周,可获得大量成熟DC,其中第7~15天,DC增殖最明显。至第15天,DC纯度达90%以上。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或裙褶样突起,高表达CD86、CD40、HLA—DR、CD83、CDIa分子,能强烈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CD3AK细胞与肝癌抗原致敏DC的混合物具有很强的杀伤BEL-7402肝癌细胞的作用,杀伤率显著高于CD3AK细胞(P〈0.01)。结论:可从人外周血诱导培养获得大量功能成熟的DC,能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和显著增强CD3A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体外杀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细胞抗原冲击致敏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激活同源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乳酸脱氢酶(LDH) 4 h释放法检测CTL在体外对CT26细胞的杀伤活性;建立CT26荷瘤小鼠模型,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观察肿瘤大小和小鼠存活期.结果:负载CT26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T细胞增殖分化为肿瘤特异CTL,该CTL对CT26细胞有高效而强烈的杀伤作用,杀伤率为(83.95±11.25)%,而对B16细胞、3LL Lewis 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杀伤率分别为(12.75±5.36)%和(11.38±4.57)%.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结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CTL杀瘤活性并能治疗荷瘤小鼠.提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诱导的CTL可能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研究体外肿瘤抗原脉冲致敏的骨髓树突状细胞瘤苗主动免疫诱导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并观察其抵抗野生性肿瘤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模型的免疫应答。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骨髓树突状细胞分离与细胞因子体外扩增培养方法,并在体外经灭活NS1骨髓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脉冲刺激后直接作为疫苗,然后进行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在体动物实验。结果:可从1只小鼠股骨中获得(3~5)×105个树突状细胞(DC),其纯度为95%以上,对混合T淋巴细胞具有强刺激活性。主动免疫同系健康BALB/C小鼠的试验显示,DC疫苗能诱导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免疫1次的动物首次受到肿瘤攻击后诱发肿瘤形成率为0%,再次攻击的肿瘤形成率为20%;而免疫3次的动物两次攻击的肿瘤形成率皆为0%。主动免疫治疗同种荷瘤动物的试验表明,DC疫苗也能抑制肿瘤生长,荷瘤动物存活率提高及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肿瘤抗原体外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宿主体内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性反应,且对荷瘤模型动物具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否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出功能正常、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C),与正常小鼠骨髓来源的DC比较有无差异。方法:于体外用mGM-CSF和mIL-4分别从正常小鼠和CT26结肠腺瘤小鼠的骨髓细胞诱导DC,并用CT26肿瘤细胞抗原冲击致敏。用相差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T26肿瘤细胞抗原致敏前后DC表面分子变化;3H-TdR掺入法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乳酸脱氢酶(LDH)4 h释放法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同基因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荷瘤小鼠骨髓来源DC与正常小鼠骨髓来源DC的Ia-Kd、H-2Kd、CD80、CD86I、CAM-1表达水平和它们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所诱导产生的CTL杀伤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荷瘤小鼠骨髓来源的DC与正常小鼠骨髓来源的DC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抗肿瘤作用,提示可以从荷瘤机体的DC前体诱导出具有抗肿瘤作用的DC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大鼠脾脏细胞分离获得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联合IIL-2诱生的IAK细胞进行体内,外抗肿瘤试验,结果发现DCs能明显促进LAK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产针这些带有抗原信息的DCS经尾静脉注射给小鼠,以观察DCS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抗体形成细胞及血清中SRBC效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次免疫DC组抗SRBC效价高于初次免疫DC组P〈0.05,DCS具有过断转移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癌细胞抗原致敏白介素-12(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IL-12基因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超声细胞破碎法提取肾癌细胞粗提抗原(Ag)致敏经IL-12转染的DC;ELISA法检测各组DCs和各组CTLs上清中IL-12、IFN-γ因子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各组DCs表面CD83、CD86、HLA-DR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CTL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高表达CD83和CD86分子分别为(65.9%±3.1%,92.8%±3.4%),分泌高水平IL-12(279.6±1.7)pg/mL及IFN-γ(892±31)pg/mL,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诱导激活的CTL上清中IFN-γ水平(1146±3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CTL对肾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各对照组。