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蛋白酶原C在胃癌及胃癌前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ing PF  Sun LP  Liu HJ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18-821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C(PGC)在不同胃疾病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作出评价。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4 2 4例胃黏膜标本中PGC的表达情况。结果 PGC抗原在 5 4例正常胃黏膜中全部阳性表达 (10 0 % ) ,在 12 4例胃癌中表达率显著下降 (2 4 % ) ,从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到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再到胃癌 ,PGC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下降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PGC抗原的表达与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与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PGC抗原对于胃癌前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对于癌前疾病的诊断 ,对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我们已建立的具有高转移特点人胃癌裸鼠移植细胞系SY86B,从癌基因活化表达和肿瘤抗原表型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发现,此株细胞中C-H-ras癌基因的BamHⅠ酶切片段呈现多态性,表明该基因具有重排;RNA转录水平上C-H-ras和C-myc癌基因有明显的过表达,提示C-H-ras基因重排可能是导致其过表达的基础。抗原表型特征检测发现,正常成熟抗原HLA-A、B、C和血型A和B表达丧失;随着传代增加血型前体表达有所减弱;肿瘤相关抗原CEA和单抗识别的胃癌抗原呈稳定地过表达。此株细胞癌基因重排和过表达与肿瘤相关抗原过量出现是构成其高转移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GP87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胃液和粪便中表达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ELISA)法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胃液、粪便中的 GP87水平。结果 :阳性率最高者为胃癌组 ,其次为不典型增生组 ,肠化生组及萎缩性胃炎组 ,浅表性胃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则明显低于以上各组。结论 :检测 GP87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和癌前病变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以 ABC 法研究胃癌和相关病变中,胃癌单克隆抗体相应抗原的特征和分布。MGd_1抗原在胃癌阳性率最高,早期胃癌阳性率为80%,进展期胃癌为90%;而胃癌相关病变阳性率较低,癌旁胃粘膜阳性率为45%,胃溃疡边缘异型增生为20%。MG_7抗原在非癌组织中阳性率最低,对胃癌特异性高。MGd_1和 MG_7联合使用,进展期胃癌阳性率达95%,正常粘膜均为阴性。提示单克隆抗体检查对胃癌的诊断和“高危”癌前状态的确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病程进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与胃癌病程进展的关系,采用端粒酶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法对45例原发性胃腺癌及40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原位检测。结果45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中,3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其中早期胃癌阳性率为66.6%,中晚期为93.3%;40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仅2例呈阳性表达;晚期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胃腺癌(P<0.01);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研究表明,虽然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关,但中晚期胃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早期的事实,提示端粒酶的高表达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晚期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方法对1102名患者血清PG水平进行检测,并行内镜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ROC曲线确定PG筛查胃癌的最佳界定值。结果与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良性溃疡组相比,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PGI、PGR下降(P<0.05),进展期胃癌组PGI、PGR较早期胃癌组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胃良性溃疡组PGII升高(P<0.05)。PGI及PGR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和0.831,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PGI≤71.50μg/L或PGR≤4.50作为筛查标准时,对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2.25%。结论血清PGI、PGR在不同胃部病变中的表达水平不一致,对胃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PGI≤71.50μg/L或PGR≤4.50是东莞地区筛查胃癌较合适的界定值。  相似文献   

7.
葛连英  李挺 《广西医学》2001,23(1):59-60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约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 1 /4左右 ,而早期胃癌的 5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 ,因此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胃蛋白酶原和脲酶检测是胃癌筛查的有效辅助诊断手段 ,现将胃液酶的测定与胃癌的关系作一综述。1 胃癌与胃蛋白酶 (原 )的关系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u,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 ,主要由胃底腺分泌 ,大部分酶原分泌入胃腔 ,遇酸后肽链裂解激活 ,发挥其消化蛋白质的功能 ;小部分酶原透过胃粘膜毛细血管入血 ,检测胃液或血中PG含量能反映胃粘膜的分泌功能和形态变化。已有研究表明 …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胃液中的癌相关抗原以诊断及筛查胃癌患者。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以泛腺癌相关抗原TAG- 72 的单抗B72.3 及CEA单抗为一抗,检测39 例胃癌患者、2例可疑癌变及17 例其它胃良性病变患者的胃液,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胃癌阳性率89.74% ,特异度76.47% ,准确度82.71% 。结论:联合检测上述两个肿瘤标志比只检测其中一个肿瘤标志,能明显提高胃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短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后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以不同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通过对比阳性率及敏感性,发现短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后Hp检测敏感方法。方法:以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但不超过1周(用药组)及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对照组)患者为入组条件,将两组各60例,分别取胃窦、胃体大弯侧黏膜,采用快速尿素酶法、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检测,另行粪便Hp抗原检测,统计阳性率及敏感性,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用药组60例患者中Hp阳性52例,阳性率86.7%,对照组60例患者中Hp阳性50例,阳性率为8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胃体部尿素酶试验阳性率大于胃窦部(P﹤0.05),两组间胃窦部尿素酶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胃窦、胃体病理组织学检测阳性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药组中联合检测(胃窦+胃体)病理切片染色、胃窦病理+粪便Hp抗原、(胃体病理+粪便Hp抗原)阳性率均为80%,敏感性92.3%,阴性预测值较高,与胃窦病理、胃体病理、粪便Hp抗原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尿素酶试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对Hp尿素酶试验检测有明显影响,进行胃窦、胃体黏膜病理切片染色、粪便抗原检测或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干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人胃癌干细胞,冻融法制备抗原,将胃癌干细胞负载DC-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干细胞和DC、CIK细胞表型;将胃癌细胞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联合培养,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不同组别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经胃癌干细胞抗原刺激的DC细胞,DC表面成熟标志CD83和CD86表达明显增加,CD83和CD86表达率为80.4%,高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胃癌细胞抗原组、DC-CIK组、DC组对胃癌细胞杀伤率分别为(80.6±0.8)%、(72.3±0.6)%、(58.4±0.2)%和(4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干细胞作为抗原刺激DC细胞,可增强树突状细胞免疫原形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提高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胃癌及癌前病变MG7—Ag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G_7ABC法标记正常胃粘膜、胎儿食道、胃、结肠粘膜和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MG_7对胃癌的特异性高,MG_7-Ag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7%,强阳性表达率为53.3%,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及中重度异型增生.MG_7不与正常胃粘膜反应,但可与胎儿食道、胃、结肠粘膜反应.结果表明,MG_7免疫组化有助于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新型抗人胃肠癌单抗CMU15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新鲜高分化大肠腺癌组织提取的亚细胞膜相成分为免疫原,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经ABC免疫组化和亚细胞膜结合ELISA法进行筛选,研制出一种稳定的分泌IgG_1型的鼠单克隆抗体,命名为CMU15的杂交瘤。经免疫组化研究证实,该单抗与胃肠癌具有高选择性反应,阳性率分别为75.6%和31%,且与管状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亦与淋巴结转移癌有较好的反应。正常组织仅见少数细胞有反应。同时检测76例胃癌前病变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其抗原表达与细胞异型增生相关,表明该单抗有益于监测癌变潜能。  相似文献   

13.
胃液癌胚抗原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胃液癌胚抗原(CEA)含量测定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189例胃部疾病患者同时测定胃液及血清CEA含量。结果:189例患者分为胃癌组(1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组(2组);CAG伴肠化组(3组);其它良性疾病组(4组)。胃液CEA含量,1组和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与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组、2组、3组和4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各组的胃液CEA阳性率分别为72.5%、15.8%、16.7%和0。胃癌组同时测定的血清CEA阳性率为42.5%。结论:对胃癌病人检测胃液中CEA含量明显优于血清CEA的测定。胃液CEA的增高对胃癌的诊断可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bcl-2,c-erbB-2基因在胃粘膜良恶生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对提高胃癌诊断率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c-erbB-2基因在98例胃癌,40例不典型增生和20例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结果a,bcl-2在正常胃粘膜中有弱阳性表达(10.0%),在不典型增生中为50%,在胃癌中为44.9%,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bcl-2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低分化者bcl-2表达率高,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无关(P>0.05),b.c-erbB-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1%,其中中早期胃癌中的表达低(16.7%),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高,分别为80%,58.7%,二者与早期胃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5),c-erbB-2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2,-B-2c参与胃粘膜的癌变过程,联合检测bcl-2,c-erbB-2可能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胃液分析系统对胃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专用胃液吸取器、专用诊断试剂收集881例胃良、恶性疾病患者胃液,用荧光胃液分析系统进行胃液荧光光谱检测。结果以ROC曲线最佳截断点KJF≥0.85为判别指标,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8.7%。假阳性率18.5%,假阴性率21.3%。结论荧光胃液分析系统对胃癌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16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p16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胃粘膜组织标本43例,肠上皮化生组织标本35例,异型增生上皮组织标本50例及新鲜胃癌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上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胃粘膜86%,肠上皮化生69%,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83%、71%和35%,胃癌为23%(肠型29%、弥漫型19%)。其中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轻、中度异型增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异常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且随着胃癌的发展而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16、bcl-2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16、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66.67%、50.00%、37.50%,在胃癌为28.57%;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28.57%、33.33%、37.50%,在胃癌为68.57%.p16基因蛋白的表达在轻度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有显著差异(P<0.001);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在轻度异型增生组与胃癌组(P<0.025)、中度异型增生组与胃癌组(P<0.01)均有显著差异.p16与bcl-2基因蛋白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p16基因的失活与bcl-2基因的过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重度异型增生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对胃异型增生粘膜进行p16、bcl-2基因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人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cAMP和cGM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①cAMP含量:正常胃粘膜>癌旁组织>胃癌组织(P<0.01);②cGMP含量:正常胃粘膜<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P<0.001);③cAMP/cGMP比值:正常胃粘膜>癌旁组织>胃癌组织(p<0.001)。结果表明胃癌发生与cAMP水平的降低和cGMP的水平升高有关,提示测定cAMP和cGMP水平及其比值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ETIOLOGIC FACTORS OF STOMACH CANCER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investigation on 40,824 cases of chronic st.omach diseases carried out in 6 relatively high- risk and 4 low-risk areas of stomach cancer showed that adjusted prevalence rate of atrophic gastritis in the high-risk areas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ow risk-areas., an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rtality of stomach cancer. The free acid contents in fa.sting gastric juices in patients in the high-ris.k area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pH, the positive rate of nitrate-reducing bacteria and ni.trite content were predominantly elev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itrite concentrations in gastric juices and adjusted mortality rates of stomach cancer was highly significant. Asper- gillus versicolor was more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gastric juices in these patients in the high- risk areas than in the low-risk areas and its prese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 verity of pathologic changes in the gastric mu- cosa. These findings showed that intragastric formation of carcinogenic N-nitroso compounds and mycotoxins and/or its metabolites produced in the hypochlorhydric and achlorhydric stomach may play major roles in the etiology of stomach cancer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在 1 4 687例有消化道症状人群中筛选出 60 0例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微量胃液单克隆抗体检测。结果 :对胃癌病人检测的敏感性为 86.66% ,特异性为 77.5 4% ,准确性为 78% ,阳性预测值为 1 5 .85 %。结论 :微量胃液单克隆抗体检测对胃癌的早期发现 ,及时进行胃癌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