【结论】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能有效地诱导CTL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其机制可能与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活化了DC抗原提呈第二信号,促进了DC高分泌IL-12因子,激活了T淋巴细胞致使CTL分泌IFN-γ的能力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在肺癌的生物免疫治疗上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对DC疫苗抗肿瘤机制及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对其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研究采用丝裂霉素致半数死亡的黑色素瘤传代细胞株B16为肿瘤特异性抗原,与C57BL/6J小鼠脾淋巴细胞在rIL-2共同的作用下,结果 诱导出的B16细胞特异杀伤T细胞,对B16细胞在形态上和功能上有明显杀伤作用,结论 可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制备肿瘤的特异性杀伤了T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小鼠脾LC)的最佳效靶比并观察被有效激活的TIL和小鼠脾LC等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从荷瘤小鼠四肢长骨提取DC,联合应用GM-CSF、IL-4和小鼠H22肝癌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依据不同的激活效靶比用致敏DC体外激活TIL、小鼠脾LC,分别检测、比较被不同程度激活的TIL、小鼠脾LC以及未激活的小鼠脾LC、未激活的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①当DC:靶细胞(E/T)为1:400和1:200时,所激活的TIL或小鼠脾LC的杀伤活性较弱;当E/T为1:100时,杀伤活性有较明显的提高,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E/T=1:50时,杀伤活性增加,与前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当E/T=1:25、1:12.5和1:6.25时,杀伤活性与E/T=1:50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②当E/T=1:50时,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LC(A组)杀伤率为(9.73±1.40)%,未经DC激活的TIL(B组)和DC激活的小鼠脾LC(C组)杀伤率分别为(50.91±2.36)%和(49.70±2.70)%,DC激活的TIL(D组)的杀伤率为(73.49±2.46)%.A组与其他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当E/T=1:50时,DC能很好的发挥抗原提呈作用,使小鼠脾LC和TIL得以充分激活;②充分激活的小鼠脾LC或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较未激活的小鼠脾LC或未激活的TIL均具有明显的提高,尤以激活的TIL的杀伤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Nucleostemin 特异性RNA干扰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肿瘤细胞Nucleostemin(NS)的表达,研究NS特异性RNA干扰对Hela细胞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提取6种肿瘤细胞总RNA,用RT-PCR和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NS的表达。用NS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观察转染的Hela细胞(简称NS-SiRNA-Hela细胞)体内外增殖的变化。结果:6种肿瘤细胞中NS显高表达。体外培养的NS-siRNA-Hela细胞中NS表达显降低,Gn/G,期细胞百分率显升高。体内致瘤实验显示,NS-siRNA-Hela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显降低。结论:NS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具有普遍性。NS特异性RNA干扰使Hela细胞进入S期受阻,并可明显降低Hela细胞体内外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前体的方法,研究细胞因子对DC体外增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经血细胞分离仪及Ficol、Percol等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含DC前体细胞组分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rGM-CSF)培养或用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联合培养;光镜及电镜观察及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分离的DC前体经1周左右时间培养,细胞数量可扩增20~30倍,纯度达90%以上,GM-CSF与IL-4联合培养所得到的DC数量约为用GM-CSF培养的1.5倍。DC具有典型的树枝状或裙褶状突起,并表达高水平的HLA-DR,其CD14、CD19、CD3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用GM-CSF和IL-4联合作用更能促进DC的体外扩增及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吞噬凋亡肿瘤细胞的树突细胞疫苗的抗肿瘤效果,以确定一种有效的树突细胞疫苗。方法:由黑色素瘤细胞(BLb-10)生成凋亡细胞,树突细胞(DC)与凋亡肿瘤细胞培育后,收集和提纯吞噬凋亡肿瘤细胞的树突细胞,再对其表型变化及抗肿瘤效果进行检测,并与加肿瘤细胞肽(mTRP2)的树突细胞的结果比较。结果:吞噬凋亡肿瘤细胞后,DC更加成熟。表现出促炎症细胞因子(IL-1,IL-6,TNF-α,IFN--γ和GM-CSF),趋化因子(MIP-1,MIP-1和MIP-2),细胞表面分子(HMC-Ⅱ,CD11bCD40和CD86)以及某些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增加而某些趋化因子受体(CCR2和CCR5)表达减少。吞噬了凋亡黑色素瘤细胞的树突细胞疫能(i)更强地刺激体外T细胞增生,(ii)诱导体内Th1型免疫反应而导致更有效的肿瘤特异细胞毒CD8+细胞 介导的免疫,和(iii)防止了免疫鼠肺肿瘤转移,而加肿瘤细胞肽的树突细胞疫苗只能减少免疫鼠的肺肿瘤转移。结论:吞噬凋亡黑色素瘤细胞的树突细胞疫苗为癌细胞疫苗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更有效的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的方案,用α-CD3单克隆抗体(单抗)激活FBL-3红白血病肿瘤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获取肿瘤特异性T细胞,并观察α-CD3单抗对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杀瘤活性及表型的影响。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小鼠脾细胞经α-CD3单抗激活后,采用低剂量IL-2即可维持其长期高度的、持续的增殖;又培养过程中α-CD3单抗持续存在可大大促进其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细胞分型分析结果也支持了α-CD3单抗的持续存在对维持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抗瘤活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肿瘤过继免疫疗法中颇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纯系鼠在用2,4,6-Trinitrochlorobenzene(TNCB)致敏及激发后用耳肿胀实验检查其接触过敏程度,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并计算身体不同部位表皮Thy-1~ 及表皮Ia~ 树枝状细胞(DEC)密度及动力学改变。结果表明:在TNCB激发后6小时~第10天内,耳肿胀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hy-1~ DEC和Ia~ DEC在激发后18~48小时密度显著下降,从第5~21日密度显著上升,以后恢复到正常水平。上述结果表明;同Ia~ DEC一样,Thy-1~ DEC在接触过敏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